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特色、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11-29关守宁
毕 岩,关守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长春 130117)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健康养生理念及临床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作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成就卓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医药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和重视,逐步被世界各国认可,我们应研判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理解把握新理念,聚焦时代新需求,深刻领会新思想,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发展。
1 准确研判新形势,高位谋划中医药改革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在各级各类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当前发展中医药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意志。从国家层面先后制定出台了系列规划文件,《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明确了近十年中医药发展方向,已成为新时期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纲领;近日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内容详细,措施具体,问题有针对性,彰显了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心和意志[1]。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春天,中医药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中医药事业备受关注和影响人民的生活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尤其是承担着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历史重任。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指明了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给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挑战。能够看出,中医药高等教育已经全面融入健康中国战略和教育强国战略。
2 理解把握新理念,着力加强中医药教育传承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医药工作总的纲领:“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首先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尤其是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传染病之后,对中医药发挥的作用有了更深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调研更加坚定了我们传承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中医内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一直关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他提出了中医药发展应该“坚持守中医之正,坚持创医学之新”的新思路、新理念。对中医药教育,他提出了要“面向基层,培养全科中医;面向实战,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平台;面向大健康,推进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模式转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想法和建议[2]。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要充分挖掘整理中医古籍文献、中医名家临证经验、民间验方中的精华,实现世代相传。新中国成立以来,院校教育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中医思维弱化、中医技术退化、中医教育西化、中医特色优势淡化等问题还存在。师承教育中的中医临床技能、中药炮制工艺,以往主要是靠师徒口传心授,才使得岐黄之术得以薪火相传。传承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力促进了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新构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只考虑传承,不研究创新,会使中医药发展的路越走越窄。纵观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从我国最早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到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再到温病学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从2003年中医药防治“SARS”,到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再到2020年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创新始终是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3]。
3 聚焦时代新需求,不断提升中医药质量标准和服务能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矛盾的变化给中医药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需求。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中医药传承不够、创新不多,特色优势不明显;中医药原创性成果还不够多、质量还不够高;中医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中医药基础研究重视还不够;中药材品质良莠不齐,影响临床疗效等等。因此,未来中医药要想解决好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满足社会不同需求,还应适时关注中医药的多样化需求,着力提高中医药的质量标准,不断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3.1 适时关注中医药的多样化需求
走进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中医医师、中药药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药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严。健康中国战略对中医药服务领域提出的需求随之扩大。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逐步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和接受。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数增幅达8.3%,中医总诊疗量达11.6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可及性不断增强,中医药教育稳步发展,中医药科研产出持续增长。中医药高等院校应分类别分层次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和优秀人才,推动形成与时俱进、多维探索、多元发展良好的新局面。
3.2 着力提高中医药的质量标准
走进新时代,中医药质量标准越来越重要,首先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标准,其次是中药产品质量标准。中医药人才培养标准是首位的,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尊重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更要建立起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人才评价标准。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特色教材编写、专业课程设置、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下功夫,需要建立配套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标准体系,建立配套的约束激励机制,推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高质量快速发展。
3.3 不断提升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走进新时代,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世界180多个国家,中医药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有4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药专业的医学院校共有360所,其中西医院校133所,非医学院校227所,全国中医药院校在校生数77.68万人,专任教师3.11万人,全国卫生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总数为76.72万人,要想提供高质量的中医药服务还远远不够,如何让中医药更好的服务人类生命健康,如何让中医药教育普及百姓大众,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建立更加开放、更加便捷、更加大众化的平台,普及中医药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
4 深刻领会新思想,稳步推进中医药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从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高等教育两个维度提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们干好中医药事业、办好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4.1 坚持中医药特色,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中医药教育
国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已经出台,教育部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号角已经吹响,中医药高等学校即将迎来新一轮审核评估和教育评价改革,我们要研究好办学定位,保持好办学特色,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中医药教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承载着我国独特历史、独特文化、独特国情的教育。要践行好新的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要按照“新医科”人才培养标准,加强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深入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立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教育自己的评价体系,注重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保持好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培养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的传承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色中医药教育。
4.2 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建设优质师资,努力提升中医药社会贡献率和国际知名度
中医药学是我国原创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走进新时代,国家及各省不断提升对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先后出台系列制度措施,给予一定政策经费支持,全国中医药大学相继进入国家及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梅贻琦先生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重视优质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医药高校的基础工程,没有出色的教师就不能培养出出色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四有”好老师队伍,是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中医药高等院校也应按照此标准,立足国际视野,遵循中医药教师成长规律,着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尚师德师风、医德医风,中医基础及临床功底深厚,教学水平高超的高素质的专任教师队伍。
中医药院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担当作为,协调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中医药院校在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加强中医药文化推广与传播,加强国家间、校际间交流与合作,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品牌,让世界共同分享中医药文化瑰宝[4]。
中医药事业顺应时代形势正在快速崛起,中医药人才顺应时代需求正在稳步培养,中医药产业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改革创新。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教育事业和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