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2021-11-29王旭
王 旭
(沈阳急救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
依照骨折位置是否和外界相通,可以将其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骨折。开放性骨折皮肤或者黏膜完整性遭到损伤,骨折端直接或间接和外界相通,四肢骨干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临床常见病症,直接损伤病患的躯体功能,以致患者出现强烈疼痛感,形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明显降低,可能还会因治疗时间被拖延,而增加残疾、残障等发生的风险。故而,在急诊护理进程中,不仅要抑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表现及促进肢体康复进程,还需纠正病患不良心理状态,全面提升身心健康水平[1]。最近几年中,“人性化”理念在临床护理中有所应用,其确立了病患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身心上提出的合理诉求。本次研究中主要探讨人性化急救护理用于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救治中的作用,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取60例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收治时间为2017年4月-2018年9月,依照急救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女构成比为3:2,年龄21-58(31.7±8.6)岁,受伤送至入院的时间为0.6-4.0(2.6±8.2)小时,体质量49-84(64.7±10.8)。观察组中男女构成比为1:1,年龄22-61(32.5±9.2)岁,受伤送至入院的时间为0.7-4.2(2.9±8.2)小时,体质量48-82(63.1±9.7)。经对比分析,2组病例资料区别不显著(P>0.05)。(1)入选标准:四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活动、畸形、骨摩擦感或骨擦音等,并且经CT/X线检查确诊为开放性骨折,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参与;(2)剔除标准:认知异常并且不能进行正常交流活动、凝血机制异常、肝肾功能严重衰退、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等。
2 护理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护理及监测生命体征等。以此为基础,观察组推行人性化急救护理措施,具体有:(1)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等,并快速建设静脉通路,精确评估其伤情;针对病患及其家属提出的困惑,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时解答,大略告知他们疾病相关知识、救治流程及预后等。在交流过程中,护士要做到语调柔和,仪表得体,及时抚慰患者的不良情绪状态,力争构建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提升病患(或)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密切观察病患的尿量,若尿量<30ml/h,则赢快速采用利尿措施,减少肾功能衰竭发生的风险。(2)损伤部位的护理。密切观察受伤部位,及时予以补液干预,测评肌力与血运状况。在确定病患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裸露受伤部位,清创处理,使用相应的临床包扎工具,推行针对性护理干预。针对大动脉出血者,建议使用气囊止血带进行止血处理,并做好保暖工作。(3)固定后进行转运。理论上应妥善固定、制动骨折部位,针对四肢骨折者,可以依照就地取材的原则使用用夹板或代用品进行简易固定以后,再快速把病患送往医院,将患者骨折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风险降至最低水平。在缺少利用物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自身固定法,比如可以把上肢固定在躯体上,下肢可以采用对侧固定,手指可以和邻指进行固定,颈椎骨折者要制定头部,可以把沙袋安置在颈部两侧或使用颈托;针对胸腰椎骨折者要,应尽量维持胸腰段、臀部的统一性,以防加重胸腰椎损伤。急救过程中要妥善固定患侧肢体,这有利于减轻伤者疼痛及预防周围组织继续损伤,也为搬运、转送过程创造便利条件。急救过程中采用的固定方法是暂时的,力求简单、有效,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端外露者,禁止予以复位处理,推荐原位固定法。(4)疼痛护理。经常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若其自感患肢有强烈的疼痛感,护士可以遵医嘱予以镇痛类药物,并加强病患心理状态的评估,避免由疼痛引起的焦躁、恐慌等不良情绪,讲述疼痛形成原因、自我改善及药物缓解等方法。(5)饮食指导。嘱患者多摄入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目的是改善消化系统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嘱患者在术后经常晒太阳,促进骨折愈合及骨内钙磷吸收过程。
3 观察指标:(1)心理状态。利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2]评估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状态,量表共包括20个条目,采用4级(1-4分)法,总分×1.25是标准分,SAS≥41分或SDS≥51分提示患者处于焦虑、抑郁状态。(2)康复情况。护理后3个月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2组心理状态对比:护理前,观察组病患SAS、SDS评分依次为(65.3±5.0)分、(78.5±4.7)分,和对照组(64.7±4.9)分、(79.0±5.2)分相比较,区别不显著(P>0.05);急救护理后,观察组以上2项量表评分分别为(40.3±2.6)分、(48.5±3.6)分,同期对照组为(52.1±3.6)分、(59.8±3.8)分,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康复情况对比: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骨折愈合及骨折部位畸形占有率依次为3.3%(1/30)、93.3.%(28/30)、3.3%(1/30),对照组为36.7%(11/30)、63.3%(19/30)、23.3%(7/30)。观察病患骨折康复效果更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开放性骨折属于一种严重创伤,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为骨科急诊中的常见骨折类型,通常是指四肢周围的皮肤、皮下组织结构出现破裂及骨干骨折等,该类骨折使骨的完整性与连续性中断,以致严重损伤患者躯体功能并形成剧烈疼痛,急诊过程中部分病患会出现较明显的抵触或懈怠情绪。并且因为骨折多暴露在外界环境中、病情危重,有较大的潜在风险,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的概率。既往也有研究指出[3],实施有效的急诊护理干预能减少骨折部位畸形、肢体功能障碍等不良情况发生的风险,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减缩骨折愈合时间,促进病情转归进程。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推行人性化急诊护理措施,其属于一种以病患为中心的护理方案,在促进病患身体各项机能快速恢复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护士通过密切观察病患的生命体征与意识状态等,并加强病患不良情绪及心理状态的疏导,较全面的评估其损伤情况,从根本上保证护理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进而提升骨折的临床治愈率[4]。在本次研究中,经急诊护理后,观察组病患SAS、SDS评分(40.3±2.6)分、(48.5±3.6)分,同期对照组为(52.1±3.6)分、(59.8±3.8)分,差异均较为显著,这提示人性化急诊护理有益于减轻病患思想上的负担,更积极主动的配合诊疗工作,符合“生物-心理-社会”[5]现代医疗模式。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骨折愈合率及骨折部位畸形率指标的比较上,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这提示该种护理模式对病患病情康复过程有促进作用。
综上,对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者推行人性化急诊护理方案,有利于改善病患不良心理状态,提升治疗配合度,促进骨折愈合过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