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发展与风险研究

2021-11-29李春姣西安财经大学

营销界 2021年17期
关键词:数据安全审计工作政府

李春姣(西安财经大学)

■ 前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在21世纪被认为是世界三大资源之一。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资本市场竞争加剧,贸易摩擦不断,谁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谁就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由于迅速提升的网络速度以及随之而来呈连锁反应式的庞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数字时代”“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大数据技术与教育、文化、卫生、经济等领域相互融合,通过挖掘隐藏在海量数据背后的信息,从而满足目标人群的各类需求。2020年新冠病毒在全球爆发,中国经济陷入了短暂的萧条,但也给大数据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全国通用的“健康码”“一码通”等就是对大数据技术的生动应用,其在防疫和抗疫工作中功不可没。

■ 大数据为政府审计带来的优势

顾名思义,大数据意味着实时的海量数据,并以多元的形式呈现,是一种经过特定技术处理之后才具备分析功能、决策功能、预测功能的信息化资产。大数据具有大量性、高速性、多样性、低价值密度性、真实性的特点。要想使大数据发挥其作用,需要通过数据平台的构建,打破企业墙、KPI墙、数据墙等,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价值。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宏观意义,包括发挥识别风险、控制经济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的安全与稳定、推进国家法治建设以及完善管理机制和制度等功能。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政府审计这项管理工作中,既能丰富政府审计的内涵,又能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简单来说,大数据政府审计具有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充分性、复合性和可验性等基本特征。

(一)扩大审计范围。

财政部门、行政机关、国有金融机构、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和建设单位等被囊括在审计对象的范围内。由于政府审计对象涵盖的范围较广,各层级较多,传统的政府审计只针对部分样本,无法做到全面、完整覆盖。而大数据取样能囊括广泛的审计对象,减少对风险项目的遗漏,将部分潜在风险在第一时间有效排除,从而提升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二)改进审计模式

大数据思维能增强政府审计工作的全面性,从广度和深度上对政府审计工作进行推进。广度表现为政府审计模式的跨领域、跨行业、跨层级特征,使审计人员能够以整体视角全面把控审计对象,及时发现数据系统本身存在的弊端和漏洞。深度是指对被审计对象的持续性审计。传统的政府审计局限于事后审计,审计工作较为被动,适应性弱,相关工作的开展效率低,大数据下的政府审计不仅仅关注事后审计,在事前、事中均有贯穿,从而加强审计的力度,提高审计的效率,减少不必要损失。

(三)丰富政府审计内容

由被审对象的财务审计转化为政府绩效审计是大数据政府审计的内容变革之一。过去的政府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为对象,监督其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规和合法性。而当下的政府审计响应政府政务公开的趋势,社会民众加入了行使财政绩效监督权的行列中,财政活动对社会经济价值的增长及战略发展的推动成为一项衡量指标,如经济性、价值性、长期性、效益性、战略性等应作为审计工作的评价内容。

(四)优化审计组织管理结构

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组织管理是自上而下的高长型结构,表现为三种组织模式:职能型组织模式、项目型组织模式、矩阵嵌套型模式。这三种管理模式相对固定,信息传递单向化严重,沟通成本高,决策实施效率低下。而在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组织管理结构更偏向联合化、扁平化、多向化,在开辟信息资源共享化的过程中,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审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有效衔接,避免“信息孤岛”,优化管理结构。此外,扁平化要求增加管理幅度,简化繁杂的管理层次,从而减少了信息偏差,加快决策执行进度。

(五)改善腐败风气

当前社会腐败问题已不容忽视,国家也在加大力度打击各种腐败行为。政府审计部门不仅是监督腐败行为的主体,而且是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监督的对象。大数据技术提高了监督效率,对财政工作的各环节进行监督,可以及时发现被审计机构中公职人员恶意串通、帮派主义、假公济私等劣迹,揭露查出腐败行为,铲除不良势力,从而保障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的风险

然而,大数据技术也给政府审计带来了潜在风险。包括数据平台的选择风险,数据安全风险,以及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缺少的风险。

(一)大数据平台的选择风险大

作为大数据政府审计的第一步,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尤为重要。没有统一化的数据平台,数据的采集、整合、筛选、分析就缺乏标准化与可靠性。此外,大数据平台的运用和普及出现“马太效应”,有的行业大数据技术还在研发阶段,而有的行业大数据技术早已是一片红海,出现平台重复建设严重、数据利用率不高等现象。目前市场上的大数据技术平台种类繁杂,但由于受到数据接口标准不统一、衔接度不高、数据孤岛普遍、用户教育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数据政府审计普及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选择大数据平台的时候应考虑数据兼容、数据容纳、传输效率、数据分析功能等指标。

(二)数据安全隐患大

大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路径视图较清晰且数据量巨大,以至于数据安全屏障相对简单。在传输处理环节,数据集由于异构、多源、关联等特征,在脱敏处理后仍存在信息泄露、数据被篡改的风险。网络犯罪成本较低,处罚力度不够对犯罪分子产生的威慑力较小,扩大了数据安全隐患。因此,在大数据使用和发挥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数据授权管理系统,规范数据存储、调用权限,尽可能协调数据高效使用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

(三)技术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

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至关重要。在现代政府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应当借鉴西方先进的审计理论与实务经验,运用大数据技术将审计与实际业务、会计原理、财务管理甚至计算机、法律、心理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这要求政府审计人员具备灵活的跨学科、跨行业视野,熟悉运用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方法,来增强审计数据分析能力。目前的复合型审计人员比较缺乏,而且审计人员也缺乏对审计的全面了解和认知,无法准确依照审计相关的准则和要求进行,具体工作开展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加大了审计风险。

■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审计的建议

大数据政府审计信息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开创性意义。将大数据技术与政府审计有效衔接,除了从技术方面改进,还应当从法律法规、大众意识、复合型人才储备方面入手。

(一)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

要想使大数据技术与政府审计完美融合,首先,应当建立大数据平台(如5G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向审计对象普及平台的运用,形成一体化、权限化、责任化、可追溯化、日常工作模式,审计单位根据自身管辖权而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其次,在应用过程中探索数据平台软硬件方面的需求,结合审计中发现新的技术问题及时提出改善建议,不断优化用户体验,搭建技术与实务良好的互动模式。最后,大数据技术应当优化系统算法,减少系统漏洞,避免财产损失。

(二)全方位保证数据安全

大数据安全是政府审计高质量进行的需要,是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在数据安全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相应的惩罚力度值得商榷。作为保护财产安全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底线,法律法规的完善对政府审计高效进行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应提高公众保护数据安全的法律意识,鼓励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数据开发、收集、过滤、整理、存储、应用、维护、更新、销毁等进行规范,这也有助于政府审计数据安全等级的提高。

(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大数据政府审计造成了高层次审计人员的稀缺,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对政府审计至关重要。审计人员应积极响应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构建多学科发展思维,了解网络爬虫、excel、SQL语言和3S技术,掌握统计学软件如SAS、SPSS等工具。同时,政府审计机构应当引进与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聘请外部专家担任顾问、设立专项人才计划、定期对员工提供专业知识水平教育,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高速发展提供动能。

猜你喜欢

数据安全审计工作政府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部署推进2020年电信和互联网 行业网络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抚州市审计局首次召开全市内部审计工作会议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政策与相关标准分享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