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研究

2021-11-30陈丽云

关键词:家国情怀仪式

陈丽云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高校思政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反侵略、求民主历史征程以及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现实诉求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养的平台,也是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时事以及国家形势与政策的重要窗口。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把家国情怀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条件。

一、家国释义及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优秀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永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思想之源。

(一)家国释义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家庭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和团聚的居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重视家人兴旺、家族兴旺。据《说文解字》记载,“家,居也,从宀,豭(jiā)省声”[1],根据许慎的解读,我们可知,家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后来,学术界虽对许慎观点众说纷纭,但多认同,“家”字由“宀”和“豕”构成的,是人们居住的房子或者家庭之意[2]。

“国”的繁体字是“國”,有时写成“或”,从囗(wei)从戈。从囗(wei),我们可以理解为国占有一定的空间,或者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之内。从戈,则体现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暴力机器。建国后,我国推广简体字,“國”的写法逐渐不用,而用“国”,在囗(wei)之内有“玉”,寓意新中国建立后祖国和人民如美玉一样美好。通过历史梳理和汉字解构,我们不难发现,有国才有家,只有国的安宁、太平,才能人民的幸福、安康。

(二)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及价值取向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和价值取向。家国情怀的逻辑基础是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没有国家的盛世太平,就没有个人的幸福安康。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主要体现在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缅怀英烈、不忘历史,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家国情怀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嵌入不同的课程教学之中。诸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积极践行爱国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国家和谐稳定的局面。了解国家形势与政策,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切,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反帝反封建、求民主富强的历史进程,深刻把握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英雄豪杰为求得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秉承家国一体、国家至上的家国情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中国近现代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当代人的努力奋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不忘为新中国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铭记历史,传承家国情怀,更加注重把个人的努力奋斗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等,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

二、仪式感与家国情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在衣、食、住、行方面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和形塑的同时,人们总是在特定的仪式中不断增强家国情怀,彰显着礼仪之邦的文化和风采。

(一)仪式溯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最早的祭天、祭日开始,后来逐步演化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礼仪制度。古人每逢重要节日,一般都会举行一定的仪式来祭奠。祭奠的对象不限于圣王先哲,也包括自然存在,诸如在中国古代有祭日、祭月等传统习俗。每逢举行仪式时,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步骤,祭奠者必须保持谦恭、虔诚的心理。

以《周礼》为例,在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上规范和设定了五礼,即宗教祭祀之吉礼、丧吊哀悼之凶礼、上下邦交之宾礼、誓师用兵之军礼、喜庆往来之嘉礼等[3]。仪式一般要向公众公开,在情感伴随下按照秩序展演,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4]。在中国古代举行仪式具有深层的意蕴,诸如维护统治的需要、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需要以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需要等。

(二)仪式感下的家国情怀

我们撇开古代礼仪的糟粕部分,取其精华,对于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注重仪式感,通过庄重的仪式,净化大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在当代大学生心中自然生成并强化家国情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教学活动为例,依托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周年大事以及相应的仪式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生活富足、衣食无忧,对于今天幸福生活与近现代史中无数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之间的关系不甚了解,以至于不知道珍惜当下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高校思政课老师如果能够紧扣周年大事及相应的仪式活动,向学生讲解仪式背后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本质,则有助于唤醒大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的回顾、学习、反思和铭记。沿着仪式感中的历史记忆、国家认同和家国一体的逻辑进程,当代大学生回到中国近现代史的峥嵘岁月,感悟真实的历史,增强自我作为国家成员身份并关心国家发展、参与国家事务的国家认同感[5],并深刻体会到个人发展与祖国强大紧密相连的爱国主义的家国情怀。

比如,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个一百年。大学生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这部分内容时,如果不太了解中国共产党辉煌的历史和艰难的创业历程,往往会影响高校思政课教与学的效果。基于此,依托线上线下所开展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各种活动和各种仪式,以及各种活动和仪式中所涉及到的历史遗物、历史史实、历史档案等,高校思政课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到中国共产党初创的峥嵘岁月以及中国共产党披荆斩棘的发展壮大历程中,让当代大学生切身感悟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人民群众的选择、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无数党员、群众把个人进步与救国救民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奋斗和求索才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让大学生深刻领会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夙愿,进而引导学生回到当下,今天只有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国富民强。

以周年大事以及相应的活动、仪式为契机,是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很好途径。而每年的周年大事不同,举行的庆祝活动和仪式也有差别,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老师要根据当年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授课形式,紧扣每一个重要的周年大事、仪式活动等,带领大学生学好思政课,感悟思政课形式的庄重和内容的厚重,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庄重的仪式,净化当代大学生的心灵,牢牢树立家国情怀,义不容辞。

三、生活体验中增强家国情怀

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上讲解相关知识和理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唯一的教学形式。高校思政课课程基于学科特点,其教学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对于枯燥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往往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也不是特别理想。如果能够在现实的生活体验中让大学生感悟到思政课的真谛,深刻领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大学生所理解的家国情怀就会更加浓烈、深刻。

(一)生活体验与家国情怀

一定的文化总是附着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比如,有关长征的历史,我们可以探寻长征途经的地区以及相关的历史遗物,进而加深对长征这段历史的理解和把握。引导大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走出来,并不是单纯引导大学生到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红色资源教育基地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走走看看,而是要沉下身子,以虔诚的心态来学习高校思政课。

在生活体验中增强家国情怀,涉及到历史场景和大学生的具体认知两个方面。历史场景是过去发生的历史史实所组成的情境,具有一定的时空特点,是人们主观诉求与客观效果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具身认知是认知领域的专业术语,与传统的认识产生机理相比较,具身认知更加注重在身体的参与下产生认识。“人们依托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的前提下,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内化其观察所得”[6],往往可以获得体验式学习的较好效果。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让当代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增强家国情怀也是一条途径。

(二)依托生活体验增强家国情怀

如何通过生活体验,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笔者认为,首先,反对以社会实践为名、到红色旅游资源地流于形式的开展活动,诸如在红色旅游地的标志性建筑物前面拉条幅、拍照以备后期制作教学实践成果之需。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而且有损红色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基于此,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考察之前深入挖掘与此相关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素材,在红色旅游资源地开展集体讨论,当代大学生切身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并结合所学内容畅谈自我的感受,虔诚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们就自然会涌现出浓厚、浓烈的家国情怀,这种形式则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的。

其次,反对过于正式的生活体验方式,比如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需要到相关的历史遗址进行考察、生活体验,但这不是必须的,不一定非要采取正式的、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形式集体到某个历史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在某种程度上,群体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而且在过于正式的考察形式下当代大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能很好调动,当代大学生个体对于历史的追问和诉求也不一定能够得到满足。然而,历史遗迹随处可见,了解历史的老人也可以找到,当代大学生只要有一颗探寻历史、追问过去的心,随时随处都可以获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诸如,在某处散步时,标志性历史建筑旁总会有一个标注牌,我们耐心阅读,就可以获得更多历史信息。当我们与上了年纪的老人攀谈时,怀着虔诚、虚心的心态,认真听老人口述他所经历的历史,我们同样也可以获得更多历史信息。通过非正式的、碎片化的生活体验,我们获得的历史信息可以补充和印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内容,真实感悟历史,这种方式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

再次,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虚无缥缈的,而是具体的、切身化的,并且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之中。具备共同体意识、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伏下身子从点滴做起,是培育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共同体意识要求个人行为符合共同体的需求,个人不能凌驾于共同体之上[7],共同体意识与社群主义所倡导的社群具有一致性,当代大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首先需要树立共同体意识,没有共同体,就没有个体。既然共同体是个体存在的前提,热爱共同体、热爱祖国就是一种必然选择。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更多的体现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共同存在于人的心理和观念意识之中,二者的统一有助于凝聚力量助推国家发展[8]。在中国近代史上爱国主义体现为围绕着“独立”“自强”“解放”的历史主题开展的系列反侵略求民主的历史活动。在当下,爱国主义则更多体现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祖国繁荣昌盛而不懈、点滴的努力之中。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把家国情怀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诸如在学习上积极进取,今日努力学习,学有成效,明天将成为国之栋梁,报效祖国。在生活上,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乐于助人,甘于奉献,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仅仅学习高校思政课教材上的内容,好高骛远,不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不能把课程中培养的家国情怀渗透到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之中,是典型的脱离生活实际而学习的例子,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培育大学生深厚浓烈的家国情怀,并且把浓烈的家国情怀渗透到点点滴滴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之中,这才是正确态度。

四、家国情怀的赋新

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浓厚的家国情怀、传承家国情怀。不仅如此,高校思政课还需要把家国情怀的传承与赋新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在思政课课堂上传承家国情怀,又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赋予家国情怀更新的内涵,用最新的社会实践来诠释家国情怀,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以中国防控疫情为例,面对疫情肆虐,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取得积极成效。众多白衣天使逆向而行,广大党员干部及群众守土尽责,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堡垒;广大的科研人员联合攻关,积极开发研制应对疫情的诊疗方案和疫苗,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广大的莘莘学子恪守防控规定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不间断学习,维护了良好的学习局面;民众逐渐养成了戴口罩、守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良好习惯,形成一股抗击疫情的强大洪流;数不尽的企事业单位严格落实防控疫情的相关规定,积极推进复工复产,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总之,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勇于与疫情作斗争,演绎了敢于战胜困难的壮丽凯歌。目前,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我们也发现,经过疫情的洗礼,蕴藏在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国家意识更加浓烈,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感召下更加团结、一致。

高校思政课既要讲好教材上的内容,向学生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向大学生讲解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以及形势与政策相关内容,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与国同呼吸共命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向大学生讲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经历的历史,深刻把握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探索历程与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辩证关系。高校教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把家国情怀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如果能够把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则更能够激起大学生的共鸣,既学好书本知识,又联系现实,深刻体会到家国情怀不仅仅蕴含在书本中,还现实地存在于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中。

高校思政课在家国情怀赋新方面,从内容上讲,高校思政课教师把社会上发生的最鲜活的时政热点、生活事例,诸如疫情防控的实践,引入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证性。从形式上说,可以在思政课教学的常规模式基础上,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诸如围绕核心问题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围绕生活案例以事实说话以及借助自媒体翻转式教学等。高校思政课老师把疫情防控的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不同的课程中有不同的嵌入方式。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疫情防控的实践与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这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抗击疫情的鲜活事例为佐证,让大学生切身化感悟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疫情防控过程中起到了精神支撑作用。在疫情面前,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惧困难,严格恪守防控的相关规定,从自我戴口罩、守护生命健康做起,不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也是爱国的表现,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渗透到防控疫情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全民防控疫情的牢固防线。家国情怀作为一种意识,是无形的,高校思政课老师把无形的家国情怀附着在最新的社会实践中,用最鲜活的、最新颖的、最正能量的事例来诠释家国情怀,更能够激起当代大学生的共鸣,更有利于在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深深镌刻家国情怀的痕迹。不仅如此,当代大学生把通过思政课所习得的家国情怀带到生活、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则有益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复兴。

五、结 语

高校思政课家国情怀的培育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依托教材讲授和引导是常规途径,注重仪式感和生活体验有助于大学生感悟家国情怀的厚重,围绕核心问题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围绕生活案例以事实说话以及借助自媒体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较新途径。任课教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与思政课相关的基本素材,正确引导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增强家国情怀、传承家国情怀。结合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用最鲜活的、最新颖的、最正能量的事例来诠释家国情怀,把家国情怀内化到当代大学生心灵深处,有助于祖国持续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仪式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仪式感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仪式感重要吗?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少女情怀总是诗
Talking strategies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