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招背景下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1-11-29杨柏岭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生源人文素养

周 维,杨柏岭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 公共课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131;2.安徽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自2019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一大批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实业人员相继进入高职院校再深造。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如何确保高职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时代命题[1]。要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既要答好“知识传授”题,又要答好“能力培养”题,更不能忽视“素质提升”题。深入调查研究扩招生源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路径,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1 高职扩招生源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 人文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必修内容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到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技并修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文素养不可或缺。职业教育要把握好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等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2]。在人文知识方面,知晓历史哲学可以帮高职学生夯实职业发展基础。在人文思想方面,掌握哲学思维、道德意识,可以助力高职学生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技术技能实践。在人文精神方面,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可以帮高职学生认同企业文化,传承和创新工匠精神。在人文方法方面,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认知方法和实践方法论,可助力高职学生破解未来工作中的技术技能难题。

1.2 人文素养教育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必然选择

西方发达国家无不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实行“双元制”,关键就是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将企业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实验实训中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英美等国近年来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主攻方向就是提高人文素养课程的比重,他们认为高校学科分类逐渐引起了学科之间的隔阂,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跨学科人才,人文素养起着重要的粘合剂作用。韩国的力度更大,发布课程修订标准,要求高等教育中的人文类课程必须占比三成,如不能修满,学生不允许毕业。可以说,西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人文素质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值得我国充分借鉴。

1.3 人文素养教育是增强高职扩招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有效举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战略谋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出了重点要求,近两年政府工作报告都将“高职百万扩招”放在经济和就业板块。可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落实国家高职百万扩招工作部署,必须保障高职扩招生源好就业、就好业。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素质的需求,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也对人力资源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我们要按照最新的市场逻辑和教育规律来培养高职扩招生源。培养扩招生源,首要之举就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人文素养教育不可或缺。扩招生源应该具备必备的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的精华、培育优秀的人文精神、掌握未来职场的人文方法,以期成为服务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的技术技能人才。

2 高职扩招生源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安徽省2019 年高职扩招任务为9.17 万人,是全国扩招最多的省份。2020 年又扩招8.7 万人,超额完成任务。为确保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质量,2020 年又将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程列为2020 年厅长突破项目。笔者团队面向82 所参加高职扩招的院校发放《2019 年面向社会人员扩招学生专业分布和生源类型情况统计表》,实际回收77 份;面向全体扩招入学学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实际回收问卷46732份,有效问卷44723份,梳理了高职扩招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不足。

2.1 学校对人文素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具体表现在针对社会扩招生源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力的提升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强对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建设,印发《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给予指导。安徽省也配套了《安徽省高职院校面向社会人员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地方意见,给予高职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实施工作给予指导,要求公开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扩招生源培养的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细化实施路径。但是调研发现,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度不够,扩招学生不了解所受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更谈不上了解所攻读专业的素质目标。抽查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幅压缩人文素养等基础课程的现象屡见不鲜,高职学校更侧重以专业技能为目标的课程,缺少对扩招生源契约精神、职业道德、文化常识类的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视。

2.2 人文素养课程体系不完备

具体表现在学校尚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分类提供完备的课程体系。实际上,2019 年安徽高职扩招学生年龄结构差别较大,入学学生年龄最小的16 岁,最大的66岁以上,其中26-35 岁年龄段人数占多数,占比45.3%;16-25 岁,占比 26.9%;36-45 岁,占比21.3%;46-55 岁,占比6.3%;56-65 岁,占比0.3%;66岁以上,有3人。针对这群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不同的扩招生源,大部分的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是普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翻版,个性化的培养举措不明。千篇一律单单开设几门人文素养选修课,很难达到高质量、高素质培养的目标。

2.3 人文素养教育改革不深入

教法方面,安徽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安徽省情,明确了五种培养模式:以在校脱产学习为主教学模式、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晚间走读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送教上门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校舍办学条件摊薄、办学资金不足等诸多因素叠加,问卷调研发现99%的学生都是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开展学习,少部分的学生住校全日制线下学习。因为教学形式单一,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禀赋的学生需求。教材方面,数字化资源严重不够,不能充分满足线上教学需求。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管理平台统计,近十年来,国家财政投入建设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仅覆盖约200 个专业,对于等待线上教学的百万大军,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法完全满足现有扩招专业学生需求[4]。在省域层面,安徽省级的线上教学资源零散不成体系,缺少针对扩招生源的系统化构建,且资源利用率不高。学校校本人文素养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储备严重不够,难以确保打赢百万扩招和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遭遇战、阵地战和持久战。教师方面,能胜任扩招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师严重不足。许多年长教师不擅长信息化手段,而扩招生源主要通过线上教学培养,导致大量扩招专业人文素养课程授课任务都是年轻教师承担。年轻教师缺少社会阅历,针对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扩招生源说服力不够,效果不理想。

2.4 人文素养课程考核不科学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调研安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信息发现,虽然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素质目标有要求,但是仅仅30%的扩招专业方案在毕业标准中对人文素养提出了考核要求。绝大部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仅仅是对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平时和期末成绩提出考核要求,且考核手段单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学生素质目标的综合考核的缺失,很难确保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质量。

3 提高高职扩招生源人文素养教育质量的实施路径

3.1 打造针对性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调研,开展学情分析,针对退役军人、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单独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针对性强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结合行业和职业特点,合理确定历史、哲学、情感、道德、思维等课程,坚持人文素养课程整体性和连贯性,增加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培养类课程的比重,增强扩招生源对行业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针对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增加本区域特色文化和人文资源的比重,比如安徽的徽文化、徽派技艺传承与创新、徽骆驼精神等,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扎根安徽大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2 加强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整合优势资源,打破单打独斗的传统教学模式,组建老中青结合、政校企行兼有的结构化的教学创新团队。将老教师丰富教学经验和年轻教师娴熟的信息化技术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将企业兼职教师的工作阅历和学校专任教师的高超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活动,继承和发扬传帮带的优秀传统,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固本强基。深入开展针对扩招生源人文素养教育的教学研究,不断总结实践教学经验,提炼理论成果,做好成果推广,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提高扩招生源人才培养质量。

3.3 打造高质量人文素养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优质资源,发挥“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设计优势,组建适合扩招专业的人文素养类个性化课程。加强省域优势资源的统筹力度,充分利用安徽省E会学平台和安徽省电大高教园区平台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区域特色明显的人文素养课程资源库。加强校本扩招专业人文素养网站、空间建设,制定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校专任教师积极性,打造学校扩招专业特色明显的专业人文素养课程资源。充分做好扩招生源课程和普通在校生源的课程融通,同时加大培训包资源的构建,推进人文素养课程资源持续应用。

3.4 坚持人文素养课程改革和课程人文素养元素培育并重

重视思政课程建设,把思政课程作为扩招生源人文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引导扩招生源熟悉国家历史、认清当前形势、研判未来趋势,培养技能报国情怀。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加强人文素养隐性课程改革,发掘和培育一批优质的人文素养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功能,引导扩招生源学生在专业知识中思考如何处理好国家需求和自身利益的关系,立志毕业后去生产一线,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锤百炼成为能工巧匠、大国工匠[5]。引导授课教师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教师能力大赛和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积极指导扩招生源学生积极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展徽工皖匠风采。

3.5 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优化考核内容,完善扩招生源毕业考核办法,明确人文素养要求。细化人文素养课程考核标准,将思想品德、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信息素养、工匠精神、创新思维等要素纳入考核要求。明确考核主体,切实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发挥扩招生源企业工作背景的优势,充分利用信息化系统,扩大扩招生源所在工作单位参与评价的范围,将扩招生源在第二课堂开展的社会实践纳入人文素养类考核范畴,全面客观反映扩招生源的人文素养水平。

综上,高职扩招生源的人文素养事关高职扩招人才培养质量,事关高职教育高职发展,事关国家战略的实现。需要通过全员、全方位、过程的育人方式,将优秀的人文素养知识传授给扩招生源,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高职学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打造高质量的人文素养课程资源,推进人文素养课程改革和课程人文素养元素培育同向同行,全面深化评价制度改革,方能打造一支“ 能文善武”的百万扩招大军,增强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做出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实施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生源人文素养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
图表
人文社科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