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的社区风险治理研究
2021-11-30刘严萍
刘严萍
(天津城建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社区风险是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是对社区安全造成威胁的各类风险的统称,除自然灾害外,还包括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区安全事件对社区的影响[1-3]。1984年,“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理念(Community-based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CBDRM)”在国际减灾计划实施会议上提出。美国、日本等国家基于这一理念,结合各自国情,开展本土化实践[1]。2011年,美国提出涵盖社区多样性解释、强化与社区领导者的合作、建立公私伙伴关系、授权地方行动和加强社区现有资源等策略的全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4]。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后推进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并于2012年修改了《灾害对策基本法》[5]。我国于2008年提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模式,目前所用的社区风险治理模式是从“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模式发展而来[3]。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社区应运而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多侧重智慧管控技术在社区的发展和投入,未从根本上重塑社区治理网络与流程,未消除“信息孤岛”,未实现社区风险治理活动内在秩序探析,对于社区居民、街道办、社区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如何在社区这一复杂系统隐秩序和显秩序作用下的聚合缺乏应有关注,对社区风险治理系统自适应过程缺少分析,从而导致智慧社区建设对于促进社区自适应能力培育和发展的作用有限。该领域现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问题局部,如风险社会的社区治理及其疫情防控[6]、灾害风险网络治理模式[7]、社区公共卫生风险治理[8]、情境预防视域下社区安全治理[9]、基于抗逆力视角的社区风险治理[10]、新兴风险下的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研究[11]、“新增空间”内社区风险治理[12]、持续破坏性风险下智慧社区治理的适应性过程研究[13]、基于案例分析的社区风险治理体系[14]等,缺少系统适应视角下对社区风险问题的分析。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社区风险治理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基于这一理论,分析我国社区风险治理面临的治理困境及其成因,并尝试构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社区风险治理模式及其提升路径。
一、现有治理模式下我国社区风险治理困境
社区风险从治理成效、潜在效能、着力层面三个方面,勾勒目前我国社区风险治理困境的现实样态,进而从系统组件的构成、主体嵌入的机理、运行机制三个角度分析社区风险治理复杂性转向的内在逻辑,从而映射以上困境现实样态的潜在成因,并为探明和设计治理困境的化解路径打下基础。
(一)治理成效提升迟缓
社区风险治理活动成效的效果,涉及多个治理主体在风险治理工作方面的角色定位、相关资源要素、治理工具的设计与匹配。目前我国社区风险治理成效提升较为缓慢,具体体现在社区治理主体角色错位普遍存在,相关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治理工具的选择和设计融合性较差。
1.主体角色匹配错位
在社区治理力量投放方面,治理角色错位现象依然存在,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众风险治理意识和能力的培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管控社区资源,以行政指令为主导开展社区风险治理工作;二是由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承担的社区风险治理工作日渐繁杂、繁重,无法有效交接给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众;三是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众、社区企业的定位不准确。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众不仅仅是社区风险的危害对象,是社区治理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区风险治理主体的重要组成,将社会组织、公众等视为社区治理对象或从属力量这一观念需要改变。
2.要素缺乏整合
多种风险可能在同一时间叠加(如内涝、冰雹、疫情、火灾等风险叠加出现),严峻考验社区风险治理要素整合能力,整合乏力直接拉低某项风险应对能力的优势。一是非正式网络未被有效地整合到政府正式网络,导致社区风险治理主体间共治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因信息滞后或信息不对称而无法同步[9],信息整合在智能化、综合性、公开性方面亟待改进。二是社区内风险治理资源缺乏有效动员和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公众的专业知识、技能未得到深度挖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分派到社区下辖各个小区的人员,和小区物业企业肩负繁重的风险治理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工作面广,易降低治理成效。三是社区资源缺乏有效梳理和整合。现有的社区风险治理工作尚停留在各个社区自身,相邻社区的资源缺乏共享,社区主体尤其是社区居民对其他社区的资源掌握较少。
3.工具融合欠佳
社区风险治理的智能化技术和管理机制这两类治理工具的融合,在实务层面极为有限,削减了社区各主体共同运用社区资源应对风险的能力。一是人类虽然发展了多种空间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研发多种传感器构建物联网,但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是相对有限的,风险的孕育导致系统环境在某个时刻或时段进入混沌状态,社区是非线性系统,它能否从混沌中快速恢复有序,是具有不确定性的。这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社区层面的风险治理平台上落地,我国智慧社区建设的技术投放还和实际需求有很大差距。二是配合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的发展,治理规则亟待创新。传统模式下的信息传递方式、资源调配方式在风险综合性、严峻性面前暴露出风险沟通滞后、资源调配低效等缺点,治理规则的落后间接削减了先进治理技术的作用,阻碍了社区主体参与风险共治的意识和渠道。
(二)潜在效能持续流失
社区风险治理活动的潜在效能面临着持续流失,用大量人力物力投放获得的治理成效,在社区风险常态化趋势下,缓慢流失。主要表现在社区公众、社会组织等参与社区风险治理的意愿不断降低;治理成效的维持过于依赖政府行政命令,而非社区安全文化和社区社会资本的约束;治理决策过于集中化,导致很多治理主体未能有效参与到治理过程中,制约社区向自治型组织发育发展,系统缺乏自适应能力,缺乏成长性。
1.治理意愿降低
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民主科学性、治理行为在运行效果基础上反复调整至合理,直接决定社区风险治理活动的效能。一是治理对象对社区风险治理规范的遵从意愿随着规则数目增加和管制严格程度加大而不断降低,进一步导致参与社区风险治理的积极性降低。二是自上而下治理规则的加强缩小了社区基层自由裁量权,对社区治理的管控规则缺乏因对象而灵活性调整,导致社区公众参与意愿递减。三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规则制约了其动员对象的可得性、动员工作的便捷性、动员途径的立体性、动员方式的灵活性等,导致社区风险爆发时,社区风险治理少人少物,其所面临的资源的压力迅速攀升,风险态势难以快速掌控,进一步削减社区主体参与治理的意愿。
2.过度依赖管制
过度依赖管制而获得社区风险治理成效,使得一旦管制程度调整,治理成效可能出现反复。一是风险转化为突发事件发生后,社区风险治理短期内容易达成共识;但若风险降级则风险治理意识下降,此时若风险态势出现反扑,已有成效会逐步流失。二是严格管控干扰社区风险治理系统识别系统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培育,一旦政府将对社区风险的严格管控措施撤销,社区风险治理系统便不具备自主识别和调整能力。三是严格管制干扰系统内主体间天然的聚合路径的形成和发展,也干扰了系统主体和系统环境交互路径的形成和发展,导致社区系统内部物质、信息流动多带有人为性,且对系统环境的细微扰动欠缺敏感性,风险处置的时机容易被错失。
3.决策过于集中
一是社区往往被动地执行上级部门指令,决策集中化制约社区公众公共安全需求的全面、及时反馈,制约社区向自治型组织发展,制约风险治理全过程,尤其是在风险消减阶段的决策活动中合力凝聚。二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在社区风险治理中处于问题中心,决策过于集中的现象影响他们参与治理的有效性。三是从自我观察和解释的角度去决策社区风险治理措施,很少从社区公众的理解、认可、接纳角度上进行决策。
(三)着力层面失衡
社区风险的复杂性,使得社区风险治理工作面临的着力点较为繁杂,容易出现各个着力点构成的着力层面之间失衡现象,如资源供需在资源结构,供需环节、程度方面的失衡;信息采用在归口、监控、反馈方面的失衡;社区风险治理平台的建设管理环节、人才结构、规则设计着眼点上失衡等。
1.资源供需失衡
一是资源供需结构失衡。政府下发和社会捐助的资源多为物质资源、资金,而社区亟须具有高度专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适当的人力资源,同时社区亟须政府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进行专门指导超出他们能力范围的问题,这些方面资源供给相对匮乏。二是资源供需环节失衡。更多资源投放在社区风险早期预警与处置环节,对家庭预案制定的指导、社区秩序恢复等方面资源投放较少。三是资源供需程度失衡。不同社区风险现状程度对资源的需求和社区本身风险治理能力供给的失衡。
2.信息采用失衡
一是信息采集和使用归口不一。要求社区主体重复报送信息普遍。单位、社区同样信息从不同端口上报现象较为普遍,给信息管理工作带来负担,给上报方带来不便,采集和使用分离现象较为普遍。二是信息采集和使用的监控着力不均。对于主动报送意识差的社区公众,监控处于阶段性信息采集而非过程性,在风险演化反复的状况下,监控信息并未发挥根本的社区风险阻断作用。三是信息后反馈和前反馈上着力不均,信息追溯在辨别风险源的作用强大,但追溯期间风险可能已经转移或扩散,社区风险治理缺少对阶段性前反馈的关注、平台及规则设计、信息处理和及时行动。
3.平台监管失衡
一是社区风险治理相关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维、管理“脱节”较为普遍。重视规划建设投入,而缺少运维管理,导致这些设施在覆盖社区风险治理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对象上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协同,运营成本制约监管效能。二是社区治理吸纳行政管理、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缺少拥有社区治理的丰富经验,新兴信息技术、熟练应用法律法规的人才梯队。三是平台运行管理的规则设计环节,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等采集适用范围缺少从法律法规层面的明确,导致社区风险治理对象的不配合、不理解。
二、探索复杂性:社区风险治理复杂性转向的内在逻辑
造成社区风险治理面临的以上困境,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社区风险态势发展的认知较为滞后,仍停留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假设将城市社区视为复杂适应系统,今天的社区风险及其治理,在人们毫无知觉中,渐渐完成了复杂性的转向。为了探索这种复杂性,也为了设计更合适的治理模式,我们需要对复杂适应系统的内涵有所了解,并从这一理论出发,探索社区风险治理复杂性转向的内在逻辑。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内涵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简称CAS)开辟了研究复杂系统行为的新视角。复杂适应系统具有非线性特征,初始条件或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可以导致系统结果中的重大(不可预测)后果,也称为“蝴蝶效应”。复杂适应系统是开放的,以便流(信息、物质或能量)进出系统,流进入反馈循环影响适应性主体行为,从而使系统的整体行为适应外部环境,接收来自适应性主体环境的新信息。在不同微观层级上,基于互动规则进行学习和经验积累,自发持续调整自身结构和行为,演化、适应、凝聚、竞争、合作并产生多样性、新颖性和复杂性。如果适应能力赶不上环境的变化,就会衰亡下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适应成为复杂动态模式的主要根源[15-16],社区应做出改变以适应变化。
(二)社区风险治理复杂性转向的内在逻辑梳理
从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出发,结合社区风险治理实际,社区风险治理复杂性转向的内在逻辑可以从组件、嵌入机理、系统运作三条脉络来梳理。
1.庞杂异质的组件层面
(1)组件庞杂。社区风险治理系统是动态的,系统发展是不可预见的,系统由大量的相互联系的主体及反馈路径,在规则作用下运行。一是从环境要素而言,系统环境包括了自然要素、资源要素、政治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文化要素等各类不同的要素。二是从治理主体而言,随着单位制向社区管理的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数量越来越多,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物业公司等人员数目也逐渐增加。三是从治理客体而言,社区风险的构成从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火灾等事故扩展到公共卫生疫情、群体性事件等层面。
(2)异质凸显。一是社区风险治理主体多样化。表现在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受社区风险威胁的经历、风险认知、风险沟通能力、风险治理参与意愿和能力多元化与异质性。此外,社区社会组织同样加入到治理过程中,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技能结构、治理经验存在异质性。不同的目标群体之间在利益取向、价值选择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二是社区风险治理资源平台供给能力具有空间差异性。对于发展较慢的社区而言,主要是实现了信息采集的数字化、社区办公的自动化层面;对于发展较快的社区而言,已发展到全面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化层面;只有少数发展迅速的试点社区,已经进展到精细化、智能化管控层面[14]。三是风险演化进程存在空间异质性。在不同社区,同一类型风险演化进程是不同的,这和社区自身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安全文化发育状况等均有关联。
2.相互嵌入的机理层面
(1)复杂性。一是由于在城市管理平台上,社区处于城市、行政区两级之下,各社区和对应的行政区之间,各行政区与城市总平台之间都存在双向的信息、人力、资金、物质的调配活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展,行政区所辖社区的增多,社区自身规模的扩大,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交织愈加密切,宏观上呈现复杂性。二是由于社区风险治理是一个复杂系统,它与系统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系统自适应主体在不断学习中,适应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表现为系统功能的多样性、复杂性。三是从复杂适应系统角度来看,社区风险治理的主体具有自适应性,他们在隐性和显性规则作用下,基于标识进行相互选择、聚合、涌现,整个过程是非线性的,其机理无法用线性预测来揭示,具有内在的复杂性。
(2)整合性。为实现社区风险治理的有效性,社区风险治理应具备综合治理功能,现有社区风险治理功能亟待整合。一是从风险类型上而言,社区风险治理功能需要全覆盖四种风险类型,“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模式关注不同监测技术、治理方法在智慧社区平台上的融合,并带动治理资源的整合,然而社区风险治理任务、环境、主体的复杂性,使得时效性压力下社区风险治理的智能整合日益迫切。二是从风险治理过程上涵盖四个阶段。“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模式关注从风险减缓、监测预警、响应与处置到风险消减阶段的社区生活、生产秩序恢复全过程活动,但是这种长时序过程各环节的衔接,使得社区风险治理活动需要全过程性规范与监督。三是各种利益诉求交织,社区组织可控功能弱化与居民较强自主性,对社区资源整合过程的民主性、透明化等提出更高要求[11]。
3.协同权变的运作层面
(1)协同性。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社区风险治理自适应主体间聚合现象,可以理解为竞争下的协同。一方面在某类风险应对过程的某个环节上,自适应主体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治理意愿、知识技能等,基于标识界定,进行的相互选择,并对系统环境变化进行行为调整,无法快速适合系统环境变化或其他自适应主体选择意向的自适应主体将被淘汰。另一方面,自适应主体在和其他自适应主体交互过程中,借助社区风险治理平台工具,居民能够在共享的环境中自我组织知识,当主体在平台评论社区风险时,表达和分享意见将反馈传给社区,潜在性修正系统运行规则,在聚合涌现中提高了所在积木块的层次,使得系统对外表现为效能的提升。
三、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社区风险治理创新
当现有的社区风险治理方式难以有效应对风险系统主体、客体、环境的复杂性,社区风险治理转型便成为必然。在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社区风险治理的创新思路是由国家统一规划、建立具体规范,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建设统一的感知设备和数据采集端口[15],视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社区企业等为复杂系统自适应主体,促进风险沟通,完善治理体系,降低潜在风险所带来损失,实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一)结构维度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社区风险治理的平台框架结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耦合而成,不同的层所肩负的功能不同。
1. CAS视角下社区风险治理风险感知层功能设定
CAS视角下智慧社区风险治理风险感知层功能侧重于:一是基于信息物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物联网技术,采用多类型传感器,提取社区不同场域的致灾因子信息,摒弃以往空间位置受限、时延、监测被动性、表面性等弊端。二是基于梅特卡夫定律,多个信息终端可产生难以置信的通信和智能价值系统这一论断[16],应鼓励社区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主体基于治理平台开展信息交互。三是监控社区风险治理系统内外环境扰动信息。尤其是应及时抓取各个自适应主体对不同时点政府风险防控政策、风险管理措施调整、其他社区相关治理过程的反馈信息。
2. CAS视角下社区风险治理系统网络层功能设定
CAS视角下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系统网络层功能侧重于:一是提高流效率的同时合理控制共享。以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作为传输网络实现传感器链接。结合治理需求,治理平台将智能选择并实时调整所要链接的自适应主体,通过使用加解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边界防护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调整不同风险状态下端口权限[17]。二是经由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保障应用层对于数据汇聚的相关需求。从不同维度对系统自适应主体的细微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和挖掘,识别自适应主体交互关系,调整标识功能,改进数据存储结构和传递方向。三是利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数据和服务融合,支撑承载应用层,提供智慧社区风险治理所需资源。
3. CAS视角下社区风险治理系统应用层功能设定
CAS视角下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系统应用层功能侧重于:一是在统一规划前提下,实现智慧社区风险源相关信息共享,信息使用规则明确且易于获取、易于使用,而且注册和授权服务必须便民。二是构建不同应用模块之间的可操作化的业务联系,形成不同主体协作的技术支撑[18-19],如应急演练、风险处置协同等。三是风险防控过程“善后恢复”,通过整个系统数据记录和回放风险防控过程,对应急任务分解、应急组织指派与调度、物资运输与分配进行监控,对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对系统持久性及其吸收能力进行衡量,改进系统相应功能,调整系统相关要素状态。
华西医院的暑期干部培训旨在提高干部素质,提升管理水平,聚焦医院事业发展。为了打造科学的培训体系,医院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开展暑期干部培训项目。
(二)要素维度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视角,社区风险治理所涉及的要素门类众多、关系错综复杂,要实现社区在面临风险时、经历风险后的自适应能力,关键在于要素进行崭新的角色配置,形成网络化结构重塑,在实际数据监控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构建和更新隐性或显性机制、标识功能,为主体选择、聚合提供良好的环境。
1. CAS视角下的结构重塑
借助于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网络平台完成CAS视角下治理结构的重塑,有助于不同主体在平等对话过程中逐渐形成聚合。一是可以明确自适应主体的角色定位,基于平等对话,确立相关角色定位、权责关系,形成有约束力的文本性规则,明确责任并确保自适应主体在社区风险治理过程中的权益不受侵害;二是根据风险治理对象差异,在风险治理相关专业的专家、政府相关部门、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优化显性规则。借助智慧社区治理平台广泛宣传,促进规则在自适应主体中被广泛认知、理解、执行、反馈。三是风险具体演化进程中,风险治理措施的调整,在市级论证、行政区下发后,灵活执行空间由智慧社区风险治理主体在治理平台商讨决定、推进有序参与、信息公开,促进社区风险治理系统隐性秩序优化。
2. CAS视角下的机制融合
仅借助一种机制选择来推进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系统的自适应过程是不够的,为此,要在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系统平台上同时革新隐式和显式机制。一切有利于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不断发展,不断进化的机制都应该给予存在和发展空间,不可急于求成或片面追求隐性或显性机制。在治理系统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观察、追踪、分析系统机制作用机理[14]。以法律和法规为基础的社区风险治理过程的标准化,促进社区主体广泛交流互动;借助智能化治理平台,提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促进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系统的良性发展。
3. CAS视角下的标识筛选
现代风险治理内在要求是权变理念下责任和义务的体现,智慧社区风险治理网络平台为权变视角下标识筛选,即为主体权责清晰界定提供了可能和基础。一是围绕社区风险治理的预期治理目标,从一个非常小的主体规模创建着手,从社区公众、社会组织等所理解的步骤起步,逐步引导尚未参与的社区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实现更多主体的参与、聚合、适应性发展[10]。二是聚集体形成层次组织机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的权变性。系统平台启动后,隐含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具有共性的层次组织结构之后的标识筛选自启动,打破和保留部分对称性,实现聚集和边界生成。三是标志在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权变存在的。以权变视角下看待标识筛选,标识功能循环反馈调整,以促进相关自适应主体聚合涌现。
(三)流程维度
社区风险治理活动,在各个时间序列环节上存在重叠,每个环节的设计及运行的流畅性,对后继环节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都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合理的流程设计,对于保障社区风险治理平台运行的有效性,对于保障社区风险治理系统的成效具有基础性意义。不同的环节,所要达到的风险目的不同,其流程设计的侧重点就有所区别。
1.CAS视角下社区风险减缓
一是在以往风险事件评估基础上,针对性开展应急预案的演练、修订,借助于风险治理系统,充分调动各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提高应急预案可操作性,让更多主体认识、掌握应急预案流程。二是降低社区公众、设施等各类承灾载体的脆弱性。采用结构性防灾措施,如增加物联网监测设备的抗干扰性能;采用非结构性防灾措施,如各类社区风险的心理疏导活动等。三是要对自适应主体开展精细化宣教,让他们对平台的基本架构、风险信息传递流程规范、应急资金规划和使用情况、应急资源的实时调配过程、相关物联网设备设施的运作流程有基础性认识,从而使得他们知道风险到来时如何行动、如何配合,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的效率和效果。
2. CAS视角下社区风险预警
一是以风险监测环节获取的多源异构数据为基础,构建数据过滤、融合和分析模型,以大数据为基础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与风险的相关性,构建风险预测预警指标体系与预警机制等。二是应监控预警信息有效性,自适应主体对于预警信息的行为反应差异的影响因素,并及时公开社区风险治理过程,对于系统数据挖掘所显示的活跃主体,应及时分析并提取这些主体的共性特征,凸显、调整相对应的标识功能,优化显性、隐性机制,促进主体聚合。三是动态调整多个自适应主体参与下的风险监测、预测预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机制。社区风险监测预警实施的效果和系统自适应主体的风险认知、治理能力、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并受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监测预警效果评定应随着环境变化不断修正,在某时点上运行有效的社区风险治理系统,在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形下也可能失效,相应规则需动态调整。
3.CAS视角下社区风险处置
一是基于平台智能辅助研判模块,根据预警级别,综合现有应急预案体系,制定应急方案,启动对应应急响应机制,动态监测平台现有人员、信息、物质、资金资源的到位、耗费、补充状态,并结合所掌控的潜在资源,根据风险演化的情况,进行资源合理、快速调配。二是系统挖掘并联系、启动过去类似风险处置的社区自适应主体(如社区志愿者、社区公众)、积木块(如具有不同技能的社区组织),并围绕处置与救援需求,以显性规则加速社区各个自适应主体重组,重整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三是根据应急监测,对事态控制实时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调整预警级别,对于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的,依法依规启动扩大应急程序。根据各个自适应主体的反馈信息,衡量智慧社区风险治理平台运行效果,实时修正运行机制。
4. CAS视角下社区风险消减
一是短期恢复涉及从物质系统恢复到自适应主体心理状况恢复,需要依托平台的智能化技术支撑,提供实时的善后恢复过程评估,衡量社区主体恢复阶段在物质、资金、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可承受能力,灵活调整社区恢复活动的重点及次序,优化社区自适应过程。二是对于需要长期恢复的项目,应借助于网络平台在共享信息和方案的基础上广泛开展风险沟通,以减少恢复方案实施阻力,如“灾后急性应激综合征”群体的恢复。三是加强社区风险治理工作的薄弱环节的分析和改进。社区风险治理是可持续的,不应以风险消减阶段的恢复而结束,而是更新平台案例库,更新和修订相应预案库,优化社区风险治理系统运行机制,为下一轮风险防御提供实践经验。
四、结 语
针对现有研究缺少系统适应视角下对社区风险问题分析这一情况,本文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系统分析了我国社区风险治理面临的治理困境,并从探索社区风险治理复杂性转向着手分析了这些困境的内在形成逻辑,提出推进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社区风险治理困境的思路是利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结构、要素、流程环节等方面完成提升路径设计,最终实现社区自适应能力的发展和社区风险治理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