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化人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2021-11-29

大理大学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者育人研究

方 黎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肥 23003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坐标点上,面对文化在社会发展众要素中位置前移的现实,在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急速增长等关键因素的考量中,多次明确提出以文化人。以文化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的时代课题,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井喷似增长,从学术研究的逻辑演进与理论对现实关照的需求角度而言,梳理既有研究成果,廓清以文化人的研究范畴,析出成绩,理清问题,以期积极回应现实需要与政策指向,这对于以文化人的深入落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概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的高频关注下,以文化人作为重要的宣传思想工作载体与隐性育人方式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相比较于党的十八大之前,学界研究成果锐增,研究面更广,内容更深入。对以文化人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展开。以文化人的社会关注度走高,在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代表的中央报刊与地方报刊的理论版中频繁出现“以文化人”的专题文章。这期间汇编了一批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案例选编与理论评述类的文献资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以文化人意蕴,如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心组编的《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选编》(2018 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续编了《文化的力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丛书(2013—2018 年)、光明日报出版社牵头征集汇编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文库》(2018 年),等。此外,在《文化育人》等辑刊中也收录了大量以文化人的专题研究成果。但相关主题的高层次研讨会比较鲜见。

除汇编、辑刊外,现有书籍文献中多为各单位、各领域文化建设方面的案例展示与评述,为数不多的专著多围绕人文精神、文学艺术、道德建设、文化育人等展开,如围绕文学艺术论著的《以文化人》(刘怀荣、魏学宝、李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围绕传统文化、人文精神论著的《以文化人》(张可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围绕教学改革展开的《以文化人:人文通识教育与教学改革探究》(向仲敏、沈如泉、胡红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年);围绕校园文化育人展开的《大学文化思想及文化育人研究》(眭依凡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年)、《文化育人与学校发展》(李庆元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等。还有一些相关研究分散在其他论著中,如《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冯刚著,人民出版社,2017年)一书从坚定文化自信的角度论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古田会议决议〉与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张喜德著,人民出版社,2017 年)一书专门论述了习近平以文化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国民素质发展路径选择与素质文化学建构》(单培勇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一书从国民素质发展的重要路径论述以文化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论题研究》(黄蓉生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一书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角度探究以文化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新探》(辛世俊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一书从文化发展与繁荣的应有内涵论述以文化人。整体看来以文化人的相关研究吸引了多领域学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类学者的关注,但是专著类的研究成果较为薄弱。

与著作类成果不同的是,期刊类文献成果颇丰,围绕以文化人、文化育人等核心概念为主题展开的研究成果逾千篇,博士论文逾百篇。研究呈现出显著的应世性、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属性、较强的实践应用性等特征。

二、主要论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但同质性研究取向较多,主要论域可以粗略概述为六个方面。

(一)以文化人的背景研究

学者们较为集中地从四个方面探究了以文化人的重要性、可能性与紧迫性。其一,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影响力前置的角度分析。如李辉认为以文化人的现实紧迫性源自文化力量的增强〔1〕;辛世俊认为文化影响力的发挥必须经由以文化人的中介才能实现〔2〕。其二,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如单培勇认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在“化人”〔3〕;刘经纬和任平认为需要通过以文化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4〕。其三,从育人的需求与本质出发。如冯向东认为从高等教育专门化的缺陷以及高等教育对思想文化深层内核的关注角度来看,以文化人有不可推卸的使命〔5〕;金德楠认为对大学生而言实现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受到多因素的影响,过程复杂漫长,因此需要以文化人的系统性建构〔6〕。其四,从现实社会变革的挑战与机遇出发。如杨光认为社会变革对高校以文化人的开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主要体现为多元文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冲击,机遇体现为新媒体技术对以文化人方法的丰富〔7〕。

(二)以文化人的概念、特征研究

在对以文化人的概念界定方面,学者们虽然普遍关注到以文化人概念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影响力的意味,但具体的分析理路存在分歧,代表性观点有四种:其一,从要素构成的角度界定以文化人。如冯刚和刘晓玲从“文”“化”“人”的不同地位来理解以文化人的概念〔8〕。其二,从以文化人的形式进行界定。如佘双好认为以文化人就是运用文化,以文化的方式育人〔9〕。其三,从育人过程的角度进行界定。如金德楠认为以文化人关注在育人规律基础上的文化与教育融合共生的状态,特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文化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与教育目标相符的观念体系与行为方式〔6〕。其四,从传统文化的传承角度界定。如王继华认为以文化人就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来塑造人们的做事准则、君子情怀、英雄气概、信仰问题等〔10〕。

在相近概念关系方面,一是讨论了以文化人与文化育人的关系,学界存在分歧,有学者将以文化人等同于文化育人〔11〕;有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文化育人是以文化人的上位概念,以文化人是文化育人的路径与机制〔12〕。二是区分了以文化人与以人化文的概念,有学者指出以文化人强调文化对人的智识水平与人文精神的影响,而以人化文侧重于强调人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13〕。

在以文化人的特征归纳中,学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普遍关注到其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特征。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冯刚认为以文化人是持续性的、渗透性的、长久的、默默的〔14〕。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解读以文化人的独特属性。如王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以文化人具有独特属性,表现为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政治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过程与注重效果的统一、运行空间与作用时间的统一〔12〕。

(三)以文化人的价值与功能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化人的价值与功能受到学者们多向度的关注。显著的现象是以文化人的价值与功能被上升到文化强国、民族复兴与执政安全的高度。如骆郁廷将以文化人视为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生成逻辑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条件〔15〕;刘经纬和任平认为以文化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4〕。较多学者关注并分析了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与功能。有代表性的观点如冯刚和刘晓玲认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需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人〔8〕。较多学者解读了以文化人在增强育人实效性中的作用。如辛世俊强调了以文化人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16〕;柳礼泉和周文斌将以文化人视为德育的实质与根基〔17〕。

(四)以文化人的内容体系研究

从结构分析的视角来看,“以”“文”“化”“人”四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以文化人的整体内容,细究下去涵盖四要素的地位、内涵、关系。学界对此的论述较为集中在对“文”“化”“人”的分析中。其一,在“文”的分析中,“文”的重要性受到高度重视,并且多数学者界定了以文化人的“文”当为主导文化。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骆郁廷和陈娜认为“文”是以文化人的前提与关键,在“文”的内容构成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脉”,优秀文化他者为“鉴”〔18〕。在“文”的资源挖掘方面,学界广泛探寻了多样育人文化资源。诸如校园文化、家书文化、城市建筑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网络文化等等。其二,在“化”的分析中,多数学者从方法、机制维度来分析“化”的地位,在“化”的内在规定性中取得了一定共识。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陈松友和李雪将“化”视为以文化人的着力点,需要从人的接受维度进行探究实施策略,发挥出文化的滋养、锻炼、熏陶的育人功效〔19〕。还有学者从教育的本质来分析“化”。如冯向东认为教育的真谛就是“化”,表征为教育的精神交往性、对话性〔5〕。其三,在“人”的分析中,以文化人过程中实质上有两类“人”,一类是教育主体,一类是教育客体。对“人”的双重性把握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金德楠认为在以文化人过程中应当破解教育主客体的内在规定性,充分发挥出“人”的效能〔6〕。更多学者将“人”作为以文化人的教育对象进行分析。如辛世俊提出人作为“化”的对象,极为复杂,要持续研究人的现实状况与动态性的变化〔2〕。

(五)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文化人的路径选择层面,绝大多数学者从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同构以及以文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共振的角度展开,这也体现出学界对于党和国家政策指向的高度关注。其一,在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同构方面,代表性观点如佘双好认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可通过通识教育、价值澄清、价值附载、价值反省、隐性课程的方法来实践以文化人〔9〕;罗方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文化人的核心灵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以文化人的实践开展从根本上需要实现“政治性与生命性、目的性与过程性、灌输性与主体性”的统筹〔20〕。其二,在以文化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共振的角度方面,有代表性的观点如郭鹏飞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凝聚价值理念、完善制度建设、搭建文化载体、关注行为养成的路径推进以文化人〔21〕。其三,还有部分学者是从广义育人的角度来探究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如《文化的力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丛书中,对我国诸多高校以文化人的实践进行纪实分析。在路径选择中,文化影响力、育人体系、育人环境、育人媒介等因素受到了广泛关注。另外其他“化”人途径,诸如新媒体、课程文化建设等均不同程度受到学界关注。

(六)对习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学者们对习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论述的观点、内在理路、实践向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积极肯定了习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认为习近平以文化人的重要论述逻辑体系完整,破解了以文化人的必要性、主体、客体、文化资源的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价值〔22〕;有学者认为以文化人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核心,明晰了文艺作品用以“化人”的目的性,以优秀作品“化人”的内容选择,对“化”的方法维度的建设要求〔23〕;还有学者归纳出习近平以文化人中对“文”的内容选择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用优秀世界文化提升人”〔24〕。

三、问题与前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化人的研究成果繁茂,为后续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然而从学术研究的反思性与对时代发展的回应性角度来看,对以文化人既有研究成果梳理的意义不在于书斋中的“格物致知”,而在于总结中的反思,以推进以文化人这一时代命题的研究与实践的后续发展。

(一)以文化人的基础理论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域来看,以文化人作为一种重要的隐性育人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文化意义,同时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生动力,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学理分析层面,当前学界的研究却多是平面化的分析,就事论事,对于以文化人的语义与语境的逻辑演变,而今的语义与语境有何时代特征,我党在以文化人方面做了哪些探索等问题缺乏进一步探究。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利于学科研究的状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学科的史实品质与厚实根基。因此,后续研究一方面可以在以文化人的古今语义与语境对比中,分析以文化人语境的历史演变与古今以文化人实践中目标立场的异同,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推进当代社会以文化人的良性运行;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党史的回顾,梳理凝练出我党以文化人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以期更好地发扬我党以文化人的优良传统,指导新时代以文化人的实践推进。

另外,既然以文化人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就应当具有科学性的品质,这种科学性首先来源于理论的丰富与合理,有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才可能产生自觉而恰当的实践行为,而不至于流于自发与盲目。党的十八大以来,学者们虽然分析了习近平以文化人的重要论述,但仍显得单薄,事实上习近平以文化人重要论述的内涵极为丰富,作为当代以文化人的理论指导,需要深入而多角度的研究探讨,但学界既有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尚且不够。以文化人作为受到古今中外学者关注的话题,其理论资源很丰富,学界对古今中外可以为以文化人提供理论继承、指导、借鉴的资源挖掘不够,尤其是马恩经典作家的文化思想与人学思想十分精辟,值得引入以文化人的研究中,以增强研究的科学品质。

(二)以文化人的路径选择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

以文化人的路径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到以文化人整体的逻辑构成,以及实践过程中各要素的地位与功能发挥。具体而言,以文化人的逻辑构成关乎以、文、化、人四个要素:谁来“以”,用何“文”,如何“化”,化何“人”,学界目前对此的分析较多地集中在“文”“化”“人”三个要素上,对“以”的主体论证还不够充分,且对于各个要素地位设定的缘由、内容、本质规定性等方面的论证深入度还有待加强,要素间的关系也缺乏系统性的研究,这就使得以文化人具体实践层面的操作容易零碎,效能的耗散度比较大,针对性不够强。

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两个大的方面值得深入研究,其一,对以文化人实践的路径选择做结构性分析。分别从“以”“文”“化”“人”四个要素入手,发挥出各个要素的最佳效能。在“以”的方面,不仅要考虑到“以”的主体作为育人者的职业素养,还需要考虑到育人者自身的成长因素;在“文”的方面,不仅要选择先进文化,还要将先进文化具体化,论证先进文化所产生的具体的“化”人价值;同时,还需要在“文”的诠释与编码上做足功夫,好的文化若想发挥出好的育人效果,必须先进入大众的视域,为大众所顺利解码。在“化”的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以文化人中“化”的隐性特征,以多载体、多形式、多方法来实现文化的涵化、润化、感化功能。在“人”的方面,不仅要将“人”作为教育对象,从教育对象的现实性、发展性、全面性出发来调整以文化人的实践路径,还要将“人”作为文化实践的主体,充分考虑到人的惯习模式、文化解码方式等主体性因素对于教育者施教内容的接受影响。其二,以文化人的影响是一种系统性的、动态的影响,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一种整体性思维,从文化场建构的角度来思考以文化人的实践推进,这不仅涉及到在以文化人过程中对于教育对象文化实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充分把握,还需要以文化人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的合力,形成强大的以文化人的影响场,在这方面西方社会学中的场及场域理论可以提供他山之石的借鉴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三)以文化人的问题场域需要一种空间转向

以文化人的实践具有强烈的属人性,人在哪里,以文化人就当转向哪里。成熟的现代化国家,人的交往与社会运行最典型的样态就是网络化,网络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已经突破了其单纯的工具性属性,转而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新型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因此,以文化人的问题场域需要转向网络空间,而既有研究中虽然关注到了网络文化和网络媒介,但多从以文化人中“文”的资源与“化”的可用途径层面探讨,而如何运用空间理论来分析网络空间中以文化人的诸种问题,将是未来研究中的可期视点。

从空间理论的视角分析网络空间中以文化人的理论与实践,需要两个方面的筹备:一是相对于以文化人的基础理论而言,网络空间中以文化人的理论与实践既具有以文化人的一般性特征,遵循其一般性认知理路与实践逻辑,但又存在独特的空间属性,这种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对接与深入需要进一步探讨。二是在以文化人所面对的现实处境与路径选择方面,网络空间既是个空间向度又是个时间向度,它代表着全球化与现代性,多样文化他者在网络化的交往环境中,使得网络空间中各种文化力量关系的交流、交织、交锋更加凸显。因此,网络空间中以文化人的实践推进将面对更为复杂的形势,如何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出网络空间以文化人的生存镜像、实践逻辑等,在多样文化他者的竞争中营造出主导文化的育人“场”,值得学界进一步努力。

总之,文化的内在超越性及其群体属性决定了文化虽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但它代表的并不是个体的“人”的观点,而具有群体的“类”的价值指向,而且文化的获取虽然与人的生物遗传性基因相关,但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习得,因此,人总是需要受教化。所以,以文化人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课题,需要学者们契合时代特征,予以持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学者育人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者介绍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