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性护理对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11-29刘丽芬陈桂红薛水兰
罗 阳 刘丽芬 陈桂红 薛水兰
1.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莆田医疗区急诊科,福建莆田 351100;2.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莆田医疗区护理部,福建莆田 351100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常用手段,心脏呼吸骤停可在短时间对患者心脏、脑部及四肢造成不可逆损伤,一旦发现心脏骤停征兆,需立即实施心肺复苏[1]。高效及时的心肺复苏对抢救患者生命有积极意义,但心肺复苏后患者各项器官功能仍存在一定损伤,需经历长时间康复,为确保治疗效果,需配合护理干预[2]。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较少,无法有效发挥护理效果。前瞻性护理医护人员可依据以往临床护理经验,对患者病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本研究选择60 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前瞻性护理价值及对患者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莆田医疗区收治的60 例心肺复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 例)。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7~77岁,平均(62.37±2.12)岁;引发原因:心血管疾病18 例,肺栓塞9 例,有机磷农药中毒2 例,电击1例。观察组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6~75 岁,平均(62.32±2.10)岁;引发原因:心血管疾病19 例,肺栓塞8 例,有机磷农药中毒1 例,电击2 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心肺复苏指南(初稿)》[3]中心搏骤停标准,②符合心肺复苏指征;③患者家属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肋骨或胸部骨折者;②严重脏器损伤者;③合并严重感染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关注患者生命体征,指导患者用药,根据临床护理经验实施护理。观察组实施前瞻性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加强脑部复苏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后,及时调整病房内温度,使病房温度保持在18~20℃,减少周围环境因素对预后造成的不利影响,指导家属将毛巾沾湿,敷在患者额头及颈部,减慢患者脑部氧代谢过程,将脑组织再灌注损伤降至最低。②及时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心肺复苏后患者存在焦虑、紧张情绪,从压力根源着手,列举治疗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对自己充满信心,消除负面情绪。③呼吸系统前瞻性护理:密切观察、记录各项呼吸指标变化情况,依据氧饱和度监测结果合理实施氧疗,避免出现氧中毒事件,强化呼吸道管理,清理痰液及呼吸道分泌物,提供有效通气支持。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协助患者采取有利于呼吸、排痰及喂养体位,及时清理胃食管反流物,做好口腔护理工作,避免出现吸入性肺炎。④并发症预防护理:患者长时间卧床休养,可能导致其肌肉功能衰退,如患者心肺复苏后仍存在意识障碍,指导家属给予适当被动训练,患者意识清醒后,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进行床上主动运动,实施排痰仪振动排痰、双下肢气压治疗措施,预防发生肺部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包含血气分析指标、患者意识状态及患者满意度。
①复苏后12、24 h 的血气分析指标。血氧分压(bloo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二氧化碳分压(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aCO2)。②复苏后6、12 h 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index,GCS)评分,得分高,患者意识状态佳,<8 分代表处于昏迷状态[4]。③护理满意度。医院自制的护理服务调查问卷,对护理服务合理性、及时性、连续性、全面性进行评价,计分0~25 分,所获分值与对护理服务的认可成正比[5]。信度系数Cronbach's α=0.867,问卷回收率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苏后12、24 h 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
复苏后12、24 h,观察组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复苏后24 h,两组的PaO2水平高于复苏后12 h,两组的PaCO2水平低于复苏后12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复苏后12、24 h 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mmHg,±s)
表1 两组复苏后12、24 h 血气分析指标的比较(mmHg,±s)
1 mmHg=0.133 kPa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94.32±3.37 90.09±3.78 4.575<0.05 99.57±3.65 94.45±3.18 5.793<0.05 5.788 4.834<0.05<0.05 60.05±3.43 64.37±3.69 4.697<0.05 48.65±3.10 52.33±3.78 4.123<0.05 13.506 12.484<0.05<0.05组别 PaO2复苏后12 h 复苏后24 h t 值 P 值PaCO2复苏后12 h 复苏后24 h t 值 P 值
2.2 两组复苏后6、12 h GCS 评分的比较
复苏后6、12 h,观察组的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复苏后24 h 的GCS 评分高于复苏后12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复苏后6、12 h GC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复苏后6、12 h GCS 评分的比较(分,±s)
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 值P 值8.86±1.01 8.11±1.23 2.581<0.05 11.27±2.35 9.75±2.18 2.597<0.05 6.161 3.589<0.05<0.05组别 复苏后12 h 复苏后24 h t 值 P 值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分,±s)
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30 30 21.20±2.19 17.67±2.33 6.046<0.05 22.11±2.09 16.87±2.36 9.104<0.05 21.00±2.43 18.87±2.05 3.670<0.05 20.88±2.13 17.76±2.62 5.061<0.05组别 例数 合理性 及时性 连续性 全面性
3 讨论
对心脏骤停患者临床实施心肺复苏抢救,临床经验表明,心脏骤停患者通过心肺复苏在心脏恢复搏动后,由于疾病本身及并发症影响,转归情况并不理想,治疗后血氧指标及昏迷指数处于较低水平[6]。临床护理干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心肺复苏患者采取干预措施较少,无法有效改善相关指标。近年来随着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质量要求的提高,常规护理模式已无法有效适应当代医疗环境[7]。前瞻性护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护理服务,从基础上深化护理内容,整体提高护理水平[8]。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将患者放在首位,于治疗配合及患者情绪方面为患者着想,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舒缓负面情绪,在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改善预后[9]。
血气分析指标是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组织缺氧、氧供的重要检测指标[10]。PaO2与供氧关系密切,其检测水平可反映心肺功能及组织缺氧程度[11]。PaCO2属于一种呼吸性因子,检测水平可反映肺泡的通气效果[12]。复苏后12、24 h,观察组的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微[13]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前瞻性护理干预模式有效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组织缺氧状态。前瞻性护理模式加强脑部复苏、呼吸系统、心理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护理,使患者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护理干预内容更丰富,对促进患者疾病转归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复苏后6、12 h,观察组的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护理干预将预防为主的护理理念灌输给护理人员,促进护理人员积极寻找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14]。采取先进护理理念及科学方法,给予患者更合理、及时、全面的护理服务,以获得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15]。
综上所述,前瞻性护理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价值体现在改善血气指标水平,促进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恢复及提高患者认可度,值得在心肺复苏患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