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队运行管理的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
2021-11-29汤永奎朱小勇王琳锋
胡 超 汤永奎 朱小勇 王琳锋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2],对高职办学模式提出了新的理念,也是专业师资团队与企业高端人才对接、合作、融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探索新的校企合作的新契机。本文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教科研团队和贵州省内知名企业的高端技术人才团队成立协作共同体的形式来共同开展团队能力提升、教科研、育人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团队能力建设
(一)团队能力提升制度建设
构建制度化的团队能力建设模式。建立团队负责人工作例会制度,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建立团队成员遴选制度,优化团队成员结构;建立团队成员进修、培训制度,提升团队成员综合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优势,不断提高团队成员教育教学能力;建立教师企业实践锻炼激励制度,提升教师技术服务能力。
(二)团队能力提升平台建设
依托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国家民委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为团队成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科技开发条件,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建立高水平企业实践锻炼基地,切实做好团队成员在学校和企业间的双向交流对接工作,全面提升团队成员能力;依托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建立一个团队成员外出进修、培训工作组,拟定团队成员培训方案并督促执行,分批次选派团队成员到职业教育国际领先的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及国内大型相关企业进修和学习,构建国内与国际、行业企业与教育机构相结合的培训格局;建立一个由团队核心成员构成的科学技术服务工作组,鼓励团队成员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参与科技服务。
(三)团队能力考核评价建设
以教育引领为主导,按照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团队成员考核方案。考核方案的制定要坚持过程考核的指导思想,针对建设任务,做好分解,责任到人,定期调度,协调推进,考核标准可量化程度高,对表对标,落细落实,重点考核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实施过程中坚持分类评价,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认真分析,扬长避短,以增强团队成员间能力的互补性。
建立团队成员绩效考核奖惩制度、校内外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团队成员动态调整制度协作体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等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建立质量监督、信息收集与分析、信息反馈、质量改进循环闭合的质量保证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保障和促进作用,确保协作体建设良性发展和长期稳定合作的顺利推进。
二、校企协作共同体建设
(一)成立协作共同体组织机构
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立足我院“五中心六基地三室一站一厂”[3](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民族中兽药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民族中兽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饲料饲草安全与高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企业技术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生物制药实训基地、生物制药师资培训基地、贵州省民族中兽药与生态畜牧业人才基地、贵州省药学与药品生产开放性实训基、贵州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贵州省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铜仁民族兽药厂),围绕“1+X”证书制度,成立协作共同体建设领导小组和指导工作小组,研究完善协作共同体协同工作机制,增强校企间的人员交流与合作,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主动对接合作企业,在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团队协作机制。
(二)校企协作共同体主要建设内容
1.整体规划。围绕区域健康医药产业,培养能主动适应医药企业转型升级对专业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充分考虑协作共同体成员单位的优质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合力开展科技难题攻关、实用新技术推广及科研成果转化,制定、完善学院发展协作共同体实施规划,实现资源互惠共享。
2.搭建校企合作高端平台。依托我院“五中心六基地三室一站一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校企按照资源共建、共管、共享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完善设施设备,注重内涵建设,教学结合生产开发具有探索性、综合性实训项目,提升实训室功能,建成开放性、引领性、创新性、实用性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实践教学从验证向应用性、生产性、创新性转变。整合学校与制药企业在专业与学科建设、人才队伍、技术平台、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和力量,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专业与对口企业订单办学、现代学徒培养和实践锻炼等。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发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项目,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企业员工转岗培训、企业员工新技术培训,帮扶中小微企业发展,服务健康医药产业。
3.搭建协作共同体服务平台。根据协作共同体实际工作内容与资源需要,建立协作共同体服务平台,展示协作共同体优质资源、人才优势、问题与困难交流等,并深度开展交流与合作。同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满足人才培养及技术创新需求,依托和发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民族中兽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协同融合作用,联动校行企研优势资源共享共用,深化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校企融合产教一体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专业发展、多元育人、教学改革、课程革命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致力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提高企业员工技术技能岗位能力与创新水平。
4.整体推进,联合攻关。在校企之间,以教学研究课题为抓手,整体推进,研讨所有共同体单位及合作企业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在现有“订单班”的基础上,与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班,实行双导师制,遴选企业师傅带学生徒弟,实施“双主体育人”[4]。引入行业企业标准进行课程,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改革课程体系等来完善“分级分期、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之间开展学生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以技术攻关为切入点,以项合作目为纽带,建立健全联动对接、协作互动、沟通会商的合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明确合作内容、合作形式、责任和义务等,利用协作共同体服务平台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联合攻关药品生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瓶颈技术,研发新产品、制定新标准,建立新工艺,把控质量,加强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推动企业产品升级。
三、成效
药品生产技术教科研团队与贵州省内多家知名企业成立校企协作共同体,广泛开展合作。通过协作共同体内部培养、互兼互聘,企业团队成员到《固体制剂生产与检测技术》《GMP实务》《制药企业安全生产与健康保护》专业课程任教,教师到企业任生产部车间主任、质量部经理等职务教师到互兼互聘,团队成员1人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先锋奖,1人在省级教学能力大赛获一等奖;通过开展联合科技攻关,获批兽药生产许可批文3项,开发新中兽药1项,完成4种中兽药的二次开发与成果转化相关材料;通过协作共同体之间教学资源、企业实践经验共享,1门专业课程获得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固体制剂生产与检测技术》等4门“黔药”课程立项为院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通过“双导师制”(企业师傅与学校导师)、现代学徒制,实施“双主体”育人,使学生在学生、员工、学徒三重角色之间转换,民族中兽药产学研合作平台上的协同创新与育人探索及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名企引领、四核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四、思考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5]。各高职院校都在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并在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有效管理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合作过程中许多实际问题制约了校企融合的纵深与健康的发展。校企双方合作关系搭建易、但是长足发展、深度融合难,大多数只是停留在用工需求层面,显现的是雇有关系[6],学校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看中的是学生给企业带来的短期利益;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企业参与度不高,同时学校培养的人才随着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与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有部分不协调等问题。通过校企共建校企协作共同体,在团队能力提升、双师教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企业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推行效率大大提升,省去了很多繁琐的审批程序,显著降低了合作成本,也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这种灵活、开放的协作模式保证了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创新性。通过团队运行管理的校企合作机制的实践,协作体的共建共享,人才的共管共培养,对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不时地输入新的血液,毕业学生更加地能顺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依托学校高端平台能及时对企业开展技术帮扶,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也能为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新的思路、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