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秘密

2021-11-29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整本书读书老师

记者:王老师,您好!随着统编本教材“三位一体”阅读教学理念的提出以及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板块的设置,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引起教师乃至家长的关注。但是我发现对于为什么要读整本书,即便是同为教师,给出的理由也不太一样。一种说法是:读书多,孩子的理解力就会得到提高,阅读考试的分数自然就不会低。另一种说法是:阅读可以学到一些写作技巧,提升写作水平。还有一种说法是:不读不行啊,教委和学校有要求。您觉得为什么要阅读整本书呢?

王文丽:整本书阅读是相对于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单篇课文的阅读而言的,其所提供的阅读材料的长度、宽度与厚度,是单篇文章阅读所无法实现的。至于为什么要读整本书,我们不妨先来听听古今中外的大家们发出的声音——

汉朝的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法国作家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英国数学家伊萨克·巴罗说:“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至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北大著名教授钱理群说:“读书是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

或许,这些就是阅读的真谛。我以为,没有任何功利之心的阅读才是最好的阅读。不是为了考试拿高分,不是为了掌握写作技巧,更不是为了应对检查,而是相信“开卷有益”。我这样说不是反对考试和检查,我只是相信:读书一定不是为了考试,但读书一定不会害怕考试。只要学生有兴趣阅读,乐于阅读,享受阅读,即便是那些“功利的目标”,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也可以达到,所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我曾经问过一个孩子为什么爱读某一本书,他说:“没有为什么啊,就是喜欢啊!”我又问他:“你觉得从中有哪些收获呢?”他耸耸肩膀:“这怎么好回答啊?從一本书里收获的东西怎么可能三言两语说清呢?” 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真的让做老师的羞赧和汗颜。

所以,我觉得不要过于去探究阅读到底有什么意义。世间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当我们过于执着去追寻它的意义时,就已经失去了它所能带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东西。

记者:我特别认同您所说的,让学生乐于阅读、享受阅读才是重要的。可是,怎么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王文丽:我想首先还是要还原阅读本来的模样,不要刻意去教什么。温儒敏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本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要求太多,学生还没有读,可能就兴趣减半了。如果搞得很功利,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更是煞风景,败坏阅读兴味。既限制了读书的自由,又减损了读书的乐趣。”

导读课也好,分享课也罢,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教师的,不要总想教人阅读,要相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在学生的心里,没有什么比“喜欢”读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怀揣着满腔热情去拥抱阅读的时候,他还有什么得不到呢?

当然,也不要神化阅读。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就是在做“领进门”的工作,至于修行,是需要热爱、需要悟性、需要坚持的。我们要坚信一定会有人因为我们的作为更加喜欢阅读,体味阅读带给自己人生的快乐和意义,走遍天下书为侣;在他们身上,你会看到:爱一旦发了芽,就算雨水都不下,也阻止不了它开花。当然,我们也要接纳,有人对阅读没有感觉,更没有太深的感情,教师无论如何引导,仍然是“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但作为教师,要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还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研究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这一点很多名特优教师都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像江苏的张学青、周益民,深圳的张晶等,他们的做法很值得学习。

记者:现在种种原因导致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一本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您觉得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能不能给开出一份书单呢?

王文丽:小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绘本、童话、小说、神话、科幻……最好什么都要读一些。鲁迅在给颜黎民的信里不是早就说了吗?读书要如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不同种类的书都要读一些,一方面保证“营养均衡”,另一方面也在阅读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口味”和审美。老实说,我从来不给学生或者老师开书单,因为我读过的书不多,见识非常有限,我担心一己之见影响了教师或者学生的抉择。毕竟,人一生的时间非常有限,何况拿来专门用于阅读,倘若推荐的书目不够好,岂不是浪费了别人宝贵的光阴?

谁来界定一本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我想大抵有两把尺子:一把取决于别人的眼光,一把取决于自己的阅读。“别人”可以是有品质的出版社,可以是优秀的作家,可以是负责任的阅读推广人,可以是国内、国际正规的评比奖项,当然最可靠的还是自己的眼光。

在读书这件事上,我还是主张自己要先来读,寻找发现那些既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书,那些自己喜欢也会被孩子喜欢的书。

我跟孩子们一起读过《一百条裙子》《我是白痴》《本爱安娜》《35公斤的希望》这几本书,孩子喜欢,我也喜欢。它们讲述的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孩子。“裙子”中的旺达怯懦、自闭,渴望跟同学交往,渴望被别人赏识;“白痴”彭铁男智力有缺陷,他上七年级了,只会写“大”“中”“一”三个字,但是他憨厚、朴实、真诚、热情,爱家人,爱同学,爱老师,爱集体;“本”和“安娜”都只有十岁左右,他们互相喜欢,表达爱意的办法就是给对方写信,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功课,一起出去玩;“希望”中的男主角“多多”被玛丽老师评价为“有着漏斗般的脑袋,却有着仙女般的手指”,他讨厌以分数论英雄的学校生活,因为他学不会、听不懂、记不住,但是他善于动手,善于发明创造,无论处境有多艰难,始终对自己充满希望……这些书让我欢笑,让我流泪,让我思考,不仅教会我怎样做教师,也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自己,如何对待身边的同学,如何面对周遭的世界。

经常有很多老师问我到哪里去找像这样既有意思也有意义,同时被老师和学生喜欢的书。我说,那就只有广泛地去读啊,读了一本,两本,三本,你可能没有发现,但如果读了一百本,两百本,三百本,我相信,总能够有发现。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说:“想要人造船,不是给他木板、锤子和钉子,而是唤起他对辽阔大海的无限渴望。”假如老师们真的对辽阔大海有无限渴望,我想,他一定可以找到木板,找到锤子和钉子,建造一艘大船,带着学生扬帆远航……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书可以称得上经典?您是否同意应该让孩子读经典的书呢?

王文丽:我当然同意让孩子读经典的书,但是我们该怎样界定经典呢?经典的书一定是获奖的书吗?经典的书一定是广为流传的书吗?当然不是。博尔赫斯说:“经典作品并不是必须具有某种优点的书,而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我的理解是: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是不是经典要由读者自己来评判。阅读是很私人的事,要允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不必强求;要允许读者对经典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著名作家严歌苓少年时代最推崇的书是《红楼梦》,尽管当时读得似懂非懂,属于生吞活剥似的读。《水浒传》《西厢记》家里也有,但她却从未读过。她说自己那时候看书都是凭自己的兴趣挑选内容看。读《安娜 ·卡列尼娜》时,她会把英文的那些段跳过去,把对农村描写的那些段也跳过去。其实我还想说的是,不论学者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如何,哪怕是众口一词地称赞,如果它不能够引起你的兴趣,对你而言,就毫无意义。

这个世界上的图书浩如烟海,而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那有限的时光一定要亲近和享受自己喜欢的且适合自己的书。喜欢读就读吧,不喜欢读,就放下。阅读者,是自由的。

记者:在整本书阅读这件事上,广大的家长还是支持的。他们通常比较苦恼的是,孩子读是读了,但就是好像什么都没有记住。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文丽: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引用过斯金纳说过的一句话:“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在我个人看来,阅读同理——读了什么忘记之后还剩下的东西,那就是读书的意义。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阅读见人生》一文中说道:“期望一个人能记住他读过的所有东西,恰如要求他把吃过的所有东西都留在肚子里。食物可以滋养一个人的身体,书籍可以充实一个人的精神,这二者使我们成为自己的样子。但正如身体只吸收它能消化的食物,一个人也只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总是说应该让阅读这件事像吃饭一样自然,成为孩子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那么,吃饭时你会盯着桌上的菜肴去探究哪个可以补充维C,哪个可以补铁,哪个可以补钙吗?去探究哪些东西可以留在身体里,哪些东西可以代谢出去吗?当然不会,那样吃饭该有多么辛苦,多么乏味!你只要知道,吃到的这些营养全面,足以满足健康的需要,让筋骨更强壮就好了。阅读对儿童长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相信已经被儿童读过的书,在不知不觉地滋养着、改变着他们的人生。

记者:您觉得应该怎样评价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呢?用考试的方式来检验是否合适?

王文丽:作为一名有着30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我深信因为有了阅读这个“童子功”,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会比较准确,语言表达会更清晰,遣词造句会更得体;因为阅读,他们对生活、对世界也会有更深刻的思考。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里斯朵夫》中有一句名言:“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中国著名作家杨绛先生也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所以,由谁来评价学生的阅读,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属于他的未来的生活。

我们面对儿童提倡“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就是要用人类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下一代,使他们成为健康、健全发展的人。在阅读中体悟生命的力量,感受流传的人间情怀,更或者在阅读中要了解一个一辈子都可能无法亲历的世界,我们在看別人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面对生活的种种。所以,与其说是在阅读书籍,不如说是在阅读生活;与其说是在体悟和感受书中的人物与情节,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对生活的参与和创造。每一个读者都不知不觉地受阅读对自己的生活的影响,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

阅读让人拥有不一样的气息,不一样的格调,阅读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生之路走得更远。应该说,阅读的效果从来都不应该是立竿见影的,它应该是一种滋养,一种熏陶,一种浸润。

在阅读这件事上,语文老师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任何急功近利都是对阅读的亵渎。我总想告诉老师们,别着急啊,慢慢来,要相信,所有的阅读都会留下印记,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发出回响。阅读的回响,也如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今天孩子们的阅读,或许要在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显示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记者:我知道您这几年上过很多节整本书阅读的公开课,您能不能给老师们提供一些教学策略呢?

王文丽:整本书阅读教学有策略吗?如果从师生共读这个层面来说,当然是有一些策略的。例如:预测、抓重点、比较、联结、统整、表演等。但是,这些策略不是光看书或者光听别人讲就能够学会的,需要你切实去做,也就是在共读中去实践。上一节课、两节课,显然是很难摸到门道的,若是你坚持上了十节、二十节,那个时候你就已然无师自通。

我们也可以拿做菜打个比方,人家给了你一份菜谱,你只看别人描述一道菜的过程,是尝不到滋味的。若是只做几次,也难免搞不懂什么叫“油烧到八分热”,什么叫“放生抽少许”,只有不断操练,不断琢磨,才能掌握要义;做了十几二十遍后就熟练起来,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拿手菜。倘若再多一些上乘的心法,在这个基础上有所创造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我认识一个刚刚工作一年的小老师,每周带着学生读一个绘本,《小猪变形记》《小真的长头发》《不一样的卡梅拉》……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师生共读了四十几本。学校请她给全体老师做绘本教学策略指南,她洋洋洒洒说了一个多小时。是什么给了她底气?不是她天生聪慧,是她真真切切地和孩子们一起读过!她一边读一边思考,想通了,就去实践,行不通,就再反思、改进,直到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这样总结出了属于她的绘本教学的策略。

毛泽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的都是亲身去做的重要性。所以,教师不读儿童书,不去和孩子们一起交流,只靠单纯地学习技巧是无法获得自身的阅读体验以及与学生的情感共鸣的。

我在《读者》还读过这样一篇文章,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曾经有记者问贾平凹:“您当年的《商州三录》写得真好,是故乡在梦里呼唤您?还是受了沈从文先生《边城》的影响?”贾平凹想了想,微笑着说:“都不是。我写那本书之前是下了功夫在商州体验生活的。有一天,我年少时习武的一个师傅跟我说:‘平娃,我看你写的东西,那些花架子有些不管用啊。你看,不管干哪一行,败得最快的,都是那些急于求成、研究了很多拳脚招式的。你得让气息沉下去,两脚像树的根一样,紧攥着泥土。一句话,你得下去站个桩。于是我就按照师傅的建议,到商州‘站桩去了。”

遍访名山求仙草莫如立足脚下,以更景仰、更真诚、更敏感、更执着的心接近阅读,走进阅读。

记者:最后我还想请教您,您认为当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王文丽: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我觉得我们当下的儿童阅读就赶上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但也让人充满了担忧。过于神化阅读,赋予阅读太多的责任和使命,这往往让阅读变得很功利。林清玄在《人间至味是清欢》一文中说道:“清欢,不讲究物质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我认为阅读也应该享受这样的一种清欢。

“阅读就像夜间开车。你的视线只达车头灯照得到的范围,但你还是能这样走完整段路。你无须看见自己将去何方,也不用看见目的地或途经的一切,你只要能观看得清前方两三英尺的范围即可。”这是目前为止我所听过的关于阅读或人生的最好建议。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读书老师
《论语》整本书阅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我们一起读书吧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