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理念及其特征

2021-11-29许敏娟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整体文化遗产理念

许敏娟

(中共安徽省直工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研室,安徽 合肥 23009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代表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新方略,其中针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这两项事关我国民族复兴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资源长期以来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提出了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并身体力行。这一理念不仅具有科学性、创新性,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相关研究综述和本研究的提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问世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这一思想展开研究。早在2018 年李健英就对十八大以来学界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形成条件、理论渊源、主要内涵、理论特色、重要意义和现实践履等方面”[1];此后,仍有学者从以上视角或新的视角深化对这一思想展开研究,如沈卫星探讨了如何从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引两个方面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梁飞琴研究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先行探索及理论和实践价值[3];张瑞才阐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向度[4]等等,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习近平文化遗产观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习近平文化遗产观的理解和实践价值的探讨上,如许梦媛根据自己的研究对习近平文化遗产观作了概况和阐述[5];鲍展斌、李包庚探讨了习近平文化遗产观的时代价值[6];甘子成探讨了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观[7]。这些研究使我们对习近平文化遗产观及其价值有了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在习近平的执政理念中,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以下简称“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的理念非常鲜明,其生态文明思想和历史文化保护观都是在践行这一理念过程中产生的,但迄今未引起理论界应有的关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提出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并对这一理念的主要特征展开探讨,也期盼以此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执政理念的关注和研究。

2 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整体保护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秉持的理念

从习近平的从政履历看,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将自然与文化整体系统地保护,是他一以贯之的理念。

正定县是习近平主政一方政治生涯的开始,在这里,习近平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的执政理念就初见端倪。与当时许多地方党政官员热衷于追求GDP、追求眼前政绩、无视生态保护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做法截然相反,习近平到正定后,没有到处招商引资,相反,他拒绝了虽能使GDP 增长,但会带来环境污染的投资项目,1985 年他主持制订《正定县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时特别强调:“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严格防止污染搬家、污染下乡。”[8]

正定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与北京、保定并称“北方三雄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但是,“文革”中正定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古建筑、古城墙被毁坏,到处是碎砖烂瓦、残垣断壁,习近平到正定后要求有关部门对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古树进行全面普查、挖掘整理、修缮复原,造册登记,严格保护[9]。他说:“我们对文物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会愧对后人。”[9]

福建是习近平践行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执政理念的首个省区。无论是在厦门、宁德、福州等地市任职还是后来主政全省,他在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保护,探索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对厦门市筼筜湖污染的成功治理,是他进入福建打的第一场环境保护漂亮仗;他坚持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在宁德,他提出“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的“山海经”;提出,要念好“山海经”,要画好“山水画”,山海水田一起抓,做好综合开发这篇大文章。面对当时风靡全国的“招商”和“开发”热,他要求当地干群正确处理好经济开发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指出:“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10];主政福州期间,他指导制定的《福州市20 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其核心思想就是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坚持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保护,把福州建成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和彰显深厚文化底蕴的沿海开放城市;主政福建后,他指导开展福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保护调查,部署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提出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美好家园奉献给人民群众,把青山绿水留给子孙后代。”[10]。

2002 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在为《福州古厝》所作的序中指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领导者,既要重视经济的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保护。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二者同等重要。”[11]。这是习近平对自己秉持的执政理念的宣示,也是他对执政者使命与职责的认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他主政福州期间,从开发商手中赎回了即将被拆除的林觉民和林则徐故居;对市内的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任省长期间,他从从炸药包下救出有“南方周口店”之称的史前遗址——三明市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12]。

鼓浪屿是习近平在福建期间践行自然与文化整体保护理念的杰作。无论是担任厦门市还是福建省领导,甚至进入中央后,他都非常关心和重视鼓浪屿的保护和建设。习近平到厦门任职后,第一次登上鼓浪屿时,鼓浪屿一片败落,“很多老别墅年久失修,有渔民拆了老别墅的砖石回家砌灶台、砍了珍稀名木回家烧火。”[13]习近平见状很痛惜,他说,鼓浪屿是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十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的“国之瑰宝”,应该给予很好的保护[13]。因此,他主持编制的《1985 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鼓浪屿的保护纳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中,对岛上的花草、树木、沙滩、岩石、古建筑和历史文化进行整体保护。鼓浪屿的保护与建设,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在科学、先进的理念指导下,经过系统的修缮和建设后,鼓浪屿在2017年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理念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习近平提出了著名的“两山”理论,用“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关系。浙江余村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示范,浙江的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习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为我们树立了率先垂范的榜样”,仅2005 年一年中,“他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批示、指示不下20余次。”,“浙江人民不会忘记,如果不是他当年这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也许今天我们再想找回村口那条小路、村里那口池塘、村头那棵大樟树,可能就不是那么容易了。”[14],他在浙江的几年,“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年一个台阶,成效显著,走在了全国前列。”[14]享誉全国的西溪湿地公园是浙江践行习近平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理念创作的精品,他将自然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和利用完美地融合。

党的十八大后,作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党全国力推自然与文化整体保护理念,他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5],已成为将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的经典语录。他知行合一,十八大以来,他外出调研视察中,都要考察指导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保护状况,强调对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保护。以近两年为例,2020年4月,他来陕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是秦岭,强调保护秦岭的重要性,指出秦岭不仅是“黄河、长江流域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16],正因为秦岭有这样重要的自然地理和文化特征,所以从2014年5月到2018年7月,他先后六次就“秦岭违建”作出批示指示;2020 年5 月在山西太原考察时,他指出:治理汾河,“不仅关系山西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太原乃至山西历史文化传承。”[17];2020 年 11 月,在古运河扬州段考察调研时他指示:“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18];他非常重视黄河和长江这两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保护,多次考察调研这两条河流的保护情况,2019年9月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他在给黄河生态环境治理开出“良方”的同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19];在他的指导下,国家实施八项攻坚战治理长江生态[20],在对长江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他嘱咐:“要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1]。在习近平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理念的指导下,十八大以来,我国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3 习近平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理念的主要特征

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理念是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要理念之一,坚持继承与创新,保护和利用的统一是这一理念的两大特征。

3.1 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习近平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和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继承发展。

3.1.1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2]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人类社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3];如果人类对自然过度的掠夺,虽然能得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但最终必将得到大自然的报复。“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24]马克思主义关于爱护自然和有节索取与利用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高度契合,都是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产物。

现代社会,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诸多新问题,新矛盾,但是,人是“自然一部分”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是人类必须遵循的铁律。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真理性,吸收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强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25],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面对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濒临枯竭这一严峻的环境形势,他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5],他不仅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阐明保护自然生态的重大意义,并创造性地提出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5],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3.1.2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2]这就是说,每一代人都不能超越现有的条件去进行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精神财富的创造中都会有选择地扬弃历史文化中的养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的表率,众所周知,马恩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中的积极成果,因此,列宁说,马克思主义所以是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精神武器,就在于“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6]。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文化中的精华是人类社会不可摒弃的文化基础,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应“古为今用”。

习近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遗产观,他非常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27]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他不仅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对如何发展和利用历史文化进行创造性探索。

3.1.3 汲取文化生态学的精华,提出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理念

创立于上世纪50 年代的西方文化生态学认为,不同地方独特的文化形貌和模式的起源并不仅仅决定于经济活动,它更多地受到不同民族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如山脉、草原、河流、平原、海洋及传统的社会观念、当下的社会心理、观念的流变等方面的影响,后者给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的土壤和情境,因此要保护地域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和生态的整体保护。文化生态学的观点也为世界相关组织所接受,1964 年“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应包含着对产生它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文化遗产观为指导,汲取了文化生态学的积极成果,通过中外历史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明,如楼兰文明、波斯文明、丝绸之路等的消失和毁灭,看到了文明乃至文化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总结“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教训,站在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系统的思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与思考如何实现从宏观(全国乃至全球)到中观(一个城市,一条河流)再到微观(一个村落,一片街区)自然和文化的整体系统保护,将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3.2 坚持保护和利用的统一

3.2.1 高度重视自然和文化两种资源的保护

在习近平看来,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源,都具有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只不过一个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个是祖先遗留的,它们对人类社会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都不可或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25],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28],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两种资源的保护,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这两种资源。

3.2.2 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

为什么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不重视?如何切实保护好它们?早在2004 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他认为产生不重视自然和文化保护的原因,是一些干部在发展观上产生了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 决定一切。他看到了以GDP 论政绩带来的弊端,提出应当增加政绩考核的内容,“在考核中,既看经济指标,又看社会指标、人文指标和环境指标”[29]。他主张把对自然和文化的保护作为政绩考核的内容。十八大后,他再三强调,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在自然生态保护方面,他率领党中央创建了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为核心的新的党政干部政绩考核制度体系。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他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30]。在他的部署下,我国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制度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的责任。

新的政绩考核体系的建立,对纠正以往党政官员在自然和文化保护方面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十八大以来,随着这两大领域各项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自然和文化的整体保护不断走向新高度。

3.2.3 坚持保护和利用的辩证统一

如何保护和利用自然和文化这两个资源?习近平以辩证思维告诉我们不要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他说我们强调保护,“并不是对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捂得严严实实的,一动也不能动,而是要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合理开发和建设”,如何开发利用?“要坚持与时俱进,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把保护与开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子”[12],他率先探索“双赢”路径,在正定,他在大力推行全县区域内自然和文化整体保护的同时,积极推动利用保护成果发展旅游业,使正定成为全国县域文化旅游起步最早的地方之一。此后几十年的从政实践,使他对如何实现自然和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双赢”有了更多思考。

在自然生态保护利用方面,习近平的“两山”理论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指明了路径,提出要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方面,习近平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30]的总方针下,提出了诸多科学举措: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1],让人民群众通过文化遗产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要让传统文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8]“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30],活化历史文化要素,使它们与多业态融合,让广大人民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带来的实惠,调动他们保护历史文化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习近平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理念是他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文化遗产观中,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现代相关科学的新成果,进行大胆创新的结果。他跳出了文化生态学仅从微观的视角对某种特定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生态整体保护的狭隘思维,以更广阔的视野创造性地提出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整体保护理念。这一理念在微观层面,为保护地域特色文化,执行《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对特定的文化模式进行文化生态整体保护提供了路径;在中观层面,为城市或大江大河(长江、黄河和大运河等)的治理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从宏观上为整个中华文明的保护传承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对世界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猜你喜欢

整体文化遗产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活态文化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