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译介与传播的调查研究

2021-11-29

山西青年 2021年4期
关键词:译介非遗大运河

邵 颖

(宿迁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千年运河肇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文明的制高点,文化遗产多元且数量庞大,是大运河的核心地段。大运河流淌不仅是奔流不息的运河水,更是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而这其中不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江苏这块宝地锦上添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面对这些文化瑰宝,如果我们能够将其进行准确翻译并且积极对外进行介绍与传播,更能够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对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进行“译介”与传播是很有必要的[1]。

一、概述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大运河则纵贯南北718公里,其中流经江苏的8个省辖市。除了丰厚的历史底蕴之外,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大运河流经的城市中,其拥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数量分布如下:徐州市9项、宿迁市2项、淮安市6项、扬州市19项、镇江市9项,常州市13项、无锡市11项、苏州市 32项[2]。

在拥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更加需要思考如何将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播出去。除了通过大众传媒进行传播之外,译介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译介简单理解就是“翻译介绍”,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翻译,但也不仅仅局限在这一方面,对于其衍生出来的相关文化、旅游产业等都可以进行译介。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译介不仅是在国内,国外也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如果说获得国民的认可是对外传播成功的第一步,那么获得国际上的认可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步。非遗文化的译介与传播不仅为传播其自身提供了可能性,拓展其文化外延,同时也有利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进而保护文化多样性,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

苏州作为江苏省内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一直在为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做贡献。首先,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通过现代化手段来展现苏州丰厚的非遗资源。其次,在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非遗自然日”启动了“非遗进社区”项目,搭建非遗体验平台,方便附近居民近距离了解、感受、学习、体验非遗文化,推动非遗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同时借助新媒体,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非遗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后,还打造了以非遗为主题的城市微旅行路线,将藏在古巷里的非遗展现出来,让大众感受姑苏的文化质感。

常州市响应全国首个大运河产业发展基金“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设立常州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大运河常州段传承保护利用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项目。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提供“常州智慧”。与此同时,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总体规划》,明确未来传播的重点,努力构架更加完备的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建设规划体系。

扬州作为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运河原点城市和申遗牵头城市。近年来,扬州市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致力于打造大运河国际非遗文化博览园,开展大运河旅游博览会系列活动,展示各项非遗文化及相关产品,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表演;开创古运河旅游线,并以此形成特色多样的运河文化博览馆体系,既凸显历史文化,又展现人类利用大自然新的创举。

宿迁市则成立宿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会,推动全市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保护修缮宿迁市大运河相关遗产点,大力挖掘培育特色文化;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实践中探索非遗文化更佳的传播方式。出台的《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推动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和进行调查,非遗文化在实际传播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相关语库资料,内容不全面

如今对于非遗的传播途径主要是以静态的方式为主,如博物馆、展馆等,这些形式比较直观,以图文结合为主,更适合在国内的传播。在普通话普及的中国,各地语言中的差异并不能成为非遗在国内传播的障碍,而且这些展馆都会配备讲解人员,这些都为国民了解非遗文化提供了便利。

但图文结合的形式在外国友人面前就略显单薄,没有外文解释的非遗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晦涩难懂,不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因为缺乏相关的语库资料,真正能够翻译正确的非遗文化内容也随之减少了。即使是翻译出来的内容也存在词不达意的问题,不能准确表达非遗内涵,这让外国友人对我国非遗文化的理解造成困难。

2.传播途径过于传统,难以吸引大众

大运河江苏段非遗文化的传播主要途径集中在三个方面:固定的非遗宣传、大众媒体和非遗会展。这些是最传统也是最常使用的传播手段,我们不能忽视这些手段在传播非遗文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更应该有一种危机意识——正因为它们的高使用率,才使民众产生了疲惫感。看到“展出”等等词汇就已经可以预见展现的形式,展出的顺序等一系列的细节,即使大众了解展出内容新颖有变化,但仍有可能会因为传播途径过于陈旧而不愿意观看。

3.缺少统一的传播平台,传播力度和广度都需要加大

对于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不管是市还是省又或者是国家,都已经树立了这种意识,并且能够积极采取措施努力传播非遗文化,但是民众能够与非遗面对面的机会还是比较少。没有专业统一的推广平台,民众对于非遗文化的了解是碎片化的,没有详细的体系;能够知晓一二,但浮于表面,缺乏对文化内涵的了解。同时,虽然各沿线城市能够意识到重视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但在实际中个别城市仍要加强传播的力度与广度,努力使苏南苏北的知名度能够并驾齐驱。

三、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方式

(一)定位准确,抓住特点,提高翻译质量,为对外传播奠定良好基础

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资源丰富,内容广泛,在真正对外译介与传播时,要明确对外传播的非遗内容。在译介这方面我们仍然缺乏丰富的经验,这种时候如果对外传播就面面俱到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对非遗文化不太了解的人也许会一头雾水。因此,现阶段的对外传播要抓住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文化的核心特点,由核心往外散发,逐步扩大传播的范围和广度。同时,结合外国来华的工作人员及学生的意见,长期生活在外语语境中的他们会对外语有更高的敏感度,也更了解国外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提高对外输出内容的质量[4],在译介内容符合国外语言文化特点的同时,又不丢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努力寻得共通文化符号的同时,产生文化共鸣,增强输出内容的可接受性。

(二)结合实际,科学监测,统筹规划,制定正确发展战略

江苏已开发出苏州古城、无锡清名桥、镇江西津渡、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淮安古城及清江浦、宿迁项王故里、徐州户部山等较为成熟的运河文化品牌,并且成立了全国首个大运河产业发展基金“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但非遗文化仍然欠缺有力而广泛的传播。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部门要实地考察大运河现状,了解其优势和可利用的资源,依据其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运河文化的传播制定出正确的方案。在已有的运河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合理利用大运河的自然资源,发挥其风景优美、资源丰富的优势,彰显江苏文化,更能够透过运河文化感受到中国社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阶段性成就。

(三)多方合作,拓宽方式,扩大渠道

除了现有的主流媒体之外,政府部门、机构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等都可以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播中来,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政府给予大方向,其他平台依据这个大方向进行一系列活动,如:学校与社区可以进行合作,推动运河文化进社区、进学校,拉近与学生、居民之间的距离,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其魅力;网络宣传媒体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制作双语视频,以视频传播感受更直观,也更能展示文化背后的故事、思想和精神。

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网络的开放性不断加深,社交网络媒体不断庞大,文化网络交流形式不断丰富,基于这种情况,利用社交网络加强江苏运河文化的传播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传统宣传方式的重要作用,但使用时不能墨守成规,要能够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眼前,比如可以在博物馆里引进VR技术,虽是虚拟,但比只看图片和文字会更加有吸引力,同时还扩大了非遗受众的范围,让年纪较小的儿童也愿意了解这些非遗文化。另一方面,开发更多新的方式。例如,可以成立一个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专门用于宣传江苏省大运河非遗文化[3],微信微博之间相互宣传,加速双方的影响力,促进其推广,这样的宣传方式还可以跟旅游业更好地结合,提升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度。

四、总结

大运河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见证了我国的社会演进,是区域文化的枢纽更是支撑我国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推动从古至今的国内外交流。因此,促进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非遗文化的译介与传播有利于中国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更是能坚定国人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虽然将承载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出去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注意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努力寻找到最佳的文化传播媒介,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在研究中前进,在前进中研究,总有一天我国的非遗文化会获得更多的认可,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了解并且倾听中国故事。

猜你喜欢

译介非遗大运河
晚清来华德国人的中医典籍译介及其学术影响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续写千年大运河的精彩故事
大运河,行走山东
大运河,流淌2500年的中华智慧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