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1-29袁存良周建强

中小学校长 2021年2期
关键词:劳动课程学校

□袁存良 周建强

劳动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如聚焦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走向劳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重视劳动过程的协同创新、拓展数字劳动的教育功能、关注劳动生态的滋养培育等。与之相应,劳动教育也需要重新定位,包括在地位上,从附属走向独立;在质量上,从粗放走向高效;在目的上,从异化回归生活;在内容上,从文本走向实践;在过程上,从灌输走向生成等。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既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彰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特征的理论需要,还是数字时代劳动转型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实现劳动价值回归本原的生活需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意。新时代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必须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为价值引领,是在劳动中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教育。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重要作用,形成教育合力。新时代赋予中小学劳动教育新的价值诉求,旨在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教育的综合效益;强调以学生为本,落实健全人格的培养;更新劳动教育内容,满足时代变化的需要。

2020 年3 月20 日,中 共 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此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将使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也将使新时代劳动教育迈向新高度。[1]劳动教育既是素质教育应有之意,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再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导致中小学的劳动教育长期以来被忽略与轻视。许多孩子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爸爸妈妈等亲人的千般呵护与万般宠爱中,过着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他们在家有着家长们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有一些学生家长打算等孩子将来考上大学,不管在那个城市都要跟过去租个房子陪读。他们一方面担心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认为孩子的生活需要照顾。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一位中学毕业班班主任曾讲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他带的毕业班有一位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异,但是长期不做值日,被其他同学集体打报告。班主任不得不将那名学生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询问他为什么不做值日。不料,那名学生却说:“做值日会浪费很多时间,我要把所有时间用来看书,我要上清华!”顿时,这位老师竟无语塞心。那名振振有词的学生离开办公室后,班主任在心里说:“这样的学生即使考上清华又能怎样呢?”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越来越舒适,可是孩子们的劳动行为却越来越稀缺,劳动意识却越来越淡薄。[2]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中小学课程体系设计中只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等同于劳动教育课程,反而劳动教育课程应涵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应该贯穿劳动教育的思想理念。对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中小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组织应引起广泛关注与重视。如果缺乏劳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与教育政策的引领,广大中小学是无法全面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会大打折扣,更不用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劳动者与接班人了。

(二)缺少学生参与劳动的成长设计

中小学生不仅要学好学校开设的各学科基础课程,还要选修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才艺课程。更重要的是,学校应从学生自身生命存续与提升的视角,来进行学生成长发展设计。劳动是人类生命存续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人生命意义价值之所在。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劳动,一种融会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可是,目前一些学校对学生参与劳动成长发展的设计,没有以学生自愿服务和参与学习成长环境劳动为规划起点。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不会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不能自理的中小学生,很难想象他(她)将来会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贡献国家。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创造,是为了创造美好的生活和一个更好的自己,更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丽和谐、文明民主、发展进步的美好社会。劳动是爱与创造的原生动力,爱与创造是教育的出发点。当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缺少学生爱与创造的成长发展视角。

(三)缺少融合多学科的劳动教育实施场所和有效方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曾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活动就没有教育”。劳动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和爱的教育。劳动教育同样需要教育环境和教育媒介。目前,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缺少融合多学科的“手脑合一”“做学行合一”的探索实践场所和有效的实施方式。劳动教育不单单是体力劳动和身体活动教育,而是包涵情感、品德、意志培养的教育,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一定要依赖于相关教育时空、场域的创建,但是一些学校目前缺少类似班级指定或认领相关卫生区域和保持固定劳动对象(校园班级绿化林或花园等)的设计。学校还不能有效利用校园绿化、花坛花园维修、走廊壁饰和教室布置等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与主动参与劳动的意识,未能让这些校园场域,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劳动,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文的魅力。

(四)在团队竞争、典型表彰和总结反思中,缺乏系统的劳动教育设计

在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一些学校没有注重营造学生集体参与的氛围。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没能奖励、表彰劳动突出的学生典型,以至于出现一种“怪象”,就是一些学生对奖励、表彰争先恐后,而对活动前的布置劳动和活动后的收尾劳动,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热爱劳动,在一些中小学生心目中,已经成为“傻”的代名词。久而久之,有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待在舒适区做旁观者和裁判员,习惯性拒绝劳动。目前,一些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开展过于随机,缺乏科学系统的总结反思设计,缺少寓劳动教育于集体活动之中的科学系统的组织设计。[3]

(五)缺乏多元主体对劳动教育课程的测评

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劳动课程目标的测评,而课程目标的测评是科学有效建构劳动课程的重要环节与步骤。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充分有效实施,应该与家务自理劳动教育,与社区志愿服务劳动一起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大课程体系。目前,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实施的测评,主要以学校为评价主体,未能让学生家长和社区组织参与到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目标、结果评价中。同时,有一些学生在社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志愿劳动时,就会问老师他们参与这些活动是否对自己升学有用,学生的劳动观过于功利。如果学生的劳动观偏向于功利,也就失去了参与劳动活动的意义。学校在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时,不仅要考虑其目标价值特点,而且也要兼顾过程指导意义。

二、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改进对策

(一)强化国家劳动教育政策在学校课程设计中的落地与实施

国家出台劳动教育的政策,从顶层设计的层面,要求各中小学将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正规课程实施;从顶层设计的层面,规定了劳动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实施过程、教学内容设计、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方式等重要内容。这些政策也将在中小学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达到与其他学科教学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杜绝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演变成另外一种应试教育课程的现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设定是科学、系统的,但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参与并亲自体验活动过程,那么劳动教育课程的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要重点抓过程劳动目标与体验劳动目标的落实,这样才能实现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目的与意义。

(二)增加学生劳动习惯教育与未来劳动生涯规划的内容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应以服务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为教育教学起始点,创建学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社区义工志愿服务劳动“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应基于为自己劳动到为别人劳动、为个体劳动到为群体劳动、为学校家庭劳动到为社区劳动的劳动课程组织实施路径。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应着眼于学生未来成长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而进行教学设计,应着重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劳动素养、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要在学生内心深处根植劳动无上光荣、劳动创造一切的思想种子,让学生通过劳动教育感受到劳动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三)建构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区劳动“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活动设计

笔者经过调查了解到,有92%的中小学生家长认为,不让孩子在家做家务,是为了给孩子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好好学习。很多中小学生在家没有做过饭菜,96%的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没有参与过洗碗、刷锅等劳动,99%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家没有拖过地,92%的学生在家都是妈妈或者其他家长收拾他们的房间。这些数据表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在家几乎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中小学没有劳动课程的课时设计,以及设施和场地的限制,使得学生在课余活动中很少有劳动参与的空间和机会。有一些条件好的中小学校,雇佣校工或保洁人员打扫学校卫生,以及学生宿舍的公共区域和教学楼的卫生,学生劳动的机会就更少了。中小学校应多建一些融合多学科手脑并用的工作坊与劳动场所。建构家务劳动、学校劳动和社区劳动“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不仅有利于统整学校、家庭、社区劳动教育资源,而且有利于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是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终身化体系的有力抓手。[4]

(四)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测评机制

笔者发现,一些焦虑的学生家长很难以长远的目光看到,劳动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价值与意义。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要重视对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组织实施方式及实施效果的测评,应创设学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和社区劳动服务“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课程评价机制。只有如此,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才能够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优势。以劳动教育大课程体系实施为突破口,一方面向家庭劳动教育拓展,另一方面积极对接社会、社区服务机构(敬老院、孤儿院、残障福利院等),定期展开“献爱心”劳动服务活动。

三、结束语

劳动教育是伴随每一个生命个体成长及终其一生的素质教育。人们通过劳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也能创造一定的精神财富,人类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换句话说,劳动创造了一切,没有劳动也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劳动在创造了人类及其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传承社会文明的教育。家长一切都包办代替,只能导致孩子无力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各种挑战,使孩子丧失劳动意识和劳动积极性,导致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差。重视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广大中小学校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采取有力措施落实推进,使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他们在有效的劳动教育中得到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劳动课程学校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热爱劳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