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就业教育改革路径研究

2021-11-29杨怡涵

山西青年 2021年4期
关键词:岗位专业教育

杨怡涵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面临的大问题,2020年8月5日,人民日报刊文《比拼就业硬实力》,文章指出“六稳”“六保”,首要是稳就业、保就业。在疫情背景下,学生就业压力加大,企业更加考验学生的真才实学,也因此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要相应地调整心理预期,降低对工资水平的要求。其实,早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形成“人人创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高校也根据这一要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了培养,但高校无论是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就业教育实施的结果都不算太理想。因此,本文将从创新创业的视角出发,对就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等进行探讨[1]。

一、创新创业视域下就业教育改革的现实内涵

创新创业提出的宏观背景是我国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很多传统行业不仅无法继续扩张,还要进一步出清产能,关闭僵尸企业,并让职工转岗再就业。在这一背景下,创新创业的提出其实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现社会上的财富机会,通过创新技术提高产品的吸引力,通过创业培养新产业,并消化的社会就业压力。但创新创业需要相应的人才,转岗就业的工人往往已经成家立业,很难承担创业风险,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不具备创新技术的能力。而高校大学生还处于成长期,其学习能力、思维等都可以进行培养,且他们也很年轻,因此创新创业对于他们不失为一个重要的成功途径[2]。另外,创新创业虽然有较大的失败风险,但的确可以迅速让人变得成熟,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发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创新创业对于就业教育改革有促进作用。另外,我国就业教育也的确到了需要改革的地步,在高校经常出现学校着急学生就业而学生不急的情况,部分学生甚至到了毕业都没找到工作,这种就业认识错配也亟须通过改革加以改变。

二、创新创业视域下就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实就业压力与学生心理预期存在冲突

在高校的毕业季,学生普遍存在盲目要求高薪资的心理预期,而这与现实用工需求饱和,薪资普遍在个税标准以下的现实不符。学生对就业薪资预期的盲目并不是在毕业季才形成的,而是在学生入学时就存在的,甚至部分学生认为进入大学“混”过四年就可以获得一份工作,认为大学生的工资普遍高于个税标准。这种预期不仅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成长。虽然高校开设有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实践指导,就业指导等课程,但部分高校在这些课程上花的课时较短,有的甚至仅发相应的书籍而不组织公开课程,使得学生错误的就业心理预期迟迟得不到纠正。

(二)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就业的成功案例较少

早在21世纪初,高校就已经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但至今在大学阶段真正取得较好效果的案例较少。一方面,大学生并不具备真正的科研能力,虽然有部分学生通过参加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等获得了一定的编程能力,但这其实是一种应用能力,对于单片机、电机等硬件以及软件有较强的依赖,学生并不能提供这样的比赛活动算法创新能力,也很难将这种能力转换为创新产品。另一方面,高校很多创业项目事实上做的是产品销售和市场营销,学生拿着学校指定的产品学校周边销售,这种创业项目虽然可以提高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但也无法让学生真正具备企业运营全流程管理能力。也因此,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就业的成功案例较少,很多学生即使开展创新也就是将他人的产品换一个包装,开展创业也是加盟某某餐饮店,这样的创新创业自然也无法实现成功。

(三)就业教育与专业联系不紧密

部分高校存在就业教育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的问题,有的甚至会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接受短期的面试技巧突击训练,这种就业教育不仅与专业联系不紧密,也失去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作用。就业教育主要为就业择业、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三部分内容[3]。但对于很多专业而言,由于行业本身的高门槛以及工作内容限制,学生事实上的高薪选择范围很窄。如生化环材等专业学生,如果无法考取研究生对口专业的就业几乎没有研发岗位,而一般岗位的工作内容又往往比较简单,招聘往往仅需大专学历即可。在这一背景下,对于这些学生的就业教育就需要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选择自己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方向。

(四)创新创业教育未与高校科研项目联合起来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其中有很多科研成果具有转换为生产力的潜力,如农业学院的转基因项目中有部分可以很好地改变作物性状,这种项目往往有极大的经济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但遗憾的是,这种项目一旦出现,高校要么将其备案封存,要么由教师自己寻找资金进行产业化运作,使得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项目无法惠及高校学生。类似的,在高校各个科研单位中都有一些很好的科研过程,但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没有转换为经济成果,而这些项目又不向学生公开,使得学生也无法通过创新创业发挥这些项目的潜在价值,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三、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创新创业的两个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市场发掘,其中学生最大的短板在于技术创新,这也使得他们可以进行市场发掘的项目往往是市场竞争的红海,在红海中竞争自然难以取得成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学生要想具有创新创业的优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如果愿意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概率也会极大地增加。另外,就业教育的内容也需要改革,学生需要在入学之初就参与就业教育,在大一阶段就树立自己的长期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否则,学生很可能因为错误的就业观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就业机会。创新创业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建立基于现实主义的就业教育宣传体系

就业难是一个客观事实,虽然每年高校90%的学生都实现了就业,但真正的就业质量如何则仁者见仁。因此,建立基于现实主义的就业教育宣传体系,让学生客观对待就业,客观对待学习,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大一阶段就进行就业规划十分重要。建立基于现实主义的就业教育宣传体系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各个岗位的真实工作环境,在宣传时要发布毕业生在不同岗位的就业视频,让学生对各个专业毕业时的就业选择有所了解,尤其是薪资水平、工作内容和工作时长等关键信息。只有通过这些信息才能打破学生对自身能力的盲目自信,才能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择业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教育宣传的核心目的是在各个班级创作一种就业的紧张感,学生只有具备了就业紧张感才会有动力积极学习,积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寻找出路。

(二)定期开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虽然创新创业真正成功的案例较少,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中依然有大量的知识技能可以学习,学校可以通过定期开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创新创业项目,了解专业涉及的知识内容,了解专业的科研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择业和职业规划。定期开放的目的在于交流,各实践基地的学生与教师务必与来访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安全等注意事项,实践涉及的就业知识、参与项目的标准、收益以及学校给予的奖励等。学生通过走访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可以获得灵感的启发,对专业学习内容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实践基地开放期间,对于多次走访的学生可以降低准入门槛,并由学长或者教师教学专门指导,引导学生快速学习和成长,快速达到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标准。

(三)将就业教育与学生专业联系起来

学生的专业其实是筛选就业岗位的重要工具,虽然很多专业的科研岗位并不需要大学生,但依然有一些岗位有较强的专业限制。如有部分岗位就限制的专业,不属于该专业的学生是无法考取类似岗位的,这就减少了学生很多就业竞争压力。就业教育应教会学生择业,择业的目的是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找到符合自身定位的岗位。择业与学生专业有紧密联系,学生只有知道什么岗位需要什么专业知识才能在面试前有所准备,才能通过充分的准备打败竞争对手。就业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让学生知晓社会的一般化就业途径,如部分学生的确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就业教育让学生提前进行公务员考试的准备,学生可以通过公务员考试获取一般人平均水平以上的就业岗位。而公务员考试中部分岗位有专业限制,通过这些专业限制可以很好地降低学生的竞争压力。

(四)将高校科研项目与创新创业项目连接起来

各高校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可以实现产业化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具有通过创新创业进行发扬的潜力。学校可以与学生约定一定的项目分成比例,让学生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使用学校科研成果中的一些技术,并进行一定的创新创业指导。如改良后的沃柑在生产周期上与其他柑橘的生产时间错开,其口感又十分甘甜,这样的项目就有十分高的创新创业潜力[4]。一些家里有耕地的农村学生可以申请获得这样的技术进行创新创业。学校还可以定期向已毕业的学生宣传自身具有创业潜力的科研成果,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但应要求其在招聘时使用该校毕业的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也能解决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题。

总之,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就业教育,推进就业教育改革首先需要改变学生病态的就业观念,打破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的盲目自信和过高的预期,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在入学时就建立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让学生有充分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动力,才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创新、创业以及就业中的机会。

猜你喜欢

岗位专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题解教育『三问』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部分专业介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