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行为偏差与引导

2021-11-29

关键词:偏差现象群体

张 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

后真相现象是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典型时代现象表征,“后真相”意味着客观事实被主观情绪所主导、理性情感被非理性情感所压制、客观真相被虚假谎言所掩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平台的发展壮大,后真相现象在网络谣言以及虚假舆论的催化下愈演愈烈,部分青年学生往往只倾向于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倾听自己喜欢听的声音,一些虚假新闻和声音就借助这一“信息漏洞”进行大范围灌输,“后真相茧房”就是在社交媒体的过度渲染以及网络受众主观、有选择性的信息遗漏行为的助推下形成的。青年大学生极易受到后真相现象的冲击以及“后真相茧房”的困扰,进而引发一系列认知偏差行为的发生。这些认知偏差行为在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场域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后真相现象引发的自我化认同偏差、功利化认同偏差、非理性认同偏差、泛在化认同偏差。因此,必须切实把握好巩固课堂阵地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生态、掌握情绪疏导艺术、强化主流价值引导这四大实践向度,以消弭后真相现象在大学生群体间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引导其重塑科学的认同行为。

一、后真相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主要行为偏差

后真相时代环境下,诸多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虚假社会思潮假借“后真相”的舆论场进行恶意灌输,甚至瞄准当前以“95后”“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对其进行灌输性“洗脑”,致使其丧失对虚假言论信息的理性辨别力,同时也使正处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结构建构关键期的学生产生认同偏差。

1.自我化认同行为偏差。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发展三阶段论,可以将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同过程相对应地划分为本我化认同、自我化认同、超我化认同三个阶段。本我化认同实质上是由生理本能冲动主导而产生的认同行为,因而是整个认同行为塑造过程的初级阶段。而人们在对一定现象、事实、理念最终接受和认同以前,必须要经历一个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再到完全性的行为认同的完整过程。在这个阶段,感性认知占据主导,因而是最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分歧和偏差、也最具有行为可塑性的阶段,这就是自我化认同阶段,也可以称作对一现象、事实、理念的可塑性行为认同阶段。尽管自我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但这一阶段的认同行为是个体在具备一定有意识性的选择能力和辨别力基础上建立的,这也是它区别于本我化认同的最显著特征。在后真相现象滋生蔓延的时代,青年学生的自我化认同行为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只凭借自我的主观印象以及好恶程度而对某一客观事件先入为主地过度解读,甚至为满足私欲而利用道德绑架沉浸在短暂、虚假性舆论狂欢中。后真相时代特有的这种服务于个体私欲的虚假狂欢似乎已经使颠倒黑白、本末倒置成为了家常便饭,极易使主流意识形态固有的道德准则掺杂娱乐化、主观化、情绪化杂质,瓦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尚处于自我化认同阶段学生的道德权威地位。

2.功利化认同行为偏差。功利化认同本质上是一种极具欺骗、迷惑性质等后真相特点的虚假认同行为,它是西方虚假功利主义思潮与目的趋利行为合谋的结果。长期以来,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西方功利主义思潮一直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认知结构,甚至一度披着“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1]的虚伪面具,在大学生群体中造成了一种极致的享乐主义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进而动摇部分学生初步建构起来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结构,使其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萌生认知怀疑和认同偏差。在后真相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功利化认同偏差普遍表现为个人私利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对抗。个人主观情感和情绪掩盖客观事实是后真相时代的一大特点,以个人的价值评判标准取代集体和社会的道德评判标准是当下大学生群体错误价值取向的一般表现。在功利化认知行为偏差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片面地将金钱、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人生理想,甚至不惜牺牲、损害集体的利益来实现个人私利,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本主义和集体主义原则。更有学生仅仅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当作评优、入党的工具,这不仅没有从正面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学生自身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3.非理性认同行为偏差。客观真相给主观情绪让位、客观事实被虚假舆论所掩盖,已经成为后真相时代的一种既定现象,因此,后真相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在本质上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选择。而主观情绪与个体的认同行为之间又存在着直接的相关性,被后真相现象误导的大学生普遍追求的是一种在话语和情绪表达上的泄愤。青年阶段又是自我情绪最为饱满、最需要发泄的时期,很容易在感性情绪的主导下产生非理性的认同行为。加之各种过度自由化、多元化个体诉求的引导,一系列非主流意识形态竞相蔓延,它们瞄准了大学生群体追求另类、极易迷惑的弱点,企图对其进行恶意输出,甚至营造了一个能够让非理性情绪主导个体行为的“后真相茧房”,导致一些不明真相、追求非理性跟风的“吃瓜群众”“网络喷子”不断涌现,部分学生甚至做出仇视榜样、抹黑历史、恶意歪曲事实的行为。由于在这种封闭的“后真相茧房”里,“追求真相显得落伍和多余,甚至会被看成是伪善者”[2],因此,他们“无瓜不吃”“无风不跟”,一些自我情绪掌控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容易产生盲目崇拜西方意识形态的从众心理,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妄自菲薄。这种扭曲的非理性表达自我的行为方式从根本上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群体间的认同度、聚合力和引导力,更不利于大学生科学认同行为的塑造。

4.泛在化认同行为偏差。后真相时代是多元社会思潮依附于新兴媒体平台大范围传播的时代,各种虚假社会思潮的蔓延更是给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带来冲击,虚无历史、歪曲历史真相、娱乐化英雄的后真相行为在青年学生中此消彼长、屡见不鲜,凡是能够带动自己情绪、有助于自我进行情感宣泄的事件和理念都成了青年学生认同的对象,部分学生甚至不关注事实的真相如何,只相信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主观判断,泛在化的认同偏差就是在大学生群体同理心和从众心理的影响下以及各种后真相现象的传播发酵、推波助澜下产生的。后真相现象极易引发大学生群体同理心以及从众心理的泛滥,进而使其产生泛在化认同偏差。勒庞曾经指出:“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3]104也就是说,在某一舆论事件发生之后,同理心容易先行于事实真相,引发群体情感共鸣、认知共振,从而主导大众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趋向。尤其是对于易受从众心理影响的青年学生来讲,他们很容易在情绪的主导下陷入盲从陷阱,再加之营销号、网络大V的引导,更容易使其奉一些虚假社会思潮为圭臬。比如当下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群体间的泛滥,它“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并在“后真相茧房”的“保护”下大肆传播。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诋毁英雄事迹的案件就是这种泛在化认同行为的典型表现,类似事件经过后期的网络发酵与传播,不仅腐蚀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历史根基,更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危机,甚至使其对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泛在化认同行为。

二、后真相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行为偏差的生成原因

在后真相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自身认知结构的不健全以及极易受主观情绪主导的特点是其自我化认同行为偏差的内部生成原因。此外,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网络负面舆情的复杂化、多元化文化浪潮的席卷更是为后真相现象的快速生成与传播提供了“助推”之力,并成为大学生认同行偏差的主要外部生成原因。

1.大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健全使其产生自我化认同行为偏差。大学阶段是自我走向成熟的关键期,也是自我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关键期,更是主体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大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认同行为的塑造期,然而囿于自身认知结构的不完善以及主观情绪的影响,大学生自身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产生了困惑、淡漠、疏离,甚至排斥,因此容易导致自我化认同行为偏差的出现。一方面,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的问题”普遍缺乏基础的认知理解。部分学生囿于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认知素养,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性心生困惑,甚至认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对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无益,最终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主观情绪和心理在大学生价值选择中占据主导地位。大学生所接受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和原著的学习,因此他们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免会带有主观性,有可能会先入为主地进行解读。同时,由于他们所接收到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零散性,往往会产生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认知行为,从而不能客观地看待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性和超越性。大学生群体不健全的认知结构和判断能力,在后真相现象的裹挟下,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冲击,弱化了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性和主动接受性,致使大学生整体产生自我化的认同行为偏差。

2.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其产生功利化认同行为偏差。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大众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尽管我国经济呈现出大幅度向好的发展态势,但也不能忽略市场经济给人们价值观念、心理认知、行为方式带来的物化影响,同时,市场经济衍生出的功利主义思潮冲击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致使部分学生出现功利化的认同偏差,这也是后真相时代环境下所特有的认同行为。功利主义是深具资本主义性质的腐朽社会思潮,它把权力、金钱当作最高信仰,甚至诱导人们将个人私利作为最高价值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大学生的理想信仰,甚至使其对主流意识形态萌生怀疑心理。马克思早就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对于心理认知结构还很不健全的青年学生来讲,利益驱动往往是他们在进行价值选择和信仰认同时的主要内驱力。部分学生在入党、加入学生会组织时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动机不纯的倾向,是否有利于自身利益的实现成为他们进行价值选择和信仰认同的唯一准则。这种被物化的价值观不仅会造成大学生普遍化的目的趋利行为的出现,更容易使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陷入市场化的虚假漩涡,从而使大学生的认同行为被资本利益所支配和主宰。

3.网络负面舆情的复杂化使其产生非理性认同行为偏差。当前网络拟态环境的发展为负面舆情的滋生提供了平台,海量虚假舆论和价值观借助网络平台大肆传播。这在一方面加剧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艰巨性,由于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交互性,信息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并不能得到相应保障,高校教师很难在这些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及时挖掘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各种危害性网络信息的快速生成与超速传播在无形之中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一轮挑战。另一方面,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于新兴技术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而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的虚假社会思潮更是借助广受大学生喜爱的媒体平台快速传播,向我国意识形态施压,更甚者则抹黑、污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由于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尚在塑造阶段,而其媒介素养又普遍较低,极易受到这些错误思潮的诱导而发生信仰摆动现象,甚至只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而形成网络跟风现象,进而发表不当的网络言论,致使其产生非理性认同偏差。

4.多元化文化浪潮的席卷使其产生泛在化认同行为偏差。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碰撞交织、繁荣发展,文化多样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趋向。文化具有多样性,然而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却具有着高度的唯一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主导地位任何时刻都不能动摇,否则国家发展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当代大学生囿于社会阅历和经验的浅显,他们对于各种是非曲直、价值判断还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主观性和盲从性,非理性心理往往在其价值判断中占据主导。21世纪正是全球文化浪潮多元发展的时代,高校又是不同思想文化激荡交汇的特殊阵地,而处在认知体系尚未健全完善阶段的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到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奉西方文化为圭臬。此外,随着全球各种文化浪潮的流行和发展,各种虚假社会思潮的纷争也假借这一趋势愈演愈烈,更甚者则披着“匡扶正义”的面纱大肆传播,高校更是成为这些虚假思潮抢占的主流阵地,其对于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是防不胜防。因此,在这种世界环境下,部分学生很容易产生盲目崇拜西方意识形态的泛在化认同心理,而对我国文化妄自菲薄,甚至产生信仰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行为,从而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性和科学性萌生抗拒心理。

三、后真相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引导策略

明确在后真相现象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偏差,进而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对深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通过巩固主流阵地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生态、把握情绪疏导艺术、强化主流价值引导等策略的实施,消弭后真相现象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引导并重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科学的认同行为。

1.巩固课堂主阵地建设,实现教育内容的形象化与教学话语的生活化。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抽象化是导致学生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时代条件与今天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大有不同,学生难以切身体会和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而部分教师仍然沿用过去教条式的教学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兴趣,往往容易导致“有的人奉西方理论、西方话语为金科玉律,不知不觉就成了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吹鼓手”[6]。因此,要纠正后真相时代大学生群体囿于自身认知结构不健全而产生的自我化认同偏差,就必须下好巩固课堂阵地这步“先手棋”,牢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激发学生的认同动机,坚持创新教育内容和教学话语“双管齐下”。一方面,要着力实现教育内容的形象化、特色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7],作为教育者,教师首先必须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内核和逻辑脉络,主动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掌握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前沿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学识素养,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究其所以然”。同时,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深耕其中的特色教育内容,是提升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时代感的必然要求。要向学生讲清楚正是在新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才能够带领人民勇往直前,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中国奇迹”,贡献了无数个“中国方案”,并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震撼”的时代最强音,进而引导学生增强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厚植理论和实证基础。另一方面,要着力实现教学话语的生活化、通俗化。尽管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极其严肃、严谨的工作,但这不代表要运用教条般的教学话语进行理论灌输,运用接地气的教学话语解读生硬晦涩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能够使教育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化,更能够激发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动机,进而纠正学生在后真相现象影响下所产生的自我化认同偏差。

2.优化校园文化生态,发挥校园文化生态建设的引领力与导向力。“人是环境的产物。”[8]校园文化生态建设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遏制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在高校横行的“大后方”,它在纠正学生的功利化认同偏差方面更是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和导向作用。因此,不仅要强化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建设,更要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主旋律一致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文化生态,一方面要大力开展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主题相关的比赛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或征文比赛等,坚持明确的价值和问题导向,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践行力为核心目标。比赛活动既要注重学理性和思想性,也要不失时代感和多样性,同时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需求特点,对其给予一定物质激励,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正如勒庞所说:“如果想在很短的时间里激发起群体的热情,让他们采取任何性质的行动,就必须让群体对暗示做出迅速的反应,其中效果最大的就是榜样。”[3]102因此要以各类校园文化社团为发展渠道,以同辈群体意见领袖培育为依托,建立系统的榜样示范机制。同辈群体不管是在年龄、学识还是心理发展程度上都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相互影响力也更深刻,因此要将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社团和组织中的骨干成员发展为意见领袖,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压力,更有助于发挥他们的榜样模范作用,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向的行为模仿效应,进而提高其对于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虚假思潮的理性辨别力。

3.把握情绪疏导艺术,提升学生对后真相现象的理性辨别力与判断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9]对青年学生情绪特点的准确把握和疏导,并提升其对后真相现象的理性辨别力和判断力,是纠正其非理性认同偏差的关键一招。一方面,要通过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对后真相现象的理性辨别力。在良莠不齐的后真相时代,大学生极易受到后真相现象的迷惑,因此,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批判思维,以防止他们在后真相现象的诱导下形成网络跟风、道德绑架。尤其要引导他们在发表批判性言论时,做到对批判对象和事件的全貌和完整性进行深度了解和关注之后,在进行理性判断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发表言论,使其能够辨别出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恶意灌输,进而提升学生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理性认同感。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情绪宣泄,避免学生在非理性情绪的引导下产生网络极端行为。网络极端行为是指在一系列后真相现象的虚假诱导下,在“网络推手”的营销引导下,学生囿于非理性心理的影响,往往容易陷入后真相的“集体狂欢陷阱”,进而在网络平台上公开发表不当言论,以实现自我的情绪泄愤。自制力低下是学生自身非正当情绪泄愤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使其“立长志”,提升其对后真相现象的理性判断力,以纠正他们在后真相时代所固有的非理性认同偏差。

4.强化主流价值引导,依托智媒体平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10]智媒体作为依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前沿技术建构而成的新兴媒体业态,在整合教学资源、强化师生之间交互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能动性方面有着关键作用,并已成为大学生进行社交活动的新生场域。与此同时,一系列非主流意识形态和虚假社会思潮也借助智媒体平台大范围传播,这使得部分认知结构还很不健全的学生产生了泛在化认同偏差。尽管智媒体本身就是具有智慧性的媒体业态,但如果不加以科学运用,很容易受到后真相现象的腐蚀,进而站在人类的对立面。因此,要在建设智媒体教育平台的同时植入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引导,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价值功能,同时要培养教师过硬的媒介素养,提升其过滤与主流意识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信仰相违背的信息内容的能力,保证智媒体教育平台在科学的政治导向下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这样,通过充分发挥智媒体平台的辅助育人作用,不仅能够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引导力,更能够使其明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内在的唯一性,进而做到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真心信仰和维护。

猜你喜欢

偏差现象群体
50种认知性偏差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加固轰炸机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真相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