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现实困境与对策

2021-11-29吴诗文

山西青年 2021年4期
关键词:贫困家庭资助精准

吴诗文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4120)

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我国加快步伐健全资助框架,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不断加强资助力度,学生资助工作由最初的保障型资助逐步向发展型资助提升;从单纯的经济、物资资助相结合当代大学生能力发展需求的教育、育人资助转变。实现了贫困家庭子女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资助,有利于学生所在的贫困家庭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切实减轻经济负担,尽快摆脱贫困[1]。受助学生绝大多数知恩图报,努力学习,但也出现了手心向上的“等、靠、要”行为,认为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嫌弃资助金额太少,或挥霍资助金等现象。尽管这只是个别情况,但说明了育人工作的不足,资助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进一步发挥资助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下,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高专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参与,学生自助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先后推出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十余种资助项目,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力度也逐年提升,如2012年资助学生人次为3842.7万,资助总金额为547.84亿元[2],到2019年,资助学生人次增加到4817.59万,资助金额高达1316.89亿元。同时完善资助政策,增加了高专院校国家奖助学金名额,扩大了高专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了资助标准[3]。

(二)初步实现信息联动与共享

做好资助工作的前提是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这恰恰是高专院校长期以来开展资助工作的一大难题。2019年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终于形成了民政、扶贫办、残联等部门的困难学生信息共享,这对高校开展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也使精准资助成为可能。

(三)重视人格尊严的维护,开展隐形资助

随着高专院校对人格尊严维护意识的增强,在贫困家庭大学生识别和资助过程中更加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和尊严,尽可能去“标签化”。部分高专院校信息技术支撑较强,依托大数据识别出困难学生,直接将补助款打入学生卡中,这种隐形资助的方式,对确实贫困但因自尊心过强,不愿提出资助申请的大学生来讲非常暖心,既能有效帮扶又能保护困难学生的尊严,减轻心理负担,更能深刻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

(四)开展应急专项资助,携手共渡难关

新冠无情,高校有情。在抗疫救灾的特殊时期,高专院校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方案,制定应急资助政策,向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助,网上学习流量专项补贴,购置防护用品等,有效缓解了贫困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燃眉之急,送去关爱和温暖,助力困难学生共渡难关。

二、资助育人工作现实困境

(一)资助队伍专业性和稳定性较差

当前,我国高专院校仍普遍存在因办学条件有限,未能构建完备的资助机构,1:2500专业资助人员配比难以落实到位。在实际工作中,资助岗位往往流动性大,资助工作人员培训交流机会少,常身兼数职,任务量大,疲于应对,责任感及成就感降低等现实问题。难以保障资助政策的优化与发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及时性与精细化。

(二)资助对象的识别不够精准

精准识别是有效推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基础。自2019年起,各地各校全面取消《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盖章环节,改为新版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申请人个人承诺制。这一举措贯彻落实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简政便民、优化服务的要求,让学生少跑腿,尽量不跑腿,让资助服务更贴心、暖心。但如何避免弄虚作假,确保申请人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如何建立一套适合高专院校且行之有效的精准识别量化办法,确保精准识别够“精准”,识别结果具有有效性和权威性;仍然是目前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一个难点。

(三)信息化手段较落后,工作效率低

目前,仍然存在部分高专院校因资金紧张或对现代化信息技术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未建立校园资助信息系统或系统老旧,信息技术落后,难以实现依托大数据精准识别、分析贫困程度、隐形资助等新时代学生资助需求。特别是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不少扶贫组向院校发出工作联系函,要求逐一核实反馈学生受助情况,因信息化手段落后只能翻查纸质档案,工作量大,效率十分低下且信息的完整度,准确性均无法保障。

(四)社会捐助力度弱

受社会普遍认知影响,高专院校较本科院校社会认可度相对偏低,很难吸引到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捐资助学。即使能吸引到的社会捐资助学项目和资金也极为有限。高专院校成功校友回校资助学弟学妹的情况较少实现,很难形成校友间的“资助,助人”良性回环。同时,还存在部分银行因顾虑还款违约率等因素,拒绝与高专院校签订校园地贷款协议。我国建立的“国家-社会-高校-家庭”四位一体的资助育人协同机制,“社会”这一板块在高专院校资助体系中相对缺失。

(五)资助内涵不够深化

高专院校资助虽已将重心由单纯经济资助向资助育人努力转变,但资助育人路径仍相对单一,未能充分发挥资助资金的育人效用,资助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地位

教育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甚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资助工作保障的正是贫困家庭大学生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对和谐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当下而言,资助育人工作也是教育扶贫的重要抓手,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断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促进贫困学子成长成才,阻断贫困代际传播,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因此,高专院校要充分认识学生资助育人的重要使命,形成上下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的思想共识,为资助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和必要支持。

(二)加强学生资助管理队伍建设

高专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想发挥更大作用,设立独立的机构,配备专业人员是非常必要的。鉴于资助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和繁杂性,政策性和连贯性,成立相应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并按照教育部规定,1:2500的师生比例配备充足、稳定的资助管理人员,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资助工作者对资助政策的解读和执行能力,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同时,高专院系应帮助资助工作者找准工作定位,提升工作幸福指数,才能更好地确保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地,促进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提档升级。

(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

高专院校学制相对较短,贫困家庭大学生体量却占比较大,贫困信息动态性极强且情况复杂。“老一套”的工作办法已经无法完成新时代资助工作任务,高专院校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必须尽快转变认知,重视信息化建设,改变资助工作模式,依托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目前已有的全国学生资助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学校自己的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对内连接校园、教学管理等系统,对外同步生源地信息等,形成在校生活及消费情况、受资助情况、贫困等级、父母职业等反映贫困家庭大学生具体经济状况的动态数据库。准确掌握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大学生受助需求,为困难生认定和资助资金发放提供有效依据。同时,加强资助档案管理信息化,对有保存价值的资助档案,高专院校要以实体的纸质档案和虚拟的电子档案相结合,从而实现实体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电子信息的档案化管理。有效提升资助工作效率、精准性和回溯性,满足新时代资助工作需求。

(四)积极探索助学模式,加大社会资助育人力度

高专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为国家的发展、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本科院校一样,是我国高等教育板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层面要加大舆论引导,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充分认识高专院校存在的重要意义;要加大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调动企业参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积极性[4],高专院校自身也要挺直腰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提高所在属地和相关行业领域的影响力、认可度,主动争取社会资本支持,创新资助育人模式,积极开展高专院校与企业、医院及社会精英人士等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如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冠名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勤工俭学、实习、就业岗位;提供创业指导及启动资金等等,帮助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

(五)拓展育人内涵,加强感恩教育、励志教育

资助育人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高专院校要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不断拓展育人内涵,关心、关爱、尊重贫困家庭大学生,了解贫困家庭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准确掌握其现实困境和真实需求。有针对性帮扶贫困家庭大学生,尽可能保障教育公平,资源公平。要加强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通过树立模范榜样,宣讲先进事迹,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方式,进行道德浸润,能力拓展,培养贫困家庭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和认同;激发贫困家庭大学生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培养贫困家庭大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5],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高专院校要坚持做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升资助育人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帮扶贫困家庭大学生,满足成长诉求,完成学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最终成为对民族复兴、国家发展的有用之人。

猜你喜欢

贫困家庭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精准的打铁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精准扶贫二首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