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分析

2021-11-29王冰洁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美声唱法演唱者歌剧

王冰洁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河南 开封 475000)

歌剧演唱是我国音乐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融合西方歌剧中的美声唱法,在保留东方特色及中华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化及系统化的转变,为此本文主要对美声唱法的积极影响进行深入探究。

一、美声唱法及中国歌剧演唱艺术概述

(一)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指的是演唱者喉头处于吸气位置状态之下,并通过呼出气流的方式来吹响声带,同时使打开的共鸣腔体能够更加完全且均匀的共鸣。美声唱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其呼吸是发声的根本动力,美声唱法意为“美好的歌唱”,区别于其他唱法而言美声唱法大胆采用了混合声区唱法,其演唱音色大多优美、和谐,而转音区相对统一、声部划分较为严格。演唱者音域较为宽广、可塑性较强,以多明戈和帕瓦罗蒂为代表的美声歌唱家深受人们喜爱。就其起源而言,最早可以追溯至欧洲,作为人类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因16 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兴起,美声学派由此确立,其声乐技术与演唱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且19 世纪德奥艺术歌曲广泛流传,使得一种不同于歌剧演唱的风格由此诞生,这一时期音乐创作活动繁荣发展,歌曲的创作手法也实现了开拓创新,不仅影响着中国的声乐演唱艺术,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声乐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可见在西方声乐发展过程中美声唱法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不仅创造了辉煌时代同时也为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国歌剧演唱艺术

中国歌剧演唱艺术是中国音乐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聂耳创作的《扬子江暴风雨》等作品除了采用中国传统演唱技法之外,大胆借用了西方歌剧的优点,即将美声唱法中的科学发声技巧应用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之中,由此开始了美声唱法在中国歌剧演唱中的融合发展。以《白毛女》一曲为例,大胆采用了西方歌剧中齐唱的方法,即将合唱与重唱相结合,由此代表着我国现代歌剧演唱艺术迈入了新的阶段,同时也为日后歌剧演唱艺术的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开始繁荣发展,在此期间涌现了大批的优秀艺术家,创作方法不断更新、其作品更具代表意义,在《刘三姐》《洪湖赤卫队》及《小二黑结婚》等优秀歌剧中,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戏剧及民歌等元素紧密结合,使得歌剧表现力增强,气势更加磅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迎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活动更为活跃与积极,此时以《红河谷》及《荒原》等为代表的中国歌剧与美声唱法实现了完美贴合,进而迸发出新的火花,歌剧表演中的表演技巧更加纯熟,歌剧本身的艺术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现。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分析

(一)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审美文化的影响

就我国传统歌剧演唱艺术的审美而言,音色的独特审美来源于我国优秀的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化,咬字与行腔与美声唱法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共鸣腔相对短窄、色音较少且发音位置相对靠前,发出的声音大多具备结实与明亮的特点,“字正”才能“腔圆”,咬字发音保持清晰才能使情感表达更为情真意切,“润腔”亦具备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蕴,歌唱者通过音高音色的展现及力度的控制,并采用滑、抖、颤及假声等方法予以修饰,为中国歌剧增添了独特的审美韵味。美声唱法更加注重体现声音的优美特质,为此也可以说“声音美妙”是西方声乐艺术审美的首要标准,除此之外美声唱法更加注重演唱技巧并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科学发声规范,其演唱风格更为鲜明、音乐体系更为完整、情感表达更加直白。豪放且激烈是美声唱法最为突出的审美风格,这与西方人热情直率的性格密切相关,且美声唱法的发展与文化紧密联系,美声唱法的应用加强了国民对西方歌剧艺术审美的认知,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在分析美声唱法时,通常可以从旋律线条、调式调性、织体以及结构等方面予入手,且欣赏西方歌剧也就是欣赏西方的风土人情、了解西方人民的生活方式补兵感悟其文化与价值观,以意大利歌剧为代表的美声唱法可以给予国民以新的声音美与情感美的体验,且在当前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而美声唱法的融入对促进我国歌剧演唱艺术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技巧方面的影响

美声唱法相较而言具备科学性及系统性等明显特点,这为中国歌剧演唱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而中国歌剧演唱在结合科学发声等技巧后也实现了现代化及多元化发展,其中混声唱法是美声唱法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可以对高、中、低音的转换痕迹予以模糊处理,从而使演唱者可以更为自然的、协调的发出悠长且舒缓的歌声,对提高演唱者的声音质量亦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美声唱法基于演唱者发声器官的良好状态,演唱过程中较为轻松与自然,且运用胸腹混合式的呼吸方法可以实现对气息的有效控制,相较中国传统歌剧演唱的胸式呼吸而言更为流畅,气息更为持久,由此可见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应用在中国歌剧演唱中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唱法声音单薄及气息较短等局限性,从而使歌唱者能够轻松自如的演唱出具有民族特色而又磅礴大气的音乐作品。由于在真假音转换之间更为便捷,为此演唱者的声音显得更加圆润与饱满,美声唱法的共鸣在中国歌剧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基础意义,这是因为美声唱法更加注重作品的整体共鸣,而混合共鸣发声的方法可以改变演唱者的声音质感,体现出中国歌剧的悠长与浑厚等特点,虽然中国传统歌剧更加强调“字正腔圆”,但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及吐字技巧可以达到优化演唱者音色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将演唱者的声音力量予以最大化,进而增加演唱者声音的张力,帮助演唱者更加投入的演唱歌剧作品。

(三)美声唱法对我国歌剧演唱艺术发展方向的影响

美声唱法的融合发展为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世界文化融合进程推进,西方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也逐渐加大,推动了我国歌剧演唱艺术的飞速发展,无论在作品的难度及深度,还是声音的认识与技巧应用,或是作品个性风格的表现都更加富有时代气息,同时尽可能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及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了国际化转变,西方歌剧创作手法的综合应用使得风格各异的歌剧作品也逐渐流行开来,改变了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发展走向单一的局限性,虽然在刚刚引入西方美声唱法时对我国传统歌剧演唱艺术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但西方美声唱法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逐渐被国民所接受,推动着中国歌剧演唱教育朝着国际化方向不断发展,发展至今,美声学习及发声训练已经成为各大音乐学院及相关学院的重点教学内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歌唱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美声唱法的融合实际上就是中国歌剧演唱如何处理本国与外来、民族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之间关系的问题,我国秉持收容并纳、吸收互补及共同繁荣的发展原则,以往中国传统歌剧艺术教学注重戏曲、曲艺及民歌学习,以真声来演唱全音域,且更加强调音色的甜美与明亮,吐字清晰、节奏随字而走,但演唱音域较窄、可塑性较差,美声唱法的融合使得咬字与吐字更加圆润、声音穿透力更强,实现了音域的转换及共鸣的应用,美声唱法与民族元素进行了完美的融合,经多年来辛勤探索,美声唱法与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韵味及民族风格相适应,形成了“中国式”的美声唱法,既富有科学性,又不失民族特色。

三、结束语

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演唱方式拥有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及审美特征,在西方美声唱法引入中国后,首先在审美层面上对我国传统歌剧产生了影响,美声唱法的广泛传播与融合发展使得国民逐渐接受了美声唱法背后的审美艺术文化,在中国歌剧演唱中的重要地位也越发凸显,为此本文对美声唱法及中国歌剧唱法进行概述,分别从审美文化、演唱技巧及发展方向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美声唱法演唱者歌剧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中国美声唱法的发展及对民族声乐的影响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美声唱法在我国艺术歌曲中的应用
美声唱法中国化的历程及现状探析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