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行为释义*
2021-11-30马晓翔
马晓翔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新媒体是一种复合式的媒介内容,它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介风格,也无关媒介品质或价值判断。它作为新兴媒介介入信息产品设计始于20世纪中叶,是将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及新材料技术应用于信息技术,产生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和组件等信息产品的一种文化现象。在此,信息产品呈现出有确定意义的多元属性:其中信息行为不仅是其互动过程的视觉体现,也是其内涵呈现的表达方式。
一、关于“信息行为”
正如术语“软件”强调的是从媒体到文字的用户,人们希望“信息行为”的术语也能帮助人们考虑文化交流的维度,而这在以前并未被关注过。这些维度其实早已有之,但在信息社会它们迅速地控制了人们的生活成为可视且智能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由大部分的文字方式的信息活动所组成:查看电子邮件并回复电子邮件、查看手机短信、组织电脑文档、用各种搜索引擎等。简单地说,人们组织文档、运用搜索引擎或者与手机的互动等特殊方式可以被看作信息行为。当然,根据认知科学的范例,人类广泛的感悟与认知可以被认为是信息的过程,但这是广义的含义。视觉感知的每一个动作和记忆的回想可以被认为是术语“信息过程”,今天这些例子还有很多,如过滤、回想、整理、优先考虑和计划。换句话说,在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一个广泛领域内的工作将转化为新类型的行为活动,涉及寻求、提取、处理和通信的大量信息,通常是一种定量的信息,如在一个大城市的交通网络导航内使用万维网等。一个个人的信息行为形成了个人身份的一个主要内容:他们是通过单个或一组特定方式在信息社会中生存。正如人们的神经系统已经进化到可以在环境中以特定的方式过滤信息存在,适合人类大脑的信息容量,是为了生存和繁荣。信息社会里,人们发展了特定的信息行为。
二、基础理论:作者—文字—读者
像其他的社会信息概念一样,软件、数据、界面等信息行为的概念可以被广泛使用,并超出目前特定的信息行为,比如人们平时使用的掌上电脑、谷歌或一个地铁系统。这可以被拓展为一个文化领域,也投射到过去。再如,人们可以在阅读文学、参观博物馆、上网看电视,或者选择跟踪从Napster下载的时候想到信息行为。应用于过去,信息行为的概念强调过去的文化不仅代表宗教信仰、统治者的赞美、美的创造、执政合法化的意识形态等,也是信息过程的体现。当听众、读者和观众开发了他们自己的认知技术并提取这些信息时,艺术家便开发了新技术的编码信息。新媒体艺术史不仅仅关乎风格的创新、与现实的斗争、人类的命运、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也是新媒体艺术家设计的新的信息界面的历史,与用户一同开发新的信息行为的脉络。当乔托和爱森斯坦在空间与时间中开发了新的组织信息的方法时,他们的观众不得不拓展了导航这些新信息内容的适当的方法,就像今天每一款人们熟知软件的新版本一经面世,便需要人们更新前个版本开发的信息行为。在人们的生活中,整日被信息界面包围着,评论家和新媒体艺术家开始有选择地考虑过去文化的另一个术语“信息架构”一按①。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关于弗朗西斯•耶茨(Francis Yatez)的书《新媒体中的艺术记忆》(Artistic Memory in New Media)的讨论。关于信息架构,这是一个信息界面和信息行为关联的概念,可以应用于任何文化对象,过去的和现在的。简而言之,每一个文化对象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一台掌上电脑。软件就像是一个文化解析的新对象,分析信息美学是如何成型的,适应过去几十年文化理论的历史。如果人们考虑文化交流紧跟基础信息理论,那就是作者、文字、读者,或者是信息理论的专有内容,作者的信息构建、信息传输、读者的信息解读,这段历史可以被概括为注意力从作者到文字再到读者的逐步的转移。传统的批评聚焦于作者、他或她的创作意图、传记和心理学。到了20世纪50年代,结构主义的焦点转向文本本身,分析它作为一个符号系统代码。1968年以后,批评的能量逐渐从文字转向读者。这一转移的发生使得读者成为主体。另外,很明显,结构主义方法有严重的局限性:将每一个文字作为一般系统的实例,结构主义并没有太多的解释关于什么是给定的独立文本和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十分清晰的线索表明结构主义方法无意中支持了现状、法律、系统。主要的观点是人们需要通过增加更多组件得以更新信息的模式:作者—文字—读者,然后聚焦人们在这些组件上的批评关注度。
三、组件:发送方—消息—接收方
这里的组件是指作者和读者所使用的软件。当代作者(发送方)用软件创建了文字(消息),这是软件所影响的,甚至形成了各种文字(消息)的创作:从弗兰克•格里(Frank Gerry)在建筑设计所传达的特殊计算机软件到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使用Photoshop或DJs 都体现了这一端倪。整个实践取决于实际的软件或软件的隐喻意义:操作允许通过转盘、混合器、或最初由DJs使用的其他电子设备。相似情况下,一个当代读者(接收方)常与文字使用的计算机软件互动,而网络浏览器便成为在隐喻意义中的软件。那就是老式的硬件界面,由先前的电子设备CD播放器所控制的特殊控件。现代计算机软件常常是模拟已经存在的硬件界面,例如:QuickTime播放器模拟标准控制的录像机,这个模拟方式并不像一开始看起来的那么简单。该软件揭示了读者(接收方)是如何思考文字的,事实上,它定义了所给文字的样貌。它是由一套在CD上的单轨道软件或一组多媒体组件和超链接路劲合成的网页页面。由此,人们所讨论的交流模式制定了组件的信息理论,包括了三个组成部分:发送方、消息、接收方。然而,这个模式可能更复杂,总共有七个部分:发送方、发送方代码、消息、接收方、接收方代码、频道和噪音。根据这一模式,发送方用自己的代码编辑消息;消息通过一个通信信道被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受到噪声的影响;接收方使用自己的代码进行消息解码。由于带宽容量的通道有限,噪音的存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代码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接收方不会接收由发送方发送相同的消息。最初,工程师为这样的应用程序开发了电信、电话和电视传输组件。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代码得到了加密和解码的发展,信息理论的目标是帮助工程师构建更好地通信系统。采用不同的问题焦点,将其转化为通信模型,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典范。工程师开发这个模型则更多地关心信息的准确性,但是在文化交流中,准确传输的想法却是不确定的:因为普遍认为沟通是唯一成功的交流因素,如果接收方精确重构发送方的消息,那将授予一种发送方针对接收方真正意义上的特权。人们可以说文化研究聚焦于主流文化的“颠覆性”使用,进入另一个极端的思考,是只有“不成功”的交流才值得研究。另外,通信模型对应的代码和频道作为被动的机械组件:他们只需要必要的工具传输预先存在的消息。自该模型最初出现在电信的文本中时,它便假设了无中介的口头或视觉传达——两人交谈或一个人着眼于现实——都是在理想中设定的。只是因为人们希望这样的通信发生在一定的距离内,而人们需要利用代码和一个通道来完成。发送方的软件组件和接收方的软件模型强调了技术的积极作用,即原始模型的调用代码和通道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编辑软件定义了发送方所理解的她/他是如何工作的。因此,他们在塑造科技文化的文本最终形式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文化交流:编码—解码
自从20世纪50年代的后期,这一影响被忽视在文化理论中,在通信的数学理论影响下,罗曼•雅柯布森(Roman Jakobson)、克劳德•李维•斯特拉斯(Claude Levi-Strauss)、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以及其他人开始将文化交流作为编码和解码的信息。
巴特开始了他著名的文章《摄影的讯息》(The Photographic Message),发表于1961年,其文有以下论断:新闻照片是一则消息。整体考虑,这个消息是由发射源、传输通道和一个接收点形成的。发射源是报纸的工作团队,团队技术人员拍的照片,一些人员会选择、组合和处理它们,而其他人则最后给图片取名、标题并进行评论。接收点是公众,公众读报纸。对于传播的通道,这是报纸的本身。②
尽管后来的评论避免直接应用数学的理论进行沟通和文化交流,这种方法的应用还是继续持续了数十年,作为一般范式的文化批评,即使在今天仍然侧重于“文本”的编码和“阅读”的解码。通过运用任何的文化对象、情境、过程作为“文本”,“文本”被读者阅读或被评论批评,文化批评给予信息和认知维度一定的特权:文化的情感、感情的行为和经验的维度。如果同一数据处理机可用于高度理性的认知过程,例如,编写计算机代码,则可以创造可能的情感和体验,这意味着数据不仅仅属于编码者,也属于解码者。
五、结语
信息行为作为信息产品的相关属性贯穿于信息产品面世的始终。信息行为是受众驾驭信息互动过程的行为方式,作为信息产品在互动过程的视觉体现和其内涵呈现的表达方式,它诠释了信息科技时代下的文化内涵。信息产品的横空出世为当代新媒体技术的巨大潜力给予了可供释放的空间,也为新兴媒体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
注释:
①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指对某一特定内容里的信息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安排的一系列有机处理的想法。
②原创力文档.BarthesPhotographicMessage1961.PDF[EB/OL].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0429/103186869.shtm,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