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实践教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研究
2021-11-29武晋海吴建虎于有伟李国琴王旭英霍新宇
武晋海 吴建虎 于有伟 李国琴 王旭英 霍新宇
(1.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山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实践教学是指在遵循传统的职业教学观的基础上,又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其具体能力指巩固和深化有关专业培养的理论和专业知识,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动手、练习等环节,使其具备加入相关专业的工作的能力。产学研合作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起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创新型科技力量的作用。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以及人才引入等多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伙伴关系已经把最初简单的学校企业合作转变为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化合作,合作的形式和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产学研合作的高效运行是实现我们国家发展创新教学目的的根底。
一、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深刻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无处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教授说,归根结底,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基于经济和技术实力的竞争,实际就是企业人才的竞争。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据点,可以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我国高校以培养各界需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建设综合大学,还搭建了各种教育平台[1]。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联合,是使学生深刻理解理论特点,获得专业能力,包括职业功能和职业道德,实现良性目标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参与、探究、实验、生产企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进行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高校工科专业是技术人才的培养,学生们对于教育课程设计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实用性的应用、创新转化的能力。为了使工科类专业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有必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理论,掌握指导教学和实践的实用性。
二、产学研合作的概述
产学研合作是指在教育培训与市场实践、企业生产等不同社会分工领域间,市场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配合,同时也是在技术创新上的改进与融合。其中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和企业发展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科研机构和大学是创新知识的来源,是人才资源的主力输出者,是科技向生产力发展转化的创造者[2]。企业是科技创新驱动的主阵地,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生产力的效率。它的目的是追求开发,关键问题是利益,是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建立的法律关系,以发挥各方优势,以相互配合实现产权的新安排为内容,合作结果是产生先进的经济和社会科技成果。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发展科技合作经济和技术聚合,并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3]。因此,有重要意义深入和系统地分析创新合作的内涵,分析内部和外部关系的合作,探索机制创新的产业和行业之间的合作,推动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创新实践。
三、实践教学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
(一)高校工科实践教学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能动性
产学研合作是目前高等院校在进一步提高和发展本科实践教学教育的主要途径,具体指利用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独特作用即充分利用学校与市场、企业等多种不同实践环境和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把以学校在课堂传授的知识与在实践教学中直接获取的经验与能力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和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科研实践创新能力进而来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而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能动性,是创新的动力,是创新绩效的主体,但在创新体系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因此,高校需要积极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响应国家,解决问题,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二)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产学研合作的目标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是促进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利用高校的科技为企业的生产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实践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既有效地培养了人才,激发了人才的创新性能力,又促进了更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更多更专业的帮助[4]。
实践教学的中心就是对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它的主要目的,而实践训练是达成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社会实践和实践价值的提炼与操作,以理论为指导灵活创建知识和技能,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就,这体现了产学研进行合作学习教育的目标。
(三)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了产学研合作的全程
学生的企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践教学体系与产学研可以完全融合的过程。建立产学研结合毕业实习的健全体系是加强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了教师与技术人员的“双师”指导,增强产学研合作,形成取长补短的合作关系的重要枢纽。
企业实习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职场的思考,为学生发展提供第一手的实践机会,让他们看到企业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这是受资金、时间、产品质量、客户需求等诸多条件约束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知实习是基于认知的实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单位及本专业就业方向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以参观的形式,既要认识到教学计划的实践目的和科学性,又要认识到实际操作的重要性。生产实习是通过训练使学生获得实际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实习采取实习基地培训与专业基础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实习基地培训,就业指导有关公司设立实习基地,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提高其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提前锻炼自己。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后期阶段,是系统培养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作为大学生学习成绩的最终体现,其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进行分析与解决某种专业现象或问题。在提高学生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独立分析和研究的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努力工作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此外,“产学研”的毕业设计模式顺应时代发展,校企结合,两者相辅相成,保证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实践教学体现了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由各高校组织、科研院所开展,企业与高校之间缺乏搭配关系,不能直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生产力转化。高校应发挥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机构的优势,而企业对自己稳定的资金流和研发平台进行充分发挥,两者有效对接,从而促进当地传统产业转型,增强创业创新活力。在这介绍关于产学研结合的四种模式。
1.成果转让模式
成果(技术)转让模式是指科研单位通过技术转让合同转让其技术成果,包括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并对企业将技术投入生产予以帮助,形成生产能力。
技术转让模式较为传统,也较为成熟。但实践证明,该模型的成功率很低。其主要原因是相关企业拒绝出让不够成熟的科研成果;高校与科研院校对于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更倾向于自行转化。此外相关影响因素还有,企业内部技术力量薄弱,企业难以承担巨额科技成果转让费等。
2.技术发展模式
技术发展是产学研各方一起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合作,具体为两种:一是合作发展,共同解决一个项目的科研难点即企业投入资金、人员,高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员和设备;二是进行第三方机构委托开发即企业将科研技术以项目的形式委托给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研发。
合作发展是将高校的创新研发优势、科研机构的实践技能优势、企业的市场导向优势和产品优势有效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半密集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便更好地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此外能否合理安排利润分配,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正确选择合作伙伴,明确风险责任也是能否实现合作发展的影响因素。技术开发模式是当前企业产学研结合的最重要的模式,规模较大的国有控股企业一般采用技术开发模式。
3.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合资培育人才,如在高校开设软件编程、电子信息工程等定制类课程,设立科研院所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
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树立双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目的性强的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双方的信息交流。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解决储备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对高校、科研机构而言,有利于学生科学系统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贴近实际。
4.共建实体模式
共建实体是指高校和科研单位组建股份公司、研发中心、试验基地等,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共建实体是以企业为主,是产学研以共建有限公司的形式确立的,是联系最密切的合作模式,也是最有效的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有利于建立长期联系和合作关系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在大学、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有利于扩大规模经济的优势、技术优势,以获得技术成果的回归和高的利润。从成果转让到合作发展再到共建实体这三者层层递进,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
但在实际情况中,共建经济实体并没有那么广泛。在企业中采取共建实体模式,共建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的效果挺好,但共建股份公司成功的例子却很少,其主要原因是:高校追求高学术科研成果以及优秀人才的培养;企业着重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高市场份额;科研机构追求研究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各自追求目标的不同,很难通过建立经济实体走到一起。
促进各方面的产学研合作,而在教学实践、生产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四种形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科技合作教育的具体形式。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学研合作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历时三十余年,高等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为当地的经济建设以及人才引入等多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进作用。各大工科类高校以及科研院所都在不断地摸索经验,为了在保证实践教学的水准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行积极构建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