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探赜
2021-11-29王晶
王 晶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西南大学倪志安教授认为,理论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就必须同具体实际相联系,才能使其发挥出切实的效用[1]。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往往存在着或大或小的“鸿沟”,换言之,就是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形成了理论与实践中的一道沟,因为这条沟的存在,实践者在面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同时可能还是会存在无从下手的状况。这篇文章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这个角度入手,分析目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的“鸿沟”(问题),发掘目前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理论与实践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跨越“鸿沟”的建议。旨在使课程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供更加实用的指导。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按照其功能特点可以分为:素材性资源(课程的直接来源)和条件性资源(不是课程的直接来源,但决定课程实施的效果)。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不同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2]。徐继存等人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3]。这两种对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各有其合理之处,可以相互补充,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资源这一概念。
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与建议
(一)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途径的问题
我国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时间并不长,目前专门研究课程资源的专著也不多,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刚平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框架、筛选机制等展开探讨[4],他是我国最早对课程资源内涵做系统研究的人。其中,有许多教育学者都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展开探讨,吴刚平教授提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六点途径[5]。北京师范大学的宋振韶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提出了三点建议[6]。下文将会对他们所提出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进行深入分析:这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理论在实际的教学中是否可行?教师学习完这些理论后是不是就知道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了?为什么教师在面对众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时,依然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相关理论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如果排除错误理论这个因素的话,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理论与实践有哪些“鸿沟”(问题)呢?现以吴刚平教授和宋振韶所提出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例展开深入探讨。
吴刚平教授提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有六点途径。第一点和第二点是调查学生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发展差异。第三点第四点分别是给学生提反馈信息,安排学生从事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于实践。第五点和第六点分别是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和教师对教学的总结和反思。从以上六点途径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点和第二点调查学生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发展差异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期调查准备工作,但是接下来的论述却缺失了关键的步骤,论题是讨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那么就必然不能缺少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展开探讨,而文中并没有对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具体论述。这将会导致教师在面对以上六点建议的时候还是会存在不知道怎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状况。
宋振韶提出了三点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第一点是资源调查,调查了解学校已有和待开发资源的现状,并列举了资源调查的方法。第二点是资源分析,提到可以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各种课程资源分析评估。第三点是资源规划,把经过选择后的课程资源纳入日常教学中的过程。资源调查与资源分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资源规划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这关系到课程资源开发后的利用问题,如何利用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如何才能把挑选好的课程资源纳入日常教学,文中并没有具体论述,表述过于宽泛,这将会导致教师在面对以上三点途径理论时,依然会存在不知道怎么去利用课程资源的状况。通过对以上论点分析可知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理论中缺失了一些必要的中间环节,这些重要中间环节的缺失,导致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二)跨越“鸿沟”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论点的分析和对中国知网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论题的检索研究发现,许多关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理论缺乏实际操作性。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满足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客观要求。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理论脱离实践时,理论的指导作用就难以得到发挥[1]。如何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首先就是要填补理论与实践中所存在“鸿沟”。如何填补“鸿沟”?如何让理论更具有实操性,更好地指导实践?针对以上问题,尝试提出几点建议。
1.换位思考
教育专家或教育学者提出解决建议或者方法时,首先需要换位思考,文章中的理论是针对哪一部分人群提出的,思考他们在看到这些理论时不能实际操作,能不能理解这些理论,然后根据受众的特点来合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理论更加有操作性。例如,宋振韶的《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6]最大的受众群体是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那么首先需要对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掌握的程度进行分析,看他们是处于怎样的水平,然后站在中小学教师的立场思考,如果我是一名中小学教师,在学习了文章中的建议后,是否能够上手操作?自己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当作者进行换位思考后往往会发现自己理论中存在某种疏漏或者不足,影响到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当把换位思考引入研究中时将会提高理论与实践的紧密性。
2.实践应用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研究要建立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实践出发,经过归纳总结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然后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大部分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都属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虽然不必像定量研究一样,采用数字或者分析统计工具来进行研究,但是也不可建造空中楼阁,大谈理论和空谈理论。理论研究者一定要重视实践的作用和地位,实践既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为了避免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研究者可以把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进行试验,分析理论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形成的建议会更加具有操作性。例如,理论研究者把可以把自己的理论做一个实践研究,把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看看是否能够开发出合适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使学生达到自己预期的培养目标。通过此方法可以使理论更具有实操性,更好地指导实践。
3.明确具体
作者在阐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或方法时,尽量明确具体,步骤尽量详细清楚,如果阐述得过于宽泛,会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不利于实际操作。例如,《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与途径》一文中提到三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分别是资源调查,资源分析,资源规划。第三点资源规划中提出将各种课程资源选择性的纳入学校教学中,并提出资源规划实施需要注重的问题,却没有提及如何把课程资源纳入教学中,这恰恰是十分重要的步骤,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阐述过于宽泛或者关键步骤的缺失,会导致实践者面对这些理论时依然不知道怎么操作。鉴于此,我们在阐述途径和方法时尽量明确具体,步骤尽量详细清楚,给广大实践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使理论服务实践,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实践脱离科学理论的问题与建议
通过对许多一线教师的文章研究发现,他们对于课程资源的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相比,更偏重于实践。但是往往会出现过度重视实践,而缺乏相应理论支撑的状况。提出的理论是对还是错?是否有合理的依据?是否可信?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不止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同样也不能脱离科学理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实践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尤为重要。那么在课程研究中如何使实践与科学理论相结合?首先,教师需要有科学理论意识。在做研究的同时不断提醒自己,用科学理论去支撑的观点,使自己的研究有理有据。其次,丰富理论知识。做课程资源研究不仅需要丰富课程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心理学、哲学等理论知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后,要重视理论来源。理论的权威性直接影响研究的可信度,在引用理论时,一定要找到权威的书籍或期刊等为自己的理论做支撑,这样既可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也可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
我国关于课程资源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并且大部分的相关研究都属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是对事物质的分析,虽然它不必像定量研究一样,采用数字或者分析统计工具来进行研究,但是也不可建造空中楼阁,大谈理论和空谈理论。研究者应该换位思考,考虑课程资源理论的实际操作性,重视实践的作用和地位,理论研究建立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之上,阐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或方法时,尽量明确具体,步骤尽量详细清楚。不仅理论不能脱离实践,实践同样也不能脱离科学理论。对于一线教师而言,实践与科学理论相结合尤为重要。教师需要有科学理论意识、丰富理论知识并重视理论来源。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课程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提供更加实用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