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印刷技术对报纸出版时效的影响作用及提升性策略
2021-11-29李冬梅
李冬梅
(潍坊日报社,山东 潍坊 261031)
新闻的最大价值在于“新”也就是传播的时效性问题,以报纸为载体的新闻形式,关键在于出版时效,为了让公众及时获得新闻信息,报社必须从印刷速度、印刷质量、印刷规模等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依托于更先进的印刷机器设备、印刷技术及管理模式。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报纸等传统纸媒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巨大冲击,电子新闻逐步压缩纸媒的受众空间,根本原因就在于新闻报纸的印刷出版时效性差,内容形式单一,无法更全面地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加快改进报纸印刷工艺,提高报纸出版时效及质量,是摆在报社及印刷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维持现有市场占比,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从印刷技术的发展史谈起,解析印刷技术对报纸出版时效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一些措施,以供参考。
一、印刷技术的发展简史
印刷是从印章、拓石演变和发展而来,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和使用印刷工艺较早的国家,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蜡版印刷,为世界印刷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1440年德国的谷腾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虽然比我国的活字印刷术晚了四百余年,但他制作的字盒及铜字模,使活字的规格易于控制,便于大量生产,尤其是制作的垂直螺旋印刷机,采用承印方式将传统的“刷印”升级为“压印”提高了印刷速度,还制作出了油性墨,极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为现代印刷奠定了重要基础。1814 年,德国工匠柯尼希发明了以蒸汽动力为驱动的滚筒式平台铅印机,实现除续纸和收纸外的初期机械化操作,减轻了人工操作工作量。1838 年美国人发明铸字机,提升了铅字规格和质量。19 世纪40-50 年代,轮转印刷机相继在法国和美国出现,印刷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19 世纪末期,照相机、胶印机、凹印机等陆续出现,自此印刷进入全机械化时代。自上世纪40 年代计算机问世,60-70 年代就先后出现以计算机为支撑的CRT数字成像技术、激光照排技术等;90年代中后期出现电脑印前技术(D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尤其是1995 年的数字印刷机的出现,推动印刷行业进入全面电子时代,开启了数字网络印刷新征程。
作为一门实用技术,印刷技术始终与前沿科技的发展相同步,各种先进的新技术一经推出便会很快引入印刷行业。从技术层面来看,印刷技术由传统的文字排版向激光排版过渡,图像制版由电子分色发展为电脑制版及电脑印前处理;印刷从铅印演变为胶印,并发展为当今的数字化印刷。技术及设备上的全新变化,使印刷业从机械化、半机械化进入到自动化时代,既大大提高了印刷质量和速度,也推动了整个印后工艺效率的提升,为出版行业的高质高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
二、印刷技术对报纸出版时效的影响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印刷新技术层出不穷并广泛应用,不仅大大缩短了报纸印前准备及开机时间,而且也有效提高了报纸印刷质量,这对提高报纸的出版时效作用明显。
(一)电脑制版技术(CTP),简化工序缩短时长
印前制版是印刷前所有准备工艺的统称,主要包括图文信息输入、处理、加工、设计、制作、合成、输出和管理等系列工作。传统印前工作为菲林制作,需要人工进行文件调色、拼排版、文件机器语言转换、输出至激光照排机、红外激光菲林扫描等诸多繁琐工序,工作效率较为低下。现代印前制版采用CTP 技术(电脑制版),通过计算机联网控制激光扫描设备,使图文材料直接转化为数字信息,接着再使用定影和显影等工艺制成印版。CTP 技术对传统制版工艺进行了全面升级发展,使得图文信息的处理工作更加简便,也降低了胶片处理中间环节的质量和材料消耗,同时解决了传统制版工作中手工拼版耗时长,套准精度低以及拼版出错率高等问题,返工更少、出版时效更高。
(二)全自动打孔弯版技术,降低印版成型误差
打孔弯版是整个印刷工作中重要工艺流程,其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后续工艺效果,对整个出版时效也会产生较大影响作用。随着新闻行业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往的人工打孔制版和半自动设备已经跟不上形势,必须进行全面升级和革新[2]。目前广泛使用的PS 版全自动打孔弯版设备,利用十字线版心定位原理,通过计算机整合控制,可以对制版、晒版中产生的十字偏差在PS 版上进行提前校正,可以将误差精准控制在0.02mm范围内,有助于缩短印版上机后的开机套印时间,提高套准精度,确保每一块PS 版上机后都能准确印刷,避免中途停机进行校版、拉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还能大量减少过版纸及油墨的浪费,降低印刷成本。
(三)油墨预置技术,破除经验主义弊端提高效率
印刷放墨是报纸印刷中的必要环节,以往工作中一直由机台操作人员对照样张,依据图文分布情况,凭个人经验设定墨量。由于没有可以参考调节的量化依据,主观因素较大,印刷过程中需根据抽取印刷样张的颜色变化,反复多次调整墨色,直至色彩相符、签样然后再正式开印。不仅工序繁琐,而且使得印刷品质不稳定、材料浪费严重、成本高且效率低,非常影响报纸出版时效。在单张纸胶印机、自动扫描闭环系统、快速调墨系统,以及串墨辊冷却、橡皮布自动清洗等配套装置的支持下,油墨预置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调色、追色等影响色彩稳定的主要因素,可以实现印前、印刷工序间数字化和智能化,能够显著提高印件转换效率、减少材料浪费,并缩短开机时间,保证报纸的印刷时效。
(四)全自动彩色跟踪套准技术,提高报纸印刷质量和效率
彩色套准时间过长、精度不高对报纸的印刷质量和速度都会造成重大影响,导致报纸无法及时、批量出版。全自动彩色跟踪套准技术,可以主动跟踪调整彩色套印精度,提高报纸彩色套印的稳定性,还可以减少彩色套准时间,印前制版时间,平均缩短拼版、晒版、出版时间至少30min。以目前常用的全自动凹版印刷机为例,其结构采用无轴装版形式,横向安装尺可保证版辊的初始位置统一;压印辊为通轴式,可进行快速更换;压印辊下压结构为直压式不会改变料长,保证下压效果,可以实现快速套准,减少料损并提高作业效率。
另外,随着开机打样的时间的进一步缩短,也相应地提高了印版的质量和耐受程度,有助于降低开机打样纸张的报废数量,减少印刷过程中的换版次数,从而有效提高报纸印刷及出版时效。
三、提高报纸出版时效性的相关策略
影响报纸出版时效性的因素多种多样,除了印刷技术和设施设备这个主导因素外,还和印刷工作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直接相关,所以为了提高和保证报纸印刷质量及出版时效就必须考虑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措施。主要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搭配印刷设备,提高报纸印刷效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确保报纸的质量和顺利出版,在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设施基础上还要注意合理配置和使用,印刷企业应与报社紧密合作、双向沟通,根据报社出版需求量和印刷质量要求,结合印刷设备的功能特性合理规划、灵活配置,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确保报纸及时出版。目前多数报社印刷厂都在使用轮转卷筒纸胶印机,这种设备按印刷滚筒直径和纸张幅宽规格,有大、中、小三个类型之分;从使用性能来看,大中型设备的集成度高、自动控制性好、工效快,并且印刷质量更稳定,人工成本更低的巨大优势。但也一个明显缺陷,那就是局部功能故障会影响到整个设备系统的运行安全,由于该设备高度集成,各环节之间精准配合,任何部件出现故障都会导致工作流程中断,虽然故障不易发生但一旦发生便难以短时间修复[3]。小型印刷设备虽然工效低,但构造简单,各功能部件相互独立,不会因为某个印刷单元故障而造成系统停摆,且检修维护更简单方便。所以报社印刷厂可以根据实际印量情况,同时配置各型号印刷设备,实现相互补充,以此满足报纸的印刷和出版的时效性要求。
(二)提高人员操作技能,减少印刷出版失误
报纸印刷质量及出版时效与印刷设备操作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操作人员技术越熟练、水平越高、工作安排越合理,那么印刷过程中的失误就越低,时间耗费就越少,反之则会出现返工影响出版时效。目前的印刷设备大多数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较高,要求操作人员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报社印刷厂要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人才战略合作,招收机电及自动化控制专业的对口人才,优化和提升现有队伍结构,提高操作水平。二是,加强对在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可以聘请或邀请行业专家、设备生产供应商专业技术人员前来开展培训工作,也可以组织员工广泛参加国内外行业间交流合作、技术协作活动实现共同进步。通过这些举措,打造专业化技术团队,从而充分发挥出先进设备的优势,保证报纸的出版时效。
(三)加强设备维护管理,保证报纸顺利出版
印刷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转是确保印刷速度和质量,提高报纸出版时效的前提。印刷设备在长期高速运转中也会出现磨损,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故障,如果不重视加强设备设施的日常维护、检修工作,让设备带病工作,就有可能造成生产中断甚至出现人身安全事故,从而导致报纸无法及时出版。针对这一现象,一是要建立系统性的设备管理机制,要制定合理的设备维护维修制度,设立维保台账,明确规定维护保养周期、故障检查时间,以及工作流程,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二是组建专业的维修队伍,聘用专业机电人员经培训合格后上岗,专职负责对印刷设备的安装调试、定期检验、按标准更换部件或升级系统功能,同时负责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等工作。以此保证印刷设备处于最佳工作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保证作业效率,确保报纸如期出版。
结语
印刷技术高低直接决定了报纸的印刷质量,影响到报纸的最终出版时效。现代传媒背景下,传统报社面临着新媒体的巨大冲击,一方面要加快推进融合发展进程,另一方面也必须进一步巩固基础业务,提高报纸出版时效是重中之重。因此应加强印刷技术革新、合理配置使用先进设备,强化人员操作技术能力,注重设备设施的有效维护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