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以“竹文化”为载体 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山水小学打造特色班级的探索与实践

2021-11-29吴定河

中小学校长 2021年2期
关键词:笋芽葫芦丝中队

□吴定河

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山水小学的外地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6%——来自8 个民族、16 个省份。上述学生流动性大,家庭教育缺失,显著地存在行为习惯偏差大和个人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等特点,因此亟须进行正规和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推进能被班级学生广泛认可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这对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竹子拥有挺拔的身姿、青翠的颜色、良好的韧性,以及赋予不屈、坚韧、不畏风险、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山水小学坚持以“竹文化”为载体,开展校本课程建设和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努力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一、营造班级“竹文化”氛围

班级特色文化氛围是校风和学风的重要体现,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对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班级特色文化亦是一种先进和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为了打造基于“竹文化”的班级文化特色,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山水小学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

以竹命名特色中队。各中队都以一种竹子的名称来命名本中队,分别为金竹中队、紫竹中队、方竹中队等,每个中队都要掌握本中队名称的竹子习性、分布和精神内涵,比如,雷竹中队以“一声惊雷,浩气冲天”为口号。同时,学校定期开展特色中队活动。

开设“竹文化”专栏。利用黑板报开设“竹文化”专栏。黑板报一个月更新一期,内容丰富,包括多个板块,主要介绍“竹文化”相关内容,比如“竹文化”名人轶事、竹子用途介绍、竹子方面的一些文章等。每期的板报都让人眼前一亮,由此为学生架设亲近竹、了解竹、感受竹和热爱竹的桥梁。

布置“竹文化”教学楼。教学楼的柱子上挂满竹画和竹诗歌,教室外面布置竹刻班牌、竹画框、班级竹艺吧、名人名画及名人警句等,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受到“竹文化”的熏陶,能够随时随地在“竹文化”的影响下规范言行,从而让每面墙壁都能说话,发挥育人价值,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上述环境中成长,学生对“竹文化”才会有更深刻的认同,从而营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

二、研创班级“竹文化”课堂

课堂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也是师生智慧活动的过程,努力去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让每一位学生在上述文化的影响下快乐学习,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认真学习“竹之韵”校本课程。“竹之韵”校本教材分六册,每一册内容分为知识篇和实践篇。学校立足 《竹之韵》 校本教材,以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为载体,在课堂上开展体验学习活动。这门课程虽是选修课,不进行考试,但可以让学生对“竹文化”更感兴趣。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亦会获得提升,从而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协作等能力。在独特的班级竹文化熏陶下,学生的人文修养和品行素质等就会获得提升。

积极参加“竹之韵”大课间活动。我们的大课间活动以学生跳竹竿舞为主要特色,灵动的脚步、曼妙的身姿、快乐的笑容等,促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校学习生活的快乐。

认真落实“竹之韵”葫芦丝教学。依据学校规定,每星期一至星期五中午,以及星期二、星期四的大课间,学吹葫芦丝,努力做到生生会吹葫芦丝。在这里,每一位教师既是葫芦丝的学习者,又是葫芦丝的教学者,促使每一位教师做到“先学后教”,提升教师对“竹文化”特色打造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在校园里,每天都飘荡着葫芦丝的美妙乐声。

“竹之韵”校本课程对学校班级“竹文化”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促使学校的文化形成自我组织、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构建和自我发展的良好特质。

三、开展班级“竹文化”活动

学生在“竹文化”影响之下学习、生活,促使其对“竹文化”的认可不断提升,以至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自觉地讨论竹子,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情感提升,在交流讨论中获得创作灵感。学校给予学生展示自我提供良好的舞台,促使其去诵读、歌唱、做手工等,继而实现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

诵竹:成立“笋芽儿朗诵组”,在学生朗诵和创作“竹诗歌”基础上,每学期进行“竹诗歌”朗诵比赛。

画竹:成立“笋芽儿小画院”,利用美术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竹画、竹贴画教学与创作。家乡的一草一竹、一山一水成为学生创作的重要源泉与素材。每学期进行竹画创作比赛。

唱竹:成立“笋芽儿合唱团”,由音乐教师精心排练歌曲,每年组织“竹之歌”合唱和独唱比赛。

写竹:成立“笋芽儿小作家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写作活动,每学期进行作文创作比赛。目的在于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激发孩子爱乡之情,以及培养竹子一般的精神品质。

奏竹:成立“笋芽儿竹乐组”,每学期组织竹乐器合奏和独奏比赛。

做竹:成立“笋芽儿手工组”,指导学生用竹子材料,制作竹制工艺品,每学年进行作品展览。

通过上述适合学生的特色实践活动,有效锻炼学生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而且能够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以及张扬学生的个性,从而进一步推进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四、形成班级“竹文化”品质

通过“竹文化”特色班级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底蕴获得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操亦获得陶冶,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到提升,促使人格更加 健全、 身心更加健康。

提升人文素质。 促使学生足够重视环境保护、 足够认识生态平衡, 使学生从自身做起, 节约资源、 利用资源, 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校园环境优化, 建设 “竹文化” 展览馆, 并且不断丰富馆藏资源, 积极开展 “竹文化” 主题活动, 阐述 “竹文化” 内涵, 促使学生能够给予竹子更多保护与关爱,从而实现与竹子的和谐共处。

提升爱乡意识。 在 “竹文化”熏陶下长大的孩子, 对竹子的情感非常浓厚。 在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体会 “竹文化” 内涵, 升华和提炼 “竹文化” 品质, 并且将其内化为爱乡意识, 乃至成为血液中始终流淌的精神内核。

形成精神品质。 学生在校园“竹文化” 氛围的熏陶下, 在各项“竹之韵” 活动的参与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形成虚怀、 坚韧、 奋进和善群的精神品质, 从而达成 “竹文化” 特色班级打造的终极目标。

五、 推进班级“竹文化” 评价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形成 “竹文化” 特色班集体, 因此, 制订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依据学校评价制度和班级实际情况, 制订适合班级、 具有特色的评价制度, 班级评价既包括及时的语言激励, 亦包括适当的物质奖励, 由此引领形成团结合作和积极向上的班集体。

学校坚持以 “竹文化” 为载体, 努力推进特色班级打造的探索与实践——既促使学校 “竹文化”活动丰满起来, 同时又有效推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从而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猜你喜欢

笋芽葫芦丝中队
小哪吒中队修炼记
我热爱的中队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葫芦丝进入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讨论
笋芽儿,你真幸福
我爱我的中队
牧童乐
笋芽儿
《笋芽儿》教学设计
重庆市800名师生齐奏葫芦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