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赛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1-30孙慧良赵俊学牛晓霆郭元茹
孙慧良 赵俊学 牛晓霆 郭元茹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专业建设发展迎来新机遇,推动新文科的建设和发展,是值得思考和实践。在“一流专业”内涵建设的同时,如何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针对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赛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赛创融合、校企联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推进产学协同的深度融合。融合发展,塑造生活之美;以美为媒,传递文明之美。本研究根据专业特点,从全面提升知识学习原动力、教学相长内动力、发掘创新能力、核心综合力等进行分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和以赛促融,产业界与学术界交互促进产业技术向高校的良性过渡和转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基于OBE人才培养理念,将赛创融合模式融入理论课程教学,以成果导向内涵更新观念,确定科学的课程设计思维。通过质量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与实施,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学合作的深度融合——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学科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内人际关系融洽、学界和业界合作关系融合;掌握时代设计思路,在赛事优质作品中提高设计能力,彰显专业优势与特色,参赛作品的呈现为课程操作与教学之根本,实践成果中检验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课程中体现理论性、艺术性、参与性、互动性的文化内涵,健全综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二、赛创融合的关键问题
1.企业对高校技术输入全面覆盖,搭建高校与产业界合作新模式,推进产学协同的深度融合。
2.挖掘专业育人优势与特色,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丰富重大理论价值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激发并彰显一流专业优势和特色。
3.学科竞赛创新模式融入课程教学,坚定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追求至善之美;融合发展,塑造生活之美;以美为媒,传递文明之美。
三、赛创融合的创新模式
开启学生心智及对事物的探究和改变的兴趣,学生个体差异与集体共性兼顾的原则,知识学习原动力、教学相长内动力、发掘创新能力、核心综合力。从学科竞赛中思考创新人才新思路,坚持文化育人,营造多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以赛促学——知识学习原动力
参赛过程中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提升、团队协同精神的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加强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对自己也提出了挑战。学科竞赛中的奖励和成绩排名,将对学生的绩点、排名加分、就业、保送读研等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在全国学科竞赛中,需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参赛选题、掌握和分析产品的特征及受众诉求和创意的切入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以提升。从比赛成绩来看,通过参赛过程的指导和学生运用网络快速的学习,学生了解设计流行趋势及品牌供求关系所面临的挑战。实践操作中结合选题不断熟练掌握专业技术,深入吸收课程中理论知识和前沿的业界应用技术,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积极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2.以赛促教——教学相长内动力
在智慧教育背景下,教学相长,紧跟学术前沿。学科竞赛中的技术要求和大部分参赛命题都象征着设计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流行趋势。授课过程中,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及行业需求,摆脱课程内容陈旧与时代脱节。将参赛选题结合课程理论、社会企业技术要求一体化融合,完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课赛融合,紧跟行业需求和学术前沿,有效促进教师教学内容的改革,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术应用。
3.以赛促创——发掘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中,参赛任务驱动,开展艺术与创意的“头脑风暴”活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了积极且自由的学习氛围,全方面展示学生的综合实力。赛事竞争激烈,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29个赛区1582所院校的535982组作品,其中国家等级获奖比例不到0.3%。所以,获奖者的设计作品更能体现创新成果。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不断加强孵化平台。2020年学生的设计作品《爱华青年》荣获国家奖项,创新性展现出民族特色,弘扬中华文化。创新成果同时也为后期的科研训练项目建立了有力支撑,专利申报、社会服务等提供可能。
4.以赛促融——核心综合力
学科竞赛过程中的四大核心体现: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同学科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内人际关系的融洽;学界和业界合作关系的融合。
(1)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
大赛中需要学生掌握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设计作品时,需要将软件操作从平面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软件等结合起来,再将色彩学、摄影技术、构图基础、手绘设计表达、版面编排等基础知识,利用几个月时间完成自己的作品,只有完全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赋予生命力。因此,比赛可以使学科内知识的融合。
(2)不同学科间的学科交叉融合
全国类的设计比赛,要求创作的作品要有高度、有内涵。创作过程不仅需要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等对产品造型的呈现,更要对产品的实用功能、材料应用、商业需求、社会价值服务等进行思考。作为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创意思维、设计形态过程中顾及其他因素,时间和能力上有所受限。因此,积极鼓励学生以团队方式参赛,团队中有市场营销专业、材料专业的学生融入,集思广益。比赛过程即学科交融,相互融合,才能完成更具创新性的好作品。
(3)团队内人际关系的融洽
比赛的过程中大家形成一个团队,各司其职。从初期团队建立、分工协作、进度管控、合理沟通、高质量完成。比赛可以更好地锻炼团队协作的能力,为人际关系的融洽提供必要的保障。
(4)学界和业界合作关系的融合
①比赛过程中,大部分的参赛选题为联合协办品牌,让学生了解当前产品市场的销售策划理念、途径、方式,更好地接触到从产品研发到消费市场的整个环节,产品品牌研发核心人员还会通过赛事的宣讲活动,给学生们分享前沿的设计理念,设计技术和优秀的设计作品。
②课堂上,教师结合前沿的设计理念、新技术,不断创新、丰富课程内容、产学融合。
③比赛在评审环节,更好地兼顾作品的创新性和商业价值,将学界高校教师和业界专家参与评审,搭建融合桥梁。
④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技术培训创建了有利空间,比赛期间会以设计大师、品牌训练营等方式进行经验分享和技术培训,丰富了学生的综合技能。
四、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手段
坚持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赛创融合体现自我价值和课程意义,彰显专业特色,真题真做,多元化方式检验课程成果,产学协同融为一体。
例如:参加黑龙江省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中,为深入了解参赛选题内容,挖掘地方区域文化符号及资源优势,提升设计内涵,带领学生深入了解区域特色产业,探寻竞赛介入下的地方乡村振兴,从传统、文化、社会、产业四个方向将“设计创造美好生活,文化助推地方振兴”理念融入区域振兴战略,挖掘地区未来发展方向,促进非遗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区域产业升级转化和生态和谐发展。
不断加强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借助“一流本科专业”的发展契机,形成良好的项目研究团队。一线教师可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教学经验和坚实的基础。一流专业建设及一流课程建设的支撑,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在学科竞赛组织管理与长效激励机制中,提供了重要保障。荣获优质赛事奖项的师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将竞赛获奖列为学生评优考核、学科专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激励师生积极参与,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创新。
五、结语
为进一步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金课”“金赛”建立科学、特色的产学协同育人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体系中进行研究与实践,以赛创融合为基础,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建设的有效融合,重在重构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主动实践,并及时对课程设计中的理念、过程和成果进行讨论、反思与总结。不断促进教学与实践学习过程的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搭建企业需求实用型人才平台,实现了高校实践教学与创意产业相关联,收获了极高的竞赛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展示出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以赛促教推改革,以赛促学强能力,不负韶华提素质,服务国家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