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联动视角下农家书屋促进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

2021-11-29高保雪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农家书屋区域

高保雪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一、研究背景及动因分析

(一)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知识之源和根基保障,农家书屋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是乡村公共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和传播平台。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不仅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推动了城乡文化的融合,也缩小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精神文化领域的差距。2018 年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农家书屋作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截止到2012 年8 月已经完成全国行政村全覆盖。

(二)数字书屋建设是农家书屋发展的时代需求

数字阅读时代,农家书屋的外源发展环境和受众需求均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广泛普及,数字阅读已逐步替代传统阅读方式实现了阅读变革。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也使农民的阅读习惯发生变化而呈现出数字化、移动化的趋势。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行政村光纤和4G 覆盖率超过98%,“宽带进乡入村”的网络环境基本建成。2020 年第4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 年3 月,全国网民共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4.5%,其中手机网民8.97 亿,手机入网比例高达99.3%。可见,移动互联网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移动终端使用趋势不断增强,手机已经成为主要上网设备。

(三)区域联动融合是书屋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浪潮下,作为农村文化传播前沿阵地的农家书屋,其传统的架构及运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大局。农家书屋想要发挥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打破“一村一书屋”传统业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基于区域联动视角下的新发展模式,打造“农家书屋信息服务联盟”。

二、区域联动理论的概念解析

(一)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

区域分工亦称劳动地域分工、地理分工,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受一定利益机制的支配而在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分异[1]。区域合作理论是建立在分工理论基础上的,指各区域按照一定空间范围内的优势,打破人为的条块分割,依据资源统筹、互惠互利的原则,把各种资源、生产技术、信息等融为一个整体,形成共同主导的专业化部门,进行长期、稳定和全面的经济合作[2]。

(二)文化联动与制度联动

社会文化环境是影响产业联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区域内不同联动主体间相似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更有助于其进行沟通与产业合作[3]。文化联动是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服务效益,健全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互动交流,推进文化融合及共享共建,进而实现区域文化繁荣。制度联动是指区域内各政府主管部门之间制定的联动政策与法规,建立相关服务管理机构,采取联动措施,适应区域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保证区域联动发展的共同利益[4]。

三、数字化时代农家书屋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农家书屋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脱嵌”问题严重

1.农家书屋建设的标准化与农村社会的多元化之间显现的结构性脱嵌

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标准化使其在嵌入各地乡土场域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基础文化设施和人口结构等具体因素,导致农家书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严重影响其发挥作用价值。

2.农民的阅读需求与书屋的知识资源供给之间存在的文化性脱嵌

国家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观意愿出发,在资源的配送上多集中在科普、文教、农技、法律等大类,而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则存在着无限的多样性,导致供需偏差,无法有效激发农民的阅读兴趣。

3.数字化书屋建设水平与农民的数字化阅读需求之间的技术性脱嵌

当前我国的数字化书屋建设水平多数还处于“单机”状态,以实体化数字书屋居多,即配备了电脑,相关的视频设备,自助阅读机等,也有部分的虚拟化数字书屋,包含各种公共文化资源平台,但是平台功能定位各有不同,五花八门,融而不通,存在技术层面的滞后性和管理层面的松散性。

4.书屋运营模式与农民的参与方式之间的供需偏差脱嵌

农家书屋还处于各村独立运营管理的“散点式”状态。既没有信息化管理技术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而随着无限互联技术的发展,农民智能手机持有率直线上升,人们更青睐于随时随地的数字阅读,现有的书屋无法给大家提供一个资源丰富、运行有序、无线互联的网络共享平台。

(二)农家书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不清晰

农家书屋担负着乡村文化建设的重任,在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其单纯的阅读属性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农家书屋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在新语境下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从公共文化服务的外部效应来衡量,农家书屋在发展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空壳化”“形式化”“闲置化”等问题,使其在乡村文化建设、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乡村文化复兴、社会文明进步、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尚未发挥明显作用,进而导致其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角色不鲜明[5]。究其原因,这与农家书屋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清晰关系重大,农民朋友将其与大量的农村信息传播机构相互混淆,没有认识到农家书屋所承载的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因而无法体现和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价值。

四、基于区域联动视角下的农家书屋发展路径探索

(一)将互联网嵌入农家书屋,构建“农家书屋信息服务联盟”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许多学者都提到了“农家书屋+”的模式,“农家书屋多功能合一模式”等等。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树立“大平台”理念,通过信息技术破解农村阅读资源障碍,打破传统“一村一书屋”散点式独立存在的发展业态,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基于区域联动视角下的新发展模式,打造“农家书屋信息服务联盟”。

1.“书屋联盟”的设计模型

通过联盟将区域内各书屋有机联合起来,实现图书、信息、文化等各类资源的共享,同时探索平台的其他功能,如,加入生活服务、便民医疗、费用缴纳、农业微经济等模块,即将各种农村文化服务平台进行整合,构建一个以阅读为主打,服务农民群众生活各个领域的综合性信息文化服务联盟。

2.“书屋联盟”的现实意义

第一,通过联盟对书屋进行统一管理,既实现了资源扩容,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也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书屋联盟加强了各行政村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共建。第三,书屋联盟是基于“大平台”理念的统筹发展观,是对农家书屋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是对国家提出的数字化发展战略的积极实践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胆践行。

3.“书屋联盟”的制度保障

首先,政策保障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政策引导和统筹规划,落实责任主体,建立考评机制。其次,技术保障层面,要创新合作方式,共建共享,通过技术攻关,实现资源、信息的深度融合共享。再次,资金保障层面,建立复合架构,实现“造血”与“输血”双管齐下。分析平台的多模块运营功能,尝试收取相关服务费用,如通过微经济模块,帮助农民进行土特产品销售获取象征性平台收费,并作为公益性收益,用作平台运行管理和书屋联盟资源更新优化,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二)将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序列,区域联动助力农家书屋发展

一直以来,农家书屋长期游离于公共图书馆话语体系之外[6]。农家书屋的建设基本因循自上而下的技术治理模式,无论是在资金、管理、图书资源配置方面,还是在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方面,都存在主观能动性不强,高度依赖各级政府的问题,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因此,必须打造“成长型”农家书屋,使其扎根我国广大的乡土大地,与农民朋友共成长,与农村社会共发展,与乡村文化共振兴。

1.将农家书屋嵌入基层图书服务管理机构

农家书屋想要“成长”,首先要做好角色定位。就存在属性而言,书屋是一种泛在图书服务场所,是“农民身边的图书馆”,其核心作用是为农民提供阅读服务。因此,农家书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基层图书馆,应该被纳入图书馆序列,嵌入基层图书服务管理机构,统筹规划,有序发展。

2.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助力农家书屋建设

公共图书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先天的优势和责任传承中华文明,弘扬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7]。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效能,在规范化服务管理、特色馆舍建设、创新阅读推广、信息素养培训、乡村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为农家书屋提供广泛实用的文化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3.构建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帮扶机制

借助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的数字化馆藏资源、专业人才资源、网络技术资源和时间保障充裕的四大优势,由地方高校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立对接帮扶机制,为农家书屋提供资源、人才和技术支持,实现点对点的精准帮扶。

结语

农家书屋的发展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和文化复兴意义重大,同时对于重塑国民文化自信,帮助农民回归精神寓所也具有积极意义。在数字阅读时代,农家书屋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未知,笔者仅从区域联动的视角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我国乡村振兴大战略下,农村的文化发展、文化挖掘、文化重构、文化复兴将成为重点研究领域,值得大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农家书屋区域
农家笑
篽箖·上野书屋
看咱农家这丰收节
农家笑
春回农家
梦幻书屋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捡”来的书屋和辅导站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