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谈

2021-11-29张倩倩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
关键词:唢呐传承

摘要:鲁西南地区的菏泽市即我的家乡所拥有的鼓吹乐文化闻名全国,自小生长于农村地区的我对这类音乐有着深厚的乡土之情。在一次偶然与家中长辈的谈话中我得知附近村庄有出色的唢呐班子,遂萌生了对本地唢呐音乐进行了解的想法。菏泽市沙土镇于庄村的唢呐艺人姚西占便是我的目标采访对象,在整理了一些专业问题的基础上,我通过探访来到了姚西占家中,对姚西占进行了为期半天的面对面采访,后续我们又在微信通讯设备上进行了沟通,这次采访让我对家乡的唢呐音乐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驱使着我去探寻更大更深入的唢呐音乐田野。

关键词:唢呐;传承;红事;白事;即兴演奏

菏泽坐落于山东省的西南部,这里有着悠久的鼓吹乐文化传统。曹县、巨野县、牡丹区郓城等地区都有着众多技艺精湛的唢呐艺人,我的受访者姚西占便是众多优秀唢呐艺人中的一员。

一、来自家族的传承——唢呐

姚西占1976年出生于菏泽市沙土镇于庄村,今年四十四岁的姚西占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演出经历。据姚西占自述,从其太爷爷起家族中就有着吹奏唢呐的传统,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四代。提到自己的家族,姚西占頗为自豪向我介绍自己几个侄子在民乐方面取得的成就,小到县剧团大到北京演艺界都有着他们家族的身影。

姚西占和他的妻子

谈到自己的小家庭,姚西占首先向我介绍了他的妻子——朱瑞娟,朱瑞娟为河南濮阳人,擅长戏曲及通俗歌曲的演唱,两人早年相识于一场演出。结为夫妻后,他们在同一个唢呐班演出,两人一唱一吹,珠联璧合,旁煞众人。良好的家族艺术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儿女。姚西占说自己的二女儿姚艳静在演奏唢呐方面极有天分,小时候送她去艺校学习的时候,学习了一个多月就能演奏十几首歌曲了,后来因为结婚生子终止了自己的演艺生涯。老三姚辉超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年仅11岁,在村里的小学念五年级。姚西占回忆道,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对节奏极其敏感,他们日常演出所用的“嚓”是儿子最喜欢的玩具,整日抱着它碰出声响玩,别人怎么夺都夺不走。姚西占表示有意向过几年等儿子具备独立能力后送他去专业的学校学习唢呐演奏。

起初听姚西占说要送儿子出去学习唢呐的时候我是诧异的,家族四代人都演奏唢呐,对于姚西占来说,唢呐是他再熟悉不过的乐器了,为何他说要送儿子去别的地方学呢,他不就是儿子最好的唢呐老师吗?当我说出我的困惑的时候,姚西占稍有些不好意思的说他不擅长看乐谱。他说自己小时候学习唢呐都是父亲吹一句他和他的哥哥们学一句,完全没有旋律的概念,通常情况下都是用“啷当”这个拟声词来模拟音响的高低走向。姚西占说他小的时候家中条件非常艰苦,家里没有电,他和他的哥哥们都是晚上点蜡烛练习,两根蜡烛着不完父亲不允许他们睡觉。除去跟父亲跑演出,每天光练习都得四个小时之久,但即使这样他和他的哥哥们依旧学习起来很吃力。今天学了明天又忘了,现在姚西占深知这都是不会看乐谱所造成的阻碍。故而,如今他想送儿子去专业的唢呐学校学习唢呐演奏的想法就可以被理解了。姚西占说他不仅希望儿子继承家族演奏唢呐的传统,更希望儿子能带着这份传统走向更大的音乐视野,让很多的人了解唢呐音乐。

二、姚西占和他的唢呐班

作为一名在乡里乡亲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姚西占和他的妻子一年到头都忙于演出。据姚西占统计,一年下来他和他的妻子大约能接200多场演出,一场演出下来单个人收入在150至200元之间,加之妻子的一份大概一天两人能收入400元,但作为三个孩子的父母,这些钱对于他们来说显然又不是那么宽裕。紧接着聊到他们的唢呐班,姚西占不禁流露出喜悦之情。姚西占说他们的唢呐班成员之间都是“世交”,祖祖辈辈下来,完全没有外来的成员,有的只是团队人员的减少,由最初的二十多人减少到现在的十几人。流失的人员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年轻人,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他们选择离团去做别的工作;另一类就是老人,姚西占说吹奏唢呐是一件很耗费“气力”的活,人一上了年纪“气力”就供应不上了,没有气力很多长音就演奏不了,所以一般艺人到60岁就会面临唢呐生涯的结束。

姚西占和他的部分唢呐班成员

姚西占唢呐团队的演出主要主要应用于农村的婚丧嫁娶。在红事演出中,姚西占说他们最喜欢演奏豫剧《抬花轿》的选段,作为主位的唢呐清脆嘹亮的音色在烘托氛围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农村的婚礼中,新娘进家门及新娘劝酒环节都有着唢呐的参与。在白事活动中,豫剧《秦雪梅吊孝》《大祭桩》等是他们常演奏的唢呐音乐,亲朋好友向死者祭拜及上坟环节需要唢呐的参与。另外,在菏泽地区给死者过周年的时候也有着请唢呐班演奏的传统。除去红白事演出,他们还接一些商业演出,即一些商家为做活动吸引人气而举办的演出。在商演中他们通常会吹奏一些曲调欢快的通俗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两只蝴蝶》《永远是朋友》,是在商演中常出现的曲目。姚西占说他们在演奏乐曲的时候并非按照乐曲谱子一板一眼的进行演奏,有很多即兴演奏的成分。他们会不自觉的对同一个曲调进行加花变奏,以似同似不同的音响效果传递到听众的耳中,产生百听不厌的音响效果。

三、唢呐音乐的前景姚西占之见

作为一位家族四代传承且有着三十余年唢呐演奏经历的民间艺人,姚西占对唢呐有着深厚的感情。当我问及姚西占还会演奏多久唢呐时,他说:“吹到自己吹不动为止。”听到这句话时,我被姚西占对唢呐音乐的深切感情深深打动。关于唢呐的前景,姚西占认为唢呐音乐作为一种传承已久的艺术类种,它的前景是一片光明的,即使以后很多年轻人处于经济效益的考量不再学习这门技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也会为保护传承鼓吹乐作出行动。在姚西占看来,现在是唢呐音乐繁荣之时,未来也是唢呐音乐兴盛之际。

四、田野反思

我在采访完姚西占之后,反思良多。首先,姚西占作为家族第四代演奏唢呐的继承人,对他来说吹奏唢呐是一种家族使命。其次,在继承这一使命的同时也体现了演奏唢呐的更为实际的意义即一种生存方式,这包含着上一辈人对后代生存的体恤。最后,从整个采访过程姚西占的情感流露来看,他对唢呐演奏的热爱也是显而易见的。故而,这种热爱又使得“使命”及“生存方式”两个词有了些许温度。

这次田野的可深入之处我认为主要集中在三点,其一,他们家族的上几代情况是一个值得挖掘的点。通过不同代人的对比,即可从中得出近菏泽地区近百年的唢呐音乐演进状况。其二,即兴演奏也是一个可深入了解的问题。通过了解姚西占及其唢呐班成员的即兴演奏方式,即可从大体上得知菏泽地区的唢呐艺人即兴演奏的特点;其三,鼓吹乐在民间风俗仪式中的具体应用状况是什么样的,在这背后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这次采访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民间音乐语言和学院派音乐语言的不同。民间艺人作为自小扎根农村,通过“口传心授”方式学习民间音乐的一批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同于科班出生的我们,有时间即使说的是同一个概念,民间派和学院派也有着不同的表述。对此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拿我们在音乐学院学习到的一套理论来跟他们交流,我们应定位好自己的局外人立场,尊重他们的音乐文化,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专家,放低自己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拉近和田野对象的距离,获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作者: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本科生 张倩倩

猜你喜欢

唢呐传承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唢呐
唢呐放光芒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