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教育贯通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的思考
——以抗美援朝战争为例

2021-11-29秦冰馥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四史思政

秦冰馥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演进的延续,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历经沧桑从低潮走向复兴的真实记录。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05页。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历史教育,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四史”教育。同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之中。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具体地将了解“四史”纳入课程目标体系,要求高校围绕“四史”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2021年2月,党立足百年历史新起点,召开了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对“四史”宣传教育和青少年群体学习教育进行了具体部署。由此可见,加强“四史”教育既是新时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升育人实效性的内在要求。

重大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化青年学生对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和对历史背后意义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以“四史”中关键的历史节点和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将其有机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之中,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之效,有利于加强“四史”与思政课程内容的衔接贯通,推进“四史”教育深化发展。70多年前,伟大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勇事迹及淬炼成的伟大精神已经穿越时代成为滋养启迪青年一代的重要育人资源。将这一意义深远的历史事件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家国情怀、激励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强国志、报国行,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的积极尝试。

一、抗美援朝史实在“四史”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努力建设新中国背景下爆发的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是党史、新中国史中具有重大意义,对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发展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其中蕴含的深刻启示对于推进“四史”教育、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价值。

(一)通过抗美援朝史实深刻理解党史和新中国史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2)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4日,第2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彰显战略决策力、军事执行力、广泛动员力的重要篇章。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严峻考验,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利益出发,全面权衡利弊得失,最终做出了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战略抉择。在战争持续过程中,党中央科学部署积极应对朝鲜半岛战争形势,掌握战场主动权,以卓越的战略思维和掌控能力妥善地处理了复杂国际局势,成功破解“能不能打”“能不能守”“能不能保证给养”“能不能打破细菌战”(3)《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53页。等关键问题,为夺取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党统筹国外战争与国内建设的全局,紧密依靠全国人民的力量,开展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充分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07页。号召,有力地推进了国内经济建设,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撑。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了全方位严密封锁的敌对政策,妄图遏制新中国。“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5)《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3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360页。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摆脱户破堂危的被动局面,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起而应战。夺取战争胜利的共同目标迅速将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掀起了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仅东北地区就有超过60万的农民参加担架队、运输队、民工队等。组织起来的人民群众推动了新中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充分展现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顽强品格。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时,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均得到巩固提高,古老的东方大国以昂扬的姿态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侵略、仰人鼻息的耻辱,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赢得了国际话语权。

由此可见,作为党史和国史交汇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抗美援朝战争是“四史”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史实。在思政课程中引导青年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伟大战争中党领导人民军队克服艰难险阻建立的不朽功勋和战火中锻造的抗美援朝精神;理解党带领全国人民终结了“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6)《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379页。屈辱历史的深远意义,必然使青年一代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历史起伏的脉络,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自身成长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肩负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从而实现“四史”教育育人的根本目标。

(二)通过抗美援朝史实深入领会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正值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抗美援朝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激发了中国人民的自信与自豪,加快了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树立了新中国不畏强权,维护正义的国家形象,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这一胜利赢得的和平与尊重夯实了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新中国以昂扬的姿态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在工业、科技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日益强大的中国逐渐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4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奇迹,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连续飞跃。2020年在全世界遭受新冠病毒侵袭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迅速冲出疫情阴霾,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踏上了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砥砺奋进的新征程。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既源自党带领中国人民以全新的视野、高度的自觉实行改革开放所谱写的奋斗史,也离不开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深远影响。这一战,以事实证明了和平与发展既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具有远见卓识,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发展的领导核心,也是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证明了中国人民蕴含着磅礴的力量和深邃的智慧,敢于斗争、善于创造。因此,抗美援朝战争与二十多年后的改革开放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为后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的新中国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伟大胜利,因此载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史册。经此一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粉碎了侵略者陈兵国门、进而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图谋”,(7)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4日,第2版。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得以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落地生根,稳步“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70年过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生命力,这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许许多多谋求发展的民族和人民勇于争取独立,敢于走出自己的道路。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了反抗资本主义霸权、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永恒印记。

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深入理解抗美援朝战争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能够帮助当代青年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本质内涵。通过在时政课堂运用这一重要史实打通多维历史认知的经脉,培树大历史观,是引领青年学生以历史眼光、世界视野、全人类进步的宏大格局展望未来,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彰显“四史”教育价值的有力支撑。

二、抗美援朝史实运用于思政课程的育人着力点

“四史”记载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中国道路、实现伟大复兴的艰辛历程,具有突出的政治性和育人价值,是高校各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在理论阐释、逻辑澄清、价值引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党和国家大力加强“四史”教育,将其作为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性重要举措的背景下,高校应当主动承担好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使命,拓展思路、创新实践,积极将“四史”中的重要史实生动具体地运用于思政课程,加深当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同。以抗美援朝史实为例,将“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应把握好以下着力点:

(一)着力于坚定理想信念,传承伟大精神

共同的理想信念与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民族的奋斗历程,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与思想道德基石。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密联系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才能讲好、讲透。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展现出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舍生忘死,英勇奋战:顶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坚守阵地、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用胸膛堵住抢眼掩护战友、舍生忘死“空中拼刺刀”、烈火烧身却岿然不动……数不清的英雄事迹,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革命史诗,锻造了跨越历史时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些光辉的事迹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于培育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说服力,为青年一代树立远大理想、挥洒青春热血提供了生动的参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充分利用这些鲜活的事迹,使青年学生在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中,传承伟大精神,自觉担负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使命。

(二)着力于深化历史认知、养成历史思维、塑造历史认同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9)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第2版。传承民族与国家的共同记忆,开展历史教育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任务。抗美援朝战争本身就被涵盖于这门课程内容之中,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当讲授好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科学、全面、正确认识朝鲜战争的深刻历史背景,明晰从朝鲜战争爆发到决策出兵抗美援朝再到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运用科学历史观和历史思维分析、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前进方向的能力。同时,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展现了国威、军威,这也进一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党的领导是历史与人民的选择,为什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49页。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等一系列关乎历史认同的重要问题。阐述好历史,汇聚青年学生的历史认同,才能为形成坚定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道路认同、政治认同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着力于巩固正确历史观,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内容中,既有唯物史观的内容,也包含着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进程、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2页。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本质与规律的“钥匙”。要掌握好这把“钥匙”,就需要在深入具体的历史学习和分析中,打牢理论基础、提高思维能力,锻造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锐利武器。抗美援朝战争实际上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长期斗争在新中国成立条件下的继续,生动展现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页。的规律,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另外,课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章实际上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简史,是“四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抗美援朝战争是二战后东西方阵营间的一次严重对抗,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重要事件。在这场战争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全国人民用英勇斗争维护了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和平环境。将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引入课堂教学,能够弥补当前这一部分课程内容相对简略薄弱的短板,有助于科学衔接党史、新中国史,强化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把握,进而提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着力于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它广泛涉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取得的各项伟大成就。因此,只有坚持以翔实的史实为支撑,才能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和实践创新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新时代党的理论飞跃形成深刻透彻的理解,提升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的那样,“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5)《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9页。同样,如果不结合好“四史”,“概论”课也就不能深化理论阐释,为学生答疑释惑。只有在鲜活的历史中帮助学生们弄清弄懂历史、理论与实践之间深刻的逻辑关系,才能够使其在历史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的思想升华中彻底掌握科学理论,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以战止战,走向和平发展的重要节点,深刻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经验,综合运用纵观全局的战略思维、洞察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辩证思维,坚决反抗侵略维护和平的底线思维;彰显出毛泽东思想指导现实革命与建设的强大力量。因此,在本门课程教学中科学运用抗美援朝战争史实,必然能够推动党史、新中国史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融会贯通,有效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的目标,使青年一代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真谛与精髓,成长为新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

(五)着力于把握历史规律,透过历史认清现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67页。“形势与政策”课就是以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国内外形势热点等内容为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辩证分析、理性思考现实问题。着眼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结合当前中国发展所处的“两个大局”,在课程中科学恰当地运用抗美援朝战争历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们在横向进行比较时历史地理解中国特色与国际现实,在纵向梳理历史脉络中透彻地把握当今世界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渊源与未来走向,有助于帮助于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启迪智慧,穿透当今复杂国际局势的迷雾,全面客观认识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坚定信念,在党的领导下沿着正确的道路奋进。

三、抗美援朝史实运用于思政课程的实现路径

将抗美援朝战争史实作为切入点,加强“四史”教育,推进“四史”内容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离不开有效的实践路径。围绕“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的根本目标,打造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感的大课堂、建设具有历史视野和底蕴的教师队伍、构建完善“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的有效机制是实现两者深度融合,达成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关键路径。

(一)打造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感的大课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生主体性的增强,新时代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传统模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学尤其要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中引入抗美援朝战争历史时,应减少平淡无奇、枯燥无味的陈述,尝试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实物、游览线上AR纪念馆,开展翻转课堂等多元化的手段将历史生动地带入课堂,引领学生沉浸式回顾历史,通过体会重大历史关头的严峻形势并深刻理解其重大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应围绕史实加强互动,通过研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那些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的时代价值”“如果没有做出参战的决策,我们可能面临哪些情况”“抗美援朝战争的深远意义”等重要问题,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历史,做到爱史而明理、重德而力行,提升教育效果。

当今时代,课堂教学之外的校园、社会、网络也是影响青年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场域。将“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也应积极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与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平台结合起来。通过走访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等战争纪念地,访谈抗美援朝战争亲历者,加深学生对这一伟大胜利的认知和体悟;举办校园话剧表演再现抗美援朝战争历史场景、举办纪念活动等方式,感染青年学生,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与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相关的短视频、搭建网上学习交流平台,将教学话语积极转化为网络话语,拓展课堂教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度,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巩固网络育人阵地。总之,通过多样化途径创新传统课堂,让沉静的历史生动鲜活起来,构建起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感的思政大课堂,为历史与理论共同入脑、入心提供强大助力,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具有历史视野和底蕴的教师队伍

将重大历史事件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程,加强“四史”教育,“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9)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47.htm。建设一支具有历史视野的教师队伍。无论是通过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事件将“四史”带入课堂,还是通过多种渠道拓展教学空间,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校园、社会、网络,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有效引领。在当今时代,“传道”“受业”“解惑”的使命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思政教师要从自身肩负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出发,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学识素养,夯实理论功底,尤其要树立大历史观,将中华文明史、世界社会主义史、中国人民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改革开放实践史有机纳入思政课程的视野中,通过生动、深入地阐述,清晰、具体地纵横比较,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另一方面,思政教师应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出发,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要用客观翔实的史实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明晰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问题,这样很多理论知识才能学得透,很多价值判断才能做得准。通过培养学生们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们形成坚定的历史认同、国家认同、道路认同,为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提高理论水平与思维能力提供前提和基础。为此,当代教师要与时偕行,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历史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方法,切实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教学之中。

(三)完善“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的机制

“四史”教育是凝聚历史认同、弘扬民族精神、巩固理论武装的基础性工程,将抗美援朝等重要史实运用于思政课程,是将“四史”贯通于思政课程的具有高度可行性的探索。因此,必须通过构建长效机制使“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常态化、制度化。首先,高校党政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构建领导机制。高校党委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四史”教育的要求和部署,充分认识“四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对开展“四史”教育加强统一领导,形成党委牵头进行总体协调,相关基层党组织和教师积极参与、统筹推进的育人格局,不断完善“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党委书记、校长以及其他部门要严把落实关,经常深入教学一线参与备课研讨,把握教学方向,提供政策支持,避免口头上重要、干起来不要的形式主义做法,切实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程常态化工作之中。其次,高校还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四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的要求。一方面,将史实案例等融入思政课程,要遵循新时代思政课程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安排等,尊重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将“四史”教育纳入思政课教学评估体系,通过设立教研项目等方式制定激励机制,鼓励育人主体深入研究重要史实与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的方式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激发教学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叠加效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增强实效性。

四、结语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20)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7月8日,第2版。将重要史实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程,是当代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书写好育人新篇章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加强“四史”教育,将历史教育贯通于思政课程的有益探索。“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人民日报》2021年2月21日,第1版。面向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课程,要将更加丰富的国家记忆和奋斗足迹印刻在新时代青年心里,鼓舞青年斗志,激发青春力量,启迪青年学生坚定正确政治立场、深刻把握时代大势,以扎实的学识和不懈地奋斗,担当起实现民族复兴大任。只有这样,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拓宽改革创新、提质增效的途径,肩负历史赋予的育人使命,不断开创立德树人新境界。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四史思政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领悟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