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有效衔接的问题研究

2021-11-29吕时礼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升本安徽省应用型

吕时礼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处,安徽 合肥 230011)

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不仅仅是简单的专本体制机制的衔接,更是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招生就业、课程体系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衔接与重构。因此,探索地方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具体路径,搭建和贯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形成高水平且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架构和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1 安徽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发展的现状

安徽地处中部地区,位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毗邻沪苏浙等经济发达地区。近几年,安徽省抓住了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以及“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分工合作。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大量高水平、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支持,这为安徽省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要有过硬的综合文化素质也要有高端技能水平,然而限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本科院校的培养也因为缺乏实践操作训练而无法达到企业用人要求。

1.1 “专升本”

我国目前“专升本”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形式,针对的是全日制普通高校的高职(专科)的应届毕业生。这一种“专升本”教育形式发展历史比较久,以安徽省为例,2001 年,安徽省教育厅与省计委、人事厅、财政厅、公安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我省普通高校试行普通专科层次升入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意见》(教计〔2001〕30 号),并于当年起试行开展普通专升本工作。2014年1月,安徽省研究出台了《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职业院校升学考试改革试点方案(试行)的通知》(皖教办〔2014〕2 号)。根据《方案》部署,安徽省从2014 年起全面实施普通专升本考试制度改革,将全省统考方法改为招生院校自主招生。2018 年,安徽省教育厅开始扩大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规模,招生计划达到9360 人,比 2017 年的 5805 人增加了 61%,招生人数达到当年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的5%左右。2020 年为稳就业、促就业,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扩大今年专升本规模决策部署,安徽省2020 年专升本招生计划达到3 万人,比2019 年增加19160人,占当年全省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近20%。安徽专升本扩招人数占全国总扩招人数的6%,为全国扩招计划的完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种是成人高等教育专升本形式,主要有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以及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专升本”四种类型。由于第一类统招专升本只有一次考试机会,对于毕业以后的大专生来说是没有办法报考的。因此这类专升本是在职和社会人员提高学历层次的较好选择,得到了广泛认可。

1.2 “四年一贯制”

为加速安徽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安徽省于2014 年在两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三个国家示范性高职中开展了部分专业的“四年一贯制”联合培养模式。每个参与联合培养的试点高职学院安排两个专业,每届100 名学生的招生计划。学生在高职学校中完成规定的学业,可由合作本科院校颁发双证。该项目目前已经实施多年,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阶段性成果。但是这种“四年一贯制”的联合培养由于规模小,人才培养理念、师资整合以及跨校管理等诸多问题,难以起到示范性作用,同时也影响到合作本科院校的录取最低控制线,合作的本科院校积极性不高,近两年这种类型的联合培养模式已经停止了。

1.3 联合培养

2020 年,为落实国务院和教育部要求,安徽省启动专升本考试制度改革,出台了《安徽省普通高职(专科)层次升入本科教育培养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实施本科院校与安徽省“双高”高职高专院校联合培养专升本学生,贯通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衔接培养,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当年招生的本科院校40 所,参与联合培养的高职高专院校22 所。在招生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开始调整考录方式,采取2门公共课(统考)+2门专业课(校考)的形式。目前这种专本衔接类型得到了大部分本科和高职院校的认可,是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的主要形式。

2 安徽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发展的现实需求

2.1 开辟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通道的需要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发展是开辟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通道的现实需求。从民生和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迫切需要升学通道,这不仅是其谋生就业的需要,更是个体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探索改革招生制度,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本科层次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体制机制,能够为高职在校生搭建学习立交桥,满足他们学历提升与继续深造的愿望。

2.2 构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体系的需要

目前,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的形式呈现多种形式,比如联合培养、“3+2”专升本、“2+2”学分互认等等,然而这些衔接模式均处于试点改革阶段,在专业布局、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衔接不尽规范,优化不够,教学和学生管理体系上表现出一定的不成熟。这就需要高职与本科院校多方配合,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开展衔接工作,共同研究制定符合专业发展的合作机制与相关制度规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本科院校和高职学校的各自人才培养的特长和优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联合地区中的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实施产教融合,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的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衔接体系,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 安徽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问题分析

在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的过程中,无论是“专升本”考试,还是高职与本科“四年一贯制”的联合培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部分满足了高职在招生、内涵建设以及未来升本等方面的实质性需求,然而这两者却因办学主体分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专升本”制度弊端渐显

“专升本”是高职高专层次学生可通过专升本考试升入本科层次继续学习的一种政策通道,这种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能够满足学生对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然而,以技能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和以学术为导向的本科教育有着根本性的差异,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教学内容的重复与脱节导致了教学资源浪费,二是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薄弱,升入本科后压力较大甚至难以达到学业要求。

一些专升本的学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2~4 门入学考试课程的学习,忽视高职高专阶段其他课程,专业基础不扎实。有的本科院校认为专升本学生基础不牢、素质不高,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选拔方式不科学,入学考试过关并不代表招到了优秀的高职毕业生,以往甚至出现过多门挂科拿不到毕业证的学生,竟然被本科录取的荒唐事。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并不认可和接受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式,也不愿意和高职院校一同研究专本衔接的方式方法,习惯性采取简单的一考定乾坤的方式。

3.2 安徽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发展的教育类型定位不够清晰

高职与本科教育衔接发展不仅要提升高职的人才培养层次,还应该发挥其技能型和职业性的优势。而在试点过程中,安徽高职和合作的本科院校缺乏足够的沟通,继续沿用各自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理念,二者在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上缺乏共识,也不够清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职阶段主要学习的是专业技能与职业能力,在上升到本科阶段以后,其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应该有更进一步的提升,在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上会有更高要求。然而参与合作的部分本科院校的培养主要定位在学科型或研究型人才上,同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和工学结合手段的力度和深度不够,如果高职学生通过衔接通道进入本科阶段,在高职阶段所获得的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难以提高和加强,毕业后仅仅拿到的是一个本科文凭,自身的综合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升,也难以被就业市场认可,那么这种高职与本科衔接下的办学方式显然是不成功的,真正的职业教育的通道和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难以真正的实现。

3.3 安徽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发展的资源共享并不充分

目前,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专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沟通衔接机制,两边的师资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的教育资源还未实现共享共建。师资间的相互授课和日常教研活动的共同开展都十分欠缺,难以发挥各自的师资优势从而实现师资资源的共享。另外,虽然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已经建成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以及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数字资源都比较丰富,然而由于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空间上的限制,双方在这些方面的资源共享并没有实质性突破,这也为人才培养的衔接发展带来困难。

4 安徽省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发展的路径分析

4.1 衔接模式可选择专本一体化发展

专本一体化模式是指高职与本科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各自完成教学任务,本科高校通过对高职学生成绩认定或学分认定后,学生自然转入本科高校学习的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在培养目标上进行有效的衔接,课程设计能够有效对接,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要对教师队伍、教研制度、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证,否则容易造成培养质量的偏差。

4.2 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衔接

专业布局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而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过程,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应体现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之间在教学上的衔接首先就需要专业设置的对口,根据专业再设定报考条件、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等,这是人才培养的初始环节。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应该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人才结构以及相关教育政策设置立体连贯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确定不同教育层级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确定两个层次教育在知识、素质与技能等方面具体要求与关系,体现并实现两者在专业布局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和衔接关系。

4.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标准所制定,主要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时安排、课程设置、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衔接应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对两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度学情分析,配置合理、系统、可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标准,使两个层级的教学和教育呈现一定程度的递进关系,进入应用型本科阶段还应注重拓展其专业领域前沿知识的学习与更新,以避免两个层级的相同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环节以及实验实训等方面出现重复和脱节的问题,有效实现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之间人才培养的融会贯通。

4.4 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最终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上,构建一体化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进程与计划,才能使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的衔接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具有同向性和连贯性。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过程中,二者应立足各自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本层级内部的课程安排,包括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学时比重;另外,二者的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应该相对应并有一定的层级程度区别;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上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注意二者在培养层次上的差异性和协调性。

4.5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共建

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应探索建立一体统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优化优质资源配置,推进高职与本科的专业、课程和师资队伍的互享与共建。首先是师资的共享与交流。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可以采取教师轮岗交流的形式使优质的教师资源在一定范围内流动,实现两个层次学校间的师资均衡。也可以打破身份限制,两校教师组团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师资由单打独斗转变为“团队式”提升,当然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推进落实,力求实现师资团队的深度融合与联合发展。其次是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资源库的共享共建。高职院校应该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组建一支“跨专业、跨学校、跨校企”的产学研团队,协作开发建设一批能够跨平台使用、可相互共享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多元化的共建与共享路线,从而实现双方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

猜你喜欢

专升本安徽省应用型
成长相册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