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针对性护理对四肢长管骨骨折患者行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效果
2021-11-29刘慧权
刘慧权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辽宁 抚顺 113006)
骨折指骨质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断裂,骨骼作为人体负责支撑的重要组织,骨折发生后该骨折部位结构发生变化,正常功能受限,需及时治疗[1]。临床研究认为,引起骨折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病理因素所致骨质量下降,如骨质疏松症,此类病理因素产生后患者骨密度持续降低,骨硬度无法满足正常活动需求时在日常生活中即可能发生骨折,另一类为非病理性因素,以各类车祸、工程事故多见,为骨骼承受力过大引起[2]。四肢长管骨骨折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多见于车祸、工程事故,近年骨折发生率有所上升[3]。临床针对四肢长管骨骨折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外固定手术,相关研究认为在患者接受手术外固定过程中相关护理措施的落实对患者术后康复有重要影响,鉴于常规护理的不足,本文利用本院收治的88例患者观察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效果,以期可进一步完善此类病例的临床护理方案,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9年3月时段我院收治的四肢长管骨骨折病患88例,纳入标准:(1)满足相关手术外固定治疗标准;(2)意识清醒,可听从护理指导;(3)知情且自愿加入;(4)未见严重血小板功能异常、免疫缺陷。排除标准:(1)严重智力障碍;(2)基础资料不完善;(3)中途转院。按照入院顺序完成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其中对照组内男性26例,女性18例,平均(46.39±4.35)岁,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16例,平均(46.82±4.39)岁,对比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已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方法:2组患者均接受手术外固定,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术前常规检查,术后给予手术切口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基础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基础护理同时落实针对性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术前。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骨折后普遍存在焦虑、恐慌情绪,护理工作中及时安抚患者情绪,通过语言安慰或肢体接触减轻其骨折后疼痛感、焦虑感。确定手术后部分患者术前紧张情绪严重,护理人员可通过语言鼓励,分享本院治疗得当的病例信息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缓解紧张感,在手术开始前叮嘱患者家属多予以患者床旁陪护,给予心理支持,避免其产生孤独感。②术前知识宣教:等待手术期间告知患者外固定术的主要固定方法、原理、术前麻醉的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手术外固定的认知及配合能力。叮嘱患者等待手术前当以适当体位静卧,避免患侧受压,适当给予夹板固定,避免造成毛细血管及将神经组织2次损伤。③术前准备:除常规备皮外,对患者患肢肌肤进行清理,避免皮肤上存在细菌及污垢增加术中感染风险。(2)术后。①基础护理:患者完成手术并回到病房休养期间,需将其抬高30-40°,加速淋巴及静脉回流,避免下肢肿胀发生。鉴于外固定支架治疗后可能出现过度牵拉、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护理活动中密切关注患者皮肤色泽、手指及足趾活动情况、毛细血管回流情况等,见有异常及时予以处理。②术后疼痛护理:鉴于麻醉失效后者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告知其疼痛发生为正常现象,无需过度担忧,可向护理人员及时反馈疼痛情况,针对疼痛已影响夜间休息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给予药物镇痛,疼痛较轻者可利用聊天、看电影等方式帮助其分散疼痛注意力。③针孔皮肤护理:针孔皮肤感染为此类患者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护理活动需强化针孔皮肤管理,每天给予75%酒精进行局部消毒,并使用75%酒精纱布覆盖,针孔护理过程中用力轻柔,防止误撕纤维性包裹物,每天观察针孔周围有无红肿、渗液表现,若见异常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加重。④视患者情况给予早期康复锻炼,尽早下床活动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 观察指标:(1)记录2组骨折延迟愈合、感染等并发症,记录住院总时长、初次下地活动时间。(2)通过VAS评分统计患者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于白纸上画100mm线段,两端记录0、10,对应表示为无痛、剧痛,让患者根据自身疼痛在线段中画线,该线所在刻度即为分值。(3)利用调查问卷获取临床护理满意度,从住院舒适度、自我感觉、护理知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量化评分,100-90分为满意、89-50为基本满意、49-0分为不满,护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例数)/总例数x100%。
5 结果
5.1 2组并发症对比:观察组1例出现并发症,为骨折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27%,对照组出现并发症6例,2例为关节功能障碍、3例骨折延迟愈合、1例为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3.6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x2=8.828,P=0.003)。
5.2 2组术后VAS、住院总时长、初次下地活动时间对比:观察组术后VAS评分、住院总时长及初次下地活动时间对应为(3.05±0.88)分、(3.59±0.57)天、(10.56±1.52)天,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住院总时长及初次下地活动时间对应为(4.21±1.03)分、(4.71±0.69)天、(12.63±1.97)天,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更低,住院总时长及初次下地活动时间更短(t=5.415,P=0.001;t=7.915,P=0.001;t=5.262,P=0.001)。
5.3 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0例不满意,44例患者均为满意(32例)及基本满意(12例),护理满意度100.00%。对照组12例不满意、基本满意16例、满意16例,护理满意度为72.7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x2=31.575,P=0.001)。
讨 论
流行病学分析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活动中越来越多机械设备被引入以及车辆的增多直接导致各类创伤性事件发生率上升[4]。骨折作为临床常见创伤性疾病,主要指骨骼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骨折发生后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影响较大,若未得有效治疗可引起功能障碍。四肢长管骨骨折作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发生后对患者四肢活动能力影响较大{5]。
临床针对此类骨折的主流治疗方案为手术治疗,固定方式以外固定多见,此治疗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创伤性小,患者术后可更快进行肢体功能锻炼等多重优点,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常见并发症的防控有良好效果,整体应用效果显著[6]。不过,相关研究分析认为,在患者接受外固定术期间是否落实有效护理措施对其康复有直接影响,如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由于情绪状态不稳定、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等对手术顺利实施产生影响,增加手术风险,延长术后康复时间,此类情况均需通过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予以改善[7]。既往常规护理方法笼统,护理工作的落实缺乏针对性及有效性,应用成效一般,急需改进。针对性护理是指在护理活动中根据患者的不同护理需求落实不同护理方案的护理措施,在当前优质护理理念指导下,要求临床护理摈弃既往以患者为护理中心的护理理念,坚持人性化、个性化护理原则,全面提高护理质量,从患者生理、心理角度出发,结合患者不同时段、不同情绪状态、不同生理基础等落实针对性护理以提高临床护理干预效果[8]。在本次研究中针对患者术前可能存在知识掌握不足、情绪状态较差等落实心理护理、知识宣教,确保手术顺利实施,术后做好针孔防感染护理、疼痛护理等保障患者顺利康复。结果提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住院总时长、初次下地活动时间更短,术后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证实针对性护理在此类病患护理中落实可取得良好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四肢长管骨骨折患者接受外固定支架治疗时落实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当积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