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历史回顾与经验总结

2021-11-29宋圭武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建党中国共产党

王 寅,宋圭武

(1.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2.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71)

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光辉成就和不平凡的业绩,党的组织建设事业也蒸蒸日上,成绩突出。党的组织建设事关党的建设事业的成败,事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不断探索和加强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组织建设和经验总结,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历程

党的组织建设历经百年发展历程,风雨无阻、百折不挠,在艰苦磨难中实现了前进式与波浪式的曲折发展。回顾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走过的艰辛路程,大致可以分为六个历史时期。

(一)党的创建和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组织初步建立,规模小,制度不健全,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初步探索的幼稚状态。从党的成立到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明确要求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的规则。第一部党纲规定:“凡是有党员五人以上的地方,应成立委员会。”[1]4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规模很小,发展速度亦相当缓慢。一大召开时,全国党员人数不足60人(亦有说58人),以知识分子为主;中共二大召开之时,党员总人数为195人;到三大召开时,“党员总数为432人,到同年11月,也不过增加了百余人”。[2]在这期间,党的组织建设要求必须深入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努力加强自身革命教育。这样有利于扩大基层组织的民主和科学建构。1924年1月,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在这一时期得到快速的发展,党对组织建设作出了一系列相关决议和指示。1924年11月,中央第21号通告进一步强调:“党内组织为党的中心工作”,[1]299“小组及地方会议应照例举行,不得间断”,[1]299“委员会或组长,至少一星期应向中央作报告一次”。[1]299-300这从实质上强化了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双向协同发力。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了《对于组织问题之议决案》,要求在党内实行民主集权主义。同时,四大对党的组织问题作以明确概论,不仅要求对党员和群众做好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而且要求在国民党和各种社会团体中建立党团,以支配其活动。五卅运动爆发后,中共中央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作出减缩入党程序,快速发展党员的决策。自此党员队伍呈现出极速扩大的迅势。到1926年4月,全国党员人数突破万人大关,除新疆、青海、贵州、西藏、台湾外,其他各省都建立了党组织。到1927年4月,整整一年时间,全国党员增至57967人。虽然党员队伍发展壮大了,但因陈独秀的“左”倾盲动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这一时期党组织遭到巨大破坏,蒙受了巨大损失。不过令人欣慰的是,1927年7月,党中央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正式提出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虽遭遇了大革命失败,但党内民主生活仍比较正常,民主监督之风依然存在。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党的组织转入秘密发展状态。

从党的成立到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立足党员力量薄弱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滞后的实际,积极发展党组织和培育党员发展力量,从最初的不足60名党员发展为覆盖全国范围的、拥有57967人的社会性大党。然而,在注重数量的同时,却忽略了党员质量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大革命失败后,退党、叛徒等问题层出不穷,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党的组织建设面临着极大的危险和挑战。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党员人数锐减,党组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八七会议,要求改正党组织上的机会主义和建立牢固的能奋斗的秘密机关、实行最大限度的集权和党内的民主主义。会议强调:“加强党的民主监督,有助于党的领导集思广益,使之少犯或者不犯严重的错误。”[3]这一时期,因革命建设发展的需要,党处在历史发展的活跃期。到1928年年中,党组织已经逐步得到恢复和健全。但因过分注重数量导致党员质量低劣,党员队伍阶级成分复杂化,党的基层组织部分表现出家族势力、地方主义等现象,甚至大多数党支部未能有效开展支部生活,党组织呈现出自由散漫等突出问题。1928年,中共六大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确定为党必须坚持的组织原则,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党内民主一度恢复比较良好,但也存在过分强调干部工人化、改变工农成分比列的教条主义倾向。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关于《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强调,对不具备党员素质要求的人员实行“厉行洗除”,使其在思想上入党,严密党的组织,将支部建在连上。这不仅对党建思想的丰富发展和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建设的强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标志着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初步形成。随后该《决议》从红四军推广到全军、全党,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1930年6月开始,由于受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再一次遭到破坏,组织建设一度陷入宗派主义的困境之中。1935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红军,解决了党在特殊时期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当然,此次会议亦强化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组织建设步入民主化的实践。1935年12月,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强调要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必须在组织上扩大与巩固党,全面解决目前党面临的重大政治形势和党完成民族战争的重大任务。会议提出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表征党内政治生活开始步入正规化、民主化。1937年5月至6月,中共中央先后在延安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提出适应抗日战争的总要求,批准了从遵义会议以来的中央政治路线,充分做好政治和组织准备工作。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对党的组织建设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相对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突击发展党员和扩充党组织,势必造成了党员队伍的参差不齐和党组织的涣散发展,严重影响了党的组织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在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由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未能高效发挥,造成“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在党内一度盛行,对革命事业造成了极其重大的破坏和影响。同时,在党员发展过程中的“唯成分论”以及对党外人士所采取的“关门主义”和“闭关”政策等,严重阻碍了党组织制定相关政策、全面发展党员,对党的组织建设平稳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抗战时期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全面抗战爆发后,为建立抗日根据地,在解放区、敌占区、国统区相继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和各级领导机关,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井喷式发展。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主要依靠部队发展党,是抗战初期敌后根据地党的建设的重要特点”。[4]随后在延安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政治局路线,统一了全党思想,要求从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所作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的报告,标志着党的组织工作转变的完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毛泽东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将党的建设总结为中国革命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组织建设,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而且正确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和党的组织路线的全面确立。中共七大之后,党不断调整、巩固和健全党的组织领导机构,不断进行大规模的人事调整,党的组织建设在新形势下迎来了重大发展。七届二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在城市公开建党和发展党组织,利用党的公开场所激发群众入党积极性,并开诚布公党员名单,邀请广大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开展支部大会,积极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其进行党性教育和改造。这一切组织建设工作为实现党挫败国民党的军事进攻、平稳入京和执掌全国政权做了充分的组织准备。

在抗日战争和全面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建设,使党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积极贯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实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中,党不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及时对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予以调整深化,为党最终领导中国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四)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执政党的有利地位促使党将自身路线、方针、政策推向全国范围。同时,也有利于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加强党建和提高党的战斗力。为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党对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命更高,任务更艰巨。鉴于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需要,中共中央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党肃纪和“三反”“五反”等运动,着力扭转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作风问题。到1950年底,全国党员人数达到580万名,党员人数迅猛增长,党组织更是遍布全国大地。1951年全国开展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党运动,党建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到1954年底,全国发展新党员282万名,新建党支部17万个,党的组织分布更广泛,党员队伍结构更合理。通过整党建党,党群关系更加密切,提高了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执政能力,推进了党的组织建设走向实体化和人民化。1954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随后又作出相关计划、规定和决议,解决了党校工作中一系列问题,对加强党校工作,轮训全党干部起了重要作用。[5]1956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要求要积极发展知识分子党员,到1962年高级知识分子中党员应占三分之一左右。[6]这充分印证了中央发挥知识分子在党建过程中的关键智力作用。1956年,中共八大根据执政党发展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任务,号召全党要继承优良传统,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思想。

在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建设思想出现了偏差,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到“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党的组织建设制度被破坏至极。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要求在全党深入开展一次整风反右派运动,以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然而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使一大批忠贞不渝的共产党员、有识之士、民主党派人士、政治上“不成熟”的青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更是将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严重削弱了党的组织战斗力。随后“大跃进”运动(1958—1960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支部工作严重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虚报风、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党的组织建设一度处于“放卫星”状态,“左”倾错误一度横行。而庐山会议的决议更是将党的民主进程彻底打断,一大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被打倒,全面助长了个人主义和个人崇拜的发展,在党内产生了极为消极的恶劣影响。到1960年冬,随着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大跃进”运动亦随之停止,开始整顿党的组织和干部队伍。1961年1月14日,党中央召开八届九中全会,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开始短暂地进入围绕“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来进行。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从1963年至1966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分期分批展开,统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并结合整党运动分批进行。由于运动中错误地以阶级斗争为纲,两条道路斗争为纲,把本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看作是阶级斗争或者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尤其是1964年下半年开展的夺权斗争和1965年提出重点整党内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后,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开始受到严重的打击。

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而进行的,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扩大了党的组织范围,深化了党的组织理论建设,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急于求成、经验不足,导致在组织建设过程中,个人主义和崇拜之风盛行,党性教育不牢,不能将社会主义现实困境转化为党为之奋斗的动力,反而错误地将正视现实的党内高级领导干部划归为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党内斗争严重扩大化,党在这一时期的组织建设呈现出波浪式发展的特征。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全面爆发。全国各地开始陷入“斗、批、改”的激进运动之中,各级党组织包括中央组织部都不一例外地卷入其中,失去工作指导,陷入瘫痪状态。到1966年,全国除部队以外,各级各类组织全面陷入革命浪潮之中无法自拔,组织生活停滞不前。在上海造反派全面夺权之后,到1968年9月,全国(除台湾)各省一级都相继建立了革委会,党的领导层被夺权派全面掌控。1968年元旦,中央权威媒体首次向全国公布了毛泽东的“五十字建党方针”(或“五十字纲领”),随即根据这一方针在“文革”期间开展整党建党运动。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重谈整党建党问题,明确重建党的组织,要求实行“开门整党”。在1970年至1971年间,整党建党运动进入了高潮。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随着邓小平的复职,一大批高级干部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保存了党和国家的元气,从而使党的组织建设出现了改观。1973年,中共十大继续了九大的错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江青一伙借“批林批孔”口号,攻击周恩来,借机进行夺权活动,不但造成社会秩序的再度混乱,而且扰乱了人们的思想,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来出现的各方面好转局面又再次遭遇挫折。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党的建设工作有了较大起色。然而在1975年底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刚刚走向安定团结的局面又开始遭到破坏,全国再度陷入混乱。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仍然在徘徊中曲折发展。1977年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党政军领导职务,自此以后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在“拨乱反正”的正确思想引领下开始扬帆起航。

“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在整党建党运动的夹缝中徘徊前行。尽管党组织生活有所恢复,但“文革”时期的党建工作是相对滞后的,其组织路线仍然具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运动特征。因此,这不仅对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消极影响,而且对党的政治发展、经济改革造成了严重损失。

(六)改革开放以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党的民主政治生活和党建工作开始逐步恢复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上来,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党的领导人,邓小平在恢复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建设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为党新时期组织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随后,十一届五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党一直以来的组织路线问题和拨乱反正工作基本完成。1982年以后,中央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从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开始到十三大召开,中共中央针对党内存在的党性不足、理想信念差等一系列关乎党的组织发展的问题,开展了一次卓有成效的整党运动。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要“从严治党”,努力发挥党组织的坚强堡垒作用。1989年6月,十三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有必要对中央领导机构部分成员进行调整。至此,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恢复党的组织路线和思想路线,健全了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顺利平稳地完成了中央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加快了组织建设的步伐,解决了党的组织建设在改革开放时期所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推进了党的组织建设改革。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十六大前,党不断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始完善党的组织建设。1989年8月,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了党的组织建设。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7]随着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党中央第一次将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升至党章的高度来加以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团结和带领群众进行改革和建设的战斗堡垒”。[8]十四届四中全会更是进一步强调要抓好党的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五大后,中央不断强化党的建设工作力度,全面拓展党的工作覆盖面,从非公组织、各社会团体、街道社区、中介机构都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党的基层组织。同时,党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十六大针对新世纪的有利发展时机,提出要加快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全面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并第一次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写入党章。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来抓,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提出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统筹完善基层党建治理新格局。十八大的召开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产生了重大战略影响。此次会议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9]为此,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高瞻远瞩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等宏观战略指导思想的同时,将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学习型、先进性、创新型政党作为推进党的建设发展主线,从而全面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向更高水平推进,丰富和创新了执政党的内涵建设,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党的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中,习近平对党的组织建设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和创新,具体表现在:党员队伍建设新要求、好干部建设新标准、党的组织纪律建设新规定、党的组织建设重要性新认知以及党的组织路线新建设等方面。在党员队伍建设新要求层面,习近平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认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体现,党的执政使命要靠千千万万党员卓有成效的工作来完成,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必须落实到党员队伍的管理中去”。[10]351这从根本上凸显了全面提升党员队伍质量的紧迫性。诚然,提高党员质量必须对发展党员标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严把质量关和入口关,在党员队伍发展过程中也要时刻培养党员对党的忠诚意识。在好干部建设新标准层面,习近平在2013年6月全国组织会议上正式提出了好干部的建设标准,即“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0]337这二十字建设标准既是对新时代干部发展标准的现实回应,也是为今后好干部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作为党员干部,党性至上、人民至上是最根本的党性素养和价值理念;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为党分忧、为党负责,而且要敬畏党组织,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在党的组织纪律建设新规定层面,习近平指出,要把严明党的纪律作为新时代坚持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来狠抓落实,强调“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11]当然,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建设必须以强化党的政治纪律为根本和前提。加强党的组织纪律建设绝不是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要从组织制度、组织纪律的全面贯彻执行开始,以切实有效的执行力带动组织纪律的正风肃纪。在党的组织建设重要性新认知层面,习近平强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八千五百多万党员、在一个十三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10]349这说明党的组织建设事关党的生死存亡,事关党能否长久屹立于世界政党之林的关键所在。在党的组织路线新建设层面,习近平强调:“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12]这说明坚持党的正确组织路线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和长久发展。对此,正确理解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必须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抓好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将组织体系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创新化。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下,站在新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内核动力。其价值理念丰富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其思想境界开创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特点与经验总结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的组织建设在挫折与逆境中不断成长,历经各种苦难与艰辛,表征出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逻辑。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党的组织建设给予我们不竭的发展动力和丰富的经验总结,这是党的建设的光辉历程。

(一)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特点

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历经革命、建设与改革发展历程,呈现出曲折发展与波浪式的滚动前进,组织建设由过去的政治引领开始向制度建设治理转变,在承袭组织建党的优良传统中,实现了组织建设的创新发展。

第一,组织建设由曲折发展转向螺旋式递归。纵观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党在探索组织建设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一气呵成,而是在孜孜求索中不断深化探索和发展。从建党初期到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发展党员和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这个重要环节,党的组织建设初现成型,一举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拥有万人以上的广大群众性革命政党。这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所确立的建立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的原则不可分离。虽然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的规模很小,组织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但党的组织建设是在曲折中实现了初步探索与实践。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建立、整顿和提升的过程,党员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党的组织战斗力得到很快提升,但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的组织建设一度受挫,给党的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后果。在抗日战争和全面解放战争时期,由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发展党组织,党的组织建设得到了极大发展,虽经历一定的曲折,但仍表征出上升式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而展开,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缺乏民主监督,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波浪式发展。“文革”时期,党的组织建设遭受严重削弱和破坏,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丧失殆尽。改革开放以后,党的组织建设因“拨乱反正”的正确引领,实现了组织建设的改革发展高潮,党的组织建设已回归正确发展轨道,在稳健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建设制度体系,以制度形式保证了党的组织建设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进入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继续发挥法治的作用,全面依法治党,切实推进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二,组织建设由政治运动转向制度式治理。党的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整体性、系统性的治理过程,其建立、完善、形成的过程是遵循合理合规合法的规制性构建原理。在百年建党发展历史脉络中,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的思维转变,探索带有递归性和发展性,当然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带有历史发展的滞后性和倒退性。总体而言,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理论发展、实践探索、挫折前进、倒退发展、改革回归、制度建设的一脉相承而又不断创新的历史发展脉络。建党之初,党的组织建设按照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纲和建党原则来发展党的组织,初步形成了中共建党的原则性共识和理论内涵。大革命时期,党的组织建设是在国民革命运动的如火如荼中发展进行的,党员力量和党的基层组织相对比较薄弱,后期受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盲动主义的错误影响,党组织遭到了巨大破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受当时“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影响,虽然党员队伍发展较快,但参差不齐,素质不高,造成党组织实践探索的滞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全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全面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在新老解放区开展了全面的整党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共中央相继在全党发起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其中包括:1951年全国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整党运动;1957年在全党深入开展的整风反右派运动;1959年的反右倾运动;1963—1966年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统称“四清”运动;1963年农村党组织的整顿;1967年10月—1971年的整党建党运动;1975年底发动的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等等。党通过发动这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来解决当时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虽解决了一时之需,但发动政治运动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造成了社会人心不稳、局部动荡不安,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政治波动。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全面纠正以前靠政治运动来强化党的建设模式,开始开启以制度建设引领党的内涵发展的新路径,从而实现了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治理和政治发展模式的科学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第三,组织建设由改革承袭转向创新式发展。党的组织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理论探索、实践发展、反思回顾、改革完善、创新发展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守正创新发展模式。在党的组织建设发展历史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历经中共一大至中共十一大长期的艰苦探索和久经磨难的革命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人民自身组织发展的新道路,即走党的民主集中制发展模式,这既是对破除“历史周期率”的科学回答,也是对共产党执政后跳出“人亡政息”规律的现实回应。党的组织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实行民主集中制,不仅适用于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而且有助于推进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制度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重新带至党的建设发展的新轨道,不仅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且对于推动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全面改革中国政治格局,逐步将中国引入了一条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原则的建党新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旗帜下,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奋发有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承袭邓小平制度建党的重大思想,强调要在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要进行彻底的、不留死角的全方位监督,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求真务实总基调,深入挖掘党的组织建设优良传统,统筹科学发展与党的组织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建设的常态化运行。走进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运筹帷幄,全面强化和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建设,大力改革党的组织制度建设体系,守正创新党建治理格局,颁布实施了党内监督治理法规,为全面从严治党、创新党建治理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组织基础。

(二)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的经验总结

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有其自身组织建设的经验总结,对我党未来组织建设的发展必将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和现实示范效应。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厚植执政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把我们党建设好、建设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全面推进党按照组织路线依法依规行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党的组织制度体系所建构的坚强战斗堡垒,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党员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党的组织建设与加强党的领导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联动体,离开党的领导谈组织建设是无本之木,离开党的组织建设谈党的领导是无源之水。加强党的领导,有助于将党的各项制度在发挥领导核心的集聚作用下实现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诚然,党的组织建设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发挥最大公约数的执行力,才能硬核促进党的执政能力的提升。反之,缺乏或脱离党的领导,则会造成党的组织涣散,陷入无政府主义或无领导主义的混乱状态。为此,加强党的领导是保证党的组织建设稳步运行的坚强保证,是完善和创新党的组织制度体系建设的力量源泉。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推进党内民主。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指导党的组织建设。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和中央集体领导制奠定了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明确将民主集中制写入《党章》是在1927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中,至此,民主集中制一直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实践证明,党的组织建设的有效开展必须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运用到党的干部领导制度、党员发展以及党的基层组织建立的战略构架之中,通过党的民主监督实现党的组织建设的高效运行和正常运转。鉴于此,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来构建党的组织结构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民主集中制的切实运行和高效实践;必须加强民主与集中的有机联动,在保持党的集中统一下实现党的民主最大化;必须推进党内民主,强化纪律监督建设,在推进党的组织建设中努力实现党内民主化和党的纪律严明化。所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必须牢固树立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党内民主与党外民主的有机统一,促使内源性发力和外源性注入相结合,合力推进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组织结构体系中的正向发展。

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强化守正创新。党的组织建设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理论未知、深化实践指导和改革完善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其理论内涵和实践认知都是在总结过去党的组织建设经验中不断完善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牢记党的使命和重托,坚持传承党百年以来的优秀党建思想和党建传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总基调,强化守正创新,努力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党的组织建设理论知识体系和改革创新体系。在坚持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深化党的组织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党的组织建设理论体系,深化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创新,勇于打破违反民主集中制的思维束缚,切实推进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化、纪律化和科学化发展。只有在解放思想的前提下,党的组织建设才能突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敢于同违背党的组织原则行为作斗争,实现党员理想信念的组织升华。诚然,也只有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党的组织建设问题,党的组织体系才能稳扎稳打,按照组织规律依法依规运行,才能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合理制定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最终赢得人民的信任和尊重。而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则要求共产党员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适时改革党的组织结构体系,全面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制度,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解决组织建设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进入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强化守正创新的价值理念,在牢记党的组织建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组织建设理论体系,完善组织建设制度格局,以制度创新促动组织建设行稳致远。

第四,深化求同存异,借鉴人类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取长补短、求同存异互补发展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深化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表征了党的组织建设并非一蹴而就、永恒向前发展的。而是党带领各族人民在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坚守党的政治立场,吸取人类发展精华,剔除人类发展糟粕,求同存异、共促发展的结果。党成立之初,为发展党组织广开门路,积极吸收党内外优秀分子,发展了一批立场坚定、恪尽职守的党员队伍。当然,党组织的建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在磨难和挫折中不断发展而来的。回溯党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吸收和借鉴国际国内其他党派的历史经验教训是确保党沿着正确组织路线不断向前推进的必要条件。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针对党内发生的严重腐败现象,积极借鉴世界其他政党对党员队伍的管理模式,求同存异,互鉴发展,积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党的有益成果和经验。诚然,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上,党对于组织建设展开了深入探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党的组织建设,为什么要“组织建党”以及如何“组织建党”等一系列关乎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性难题,将党的组织建设认知提升至一个战略高度。为此,回溯百年建党史,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在党的根本路线不动摇的基础上,深化组织制度改革,以包容发展的眼光积极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努力从组织主体性和发展建构性的角度加快推进党的组织制度建设。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

步入新时代,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创新发展的改革轨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时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大党建命题,既是对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考量,也是对党的组织建设的时代关照。为此,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开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指导,稳步推进党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进程中,党的组织建设是确保党的建设稳步运行和有力推进的坚强保障和战斗堡垒。马克思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建设,对党的组织建设的理论内涵和方法论都有着相关阐释,他曾经指出:“工人的一个成功因素就是他们的人数,但是只有当工人通过组织而联合起来并获得知识的指导时,人数才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13]不难发现,这是马克思对“组织建党”的经典论述,也深刻阐明了工人阶级在党的组织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和强大战斗力。列宁也曾经对党的组织建设作出相关论述,“党应当是组织的总和,并且不是什么简单的算术式的总和,而是一个整体”,[14]102为此必须“使作为阶级的先进部队的党成为尽量有组织的,使党只吸收至少能接受最低限度组织性的分子”。[14]102这表明,列宁不仅意识到党的组织建设事关党的先进性发展,而且党员质量是其组织发展的核心要素。鉴于此,在党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不仅对确保党的组织建设沿着正确轨道运行有着积极意义,而且有利于党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和队伍建设的科学优化。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作用下,党的组织建设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发展阵地,努力将党建理论思想与现实实际相接榫,才能实现党的组织建设的正向发展和科学优化。

(二)坚持中共党建正确组织路线,切实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开始确立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党的组织建设在挫折中波浪式前进,虽然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但党的组织路线并未从制度上得以根本确立,组织建设未形成一套整齐划一、科学有序的合理化建构体系。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组织路线方针政策不明确、未制度化,特别在“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时期,党的组织路线以“唯成分论”发展,给党的组织事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后果,组织建设在徘徊中曲折发展。在建设时期,党的组织路线得以确立,组织建设逐渐恢复和发展,尤其思想建党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内广为推广,党的组织建设呈现出良性发展。然而,在“文革”期间,由于“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潮,造成了党的组织路线的扭曲,严重破坏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在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组织路线开始步入历史发展的正确轨道,党的组织制度相继建立,党内民主开始全面推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党建发展的新缩影。所以,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就是在探索中不断成长完善的,加强党的组织路线必须在坚持正确组织理念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以正确的组织思想深化和改革党的组织路线,在正确组织路线的基础上全面推动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当然,党的组织路线亦必须以正确的政治路线为引领,在不断增强党的执政基础上,全面深化党的组织改革,以改革为内生动力促进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三)坚持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党的治理能力

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法制性的体系建设,在党的组织建设中发挥着稳定器和约束性的刚性指导作用。全面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在理论层面有助于深化党的组织理论制度的纲领化,以有效的理论指导推进组织制度的稳步发展。基于此,党的组织制度有必要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的核心,以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来促进党内制度体系的权威性和法治性,从而硬核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在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发展历程中,党的二大发挥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第一次将民主集中制确立为党的组织原则。同时,《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首次将民主集中制原则写入党章,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15]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的其他支部一样,其组织原则为民主集中制。”[16]鉴于此,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置于组织建党的首位,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以民主的氛围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党际交往的规则化运行。当然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也必须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限定在法治的框架内,以法治思维推进党的组织建设。所以,站在百年建党的变局与新局之中,全面加强党的制度体系建设,不仅是时代之回应,人民之呼吁,而且是切实推进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诉求和动能运聚。

(四)坚持加强党内组织巡视监督,高效促动组织作风建设

党内组织巡视制度由来已久。从古至今,组织巡视已成为监督和杜绝腐败发生的利剑。组织巡视作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组织纪律建设和强化领导干部监督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的组织制度对于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员干部修养起到了重要的监督作用,而党内组织巡视制度则从巡视的战略威慑层级明示了党纪监督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党内组织巡视监督制度,首先,必须以立法形式完善巡视监督体系,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全面建立党内组织巡视监督的法律法规,严格织密织牢党内组织巡视监督网络,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建构起党内组织巡视的监督体系,以法治形式完善党内组织巡视法规,一竿子插到底,不留死角,踏石留印。其次,理顺党内组织巡视监督体制机制,建立直属于中央的组织巡视监督小组,在同级党委与上级纪委监委的双重领导下开展工作,党内组织巡视内容和成果接受第三方参与评估,并定期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最后,全面改革党内民主政治生态,积极推动党员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化党内民主环境改革,严格落实党内民主作风评议,密切干群关系,接受党员干部、领导干部、群众的互相监督,努力创造党员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法治环境。鼓励对党内不正之风的举报监督,对举报者依法严加保护,并严明奖赏。基于此,党内组织巡视监督必须确保其制度法规的法治化和权威性,从根本上推进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运行。

综上所述,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经历了狂风骤雨和苦难挫折,在不断深化党的组织建设的艰辛历程中,一路披荆斩棘,奋勇向前,取得了辉煌成就。党的组织建设从过去的政治运动发展到今天的制度体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应然的逻辑统一。回首过去,展望未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发展基点,中国共产党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深度挖掘党的百年组织建设的内涵,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了解百年来党的组织建设历程,进一步增强架构党的组织制度体系的信心和勇气,以切实而富有科学化的实践行动促动党的组织制度建设的人性化和精细化,使党的组织建设在新时代全面服务于党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价值诉求,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内源性发展和外源性前行。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建党中国共产党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