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021-11-29曹艳昕
曹艳昕
《端午粽》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围绕“家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好长句子”和“语言积累”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基于上述分析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围绕单元双线结构和课后练习题,设计了《端午粽》一课的教学活动。
活动一:边复习边拓展,积累语言
在复习词语环节,我除了出示第一课时认读的词语“端午节、红豆粽、鲜肉粽”之外,还制作了可以折叠的词语卡,依次出示“箬竹叶—青的箬竹叶—青青的箬竹叶”。学生在复习词语的过程中,发现了“青”能描绘出箬竹叶的颜色。“青青的”这样的叠词,能让人感觉到箬竹叶的颜色特别青,特别绿。接着我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箬竹叶的形状,摸摸箬竹叶,闻闻它的味道,继续拓展出“长长的箬竹叶、扁扁的箬竹叶、香香的箬竹叶……”用同样的方式,学生们在读一读、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复习了“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这些词语,同时拓展了一类这样的叠词,积累了语言。
活动二:边阅读边仿说,发展语用
在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时,学生通过读书,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里面都有哪些材料。还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在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说说自己都吃过什么口味的粽子。很明显,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对以往生活的回忆,因此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特别高,什么蛋黄粽、鲜肉粽、红枣粽、豆沙粽、流沙粽……我感觉真是囊括了市场中的绝大多数品种,真有一种让人听了马上就想回家吃粽子的想法。看,这就是生活的力量!接着我请学生依据前面的学习,学着课文的样子介绍自己吃过的粽子。我给了一个基本句式,供学生参考使用,这样的支架降低了学生说话的难度。学生在讨论和发言时,由于有了充足的生活经验和规范句式的模仿,表达起来也是中规中矩,时有佳句。比如有学生说:“我吃过奶奶包的豆沙粽。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团甜甜的豆沙。这粽子可真好吃啊!”我评价时顺口搭了一句:“是不是跟外婆包的粽子一样好吃啊?”结果他说:“不。我觉得外婆包的粽子一定比我奶奶包的还好吃。我读书的时候都想马上吃一口了。”我赶紧说:“那你快读读第2自然段,感受一下吧。”因为有了生活,学生的语言也有了滋味。
活动三:边体验边阅读,提升思维
在本課中有一道课后习题:“你知道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吗?和同学说一说。”在课堂分享环节有个同学问道:“您说端午节人们往江里投粽子,到底是为了给鱼虾吃,防止它们吃屈原的尸体,还是为了给屈原吃?我昨天读了两个故事,说的都不一样,哪个对?”这对我来说是个新鲜问题,我说:“这是个传说故事,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很远了,不过你能通过读课文去查找资料这很好,而且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至少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虽然我没能给学生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我知道,学生有了以往的体验、阅读、学习,已经对语文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学语文”已经在学生心中自然地发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史家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