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1-11-29张笑笑
张笑笑
课程思政建设是关系到我国新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素养总体水平的关键要务,多年来广受党和政府乃至全国教育领域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切思政教育工作,并多次发表重要相关指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209/c64094-28936173.html。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的积极引领下,全国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专业性不足、接受度不高等一系列难以解决的问题的客观存在,制约了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限制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课程思政建设业已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和广泛的共识,而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则需要借助专业力量予以推动和帮助。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思想为基础,“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破解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入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深入发掘“思政课一体化”在推动课程思政发展中的作用,探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发展路径,是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深入建设的基本出发点: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020年6月,教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为基础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其中不仅通过明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指出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还提出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方能实现前者在现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建设迈向纵深的必经之路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的核心内涵都是育人,(4)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11期,第57-61页。两者都是“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5)韩宪洲:《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凭栏处)》,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4495608/4371577?from=singlemessage。自2014年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积极落实党中央、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的政策指引和工作部署,取得了很好的建设成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工作永无止境,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在现有基础上持续深入建设,方能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在实处,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纲要》中要求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应坚持“同向同行”,实则指明了“同向同行”是课程思政建设迈向纵深的必经之路。
不论是在价值取向方面,还是在具体落实的实践方面,课程思政建设都能够在同向同行的前进道路上从专业思政力量处获得帮助与支持。从价值取向角度看,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在于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提升学生德育水平,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巨大。《纲要》中指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这其中,教师是在课堂教学中践行课程思政、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通过隐形思政教育树立积极正确思想观念的直接责任主体,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课程建设的主要力量之一。作为教育活动中的核心主体之一,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实践影响甚巨,教师师德、人文素养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因此,帮助基层教师正确理解和认识各类历史、社会问题,以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投入到课程思政工作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过程中,专业思政力量的加入将会对教师思想价值取向产生积极作用,进而推动课程思政对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实践角度看,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更加需要思政专业力量的指导。长期以来,落实课程思政虽然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却往往由基层教师自行研究,缺乏专业思政力量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尽管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却不利于课程思政的长远发展。在教育活动中贯彻课程思政,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课程思政,是困扰基层教师的难题。如何选取适当的案例素材,这些素材如何与教师所授科目有机结合,这种结合如何做到隐思政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以求让学生在无形中提升思想水平、塑造正确的三观,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教师,仅依靠非思政专业基层教师的自身努力难以解决。可见,不论是在课堂实践中,还是在后期的考核评价中,提升思政专业性水平都是关系着课程思政实现深入发展的关键。课程思政应当在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过程中不断借力,提升思政专业性水平,这也是在实践层面实现课程思政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内涵分析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必须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协同合作是两者同向同行的应有之义。《纲要》虽然着眼于高等学校,但其“同向同行”理念却一语道破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入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与专业思政教育协同并进,形成《纲要》中指出的“协同效应”,促进两者协同发展。这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阶段,也适用于基础教育等其他教育阶段。在落实教育部政策的过程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不应只是两条平行线的各自延伸,而应当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相互交流、协同配合下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由此,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协同合作。
一方面,非思政学科教育工作者与专业思政教育工作者之间应实现跨专业协同合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包含大量知识并具有深刻内涵的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客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在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非思政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必然会面临许多无法克服的专业性难题,而这仅是当前限制课程思政建设的诸多障碍之一。要实现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就必须通过非思政学科与思政专业两个方面教育工作者的协同合作,不仅让非思政学科教师能够掌握更加科学、系统、有效的思政教育方式方法,还能让思政专业教师通过合作获取更多生动素材,甚至进一步发掘不同领域的思政教育特点,实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之间应实现跨级跨校协同合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在理念上得到不同院校的高度重视和教育工作者的广泛深刻理解,更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落到实处,而这些都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之间通过跨级跨校协同合作来实现。从时间跨度上看,思政教育贯穿于青少年的全部求学历程之中,这就需要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各类思政教育必须在理念层面做好顶层设计,还应在实践中做好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并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在思政教育实践中避免闭门造车、强化广泛合作,尤其是要打破不同层级教育之间的合作壁垒,促进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实践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课程思政进一步深入建设急需破冰的关键问题
从《纲要》同向同行的建设要求来看,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存在许多亟待破除的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不仅限制着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而且阻碍着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广泛存在
课程思政本应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级各类教育实践的应有之义,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为思政而思政”等问题,使得思政教育被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来对待,一些教育单位虽然推进了课程思政建设,但相关工作仅仅停留在表面,如要求教师在教案中添加思政内容等,而对于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思政教育是否落实、是否取得了应有的思政教育效果,却没有相应的考察。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课程仅仅做了教案修改、课件修改等表面功夫,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却被忽视了。还有一些教育单位的课程思政建设表面上看起来如火如荼,但却存在形式主义、刻意炒作等问题,如举办各类课程思政评比、讲课比赛,撰写文章介绍本校课程思政建设经验,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等。这些做法塑造了教育单位努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外在形象,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其实际授课过程中的课程思政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对学生产生了应有的积极影响,是否切实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立德树人”的指示精神。不论是浮于表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抑或是脱离课程思政本质的各类形式主义做法,其所折射出来的都是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而这就极易导致思政教育偏离正确的方向,甚至成为一些人追逐名利、刻意炒作的工具,如“一些教师将其作为提升名气或评职称的捷径,将课程包装成‘课程思政’精品课,积极申报‘课程思政’项目。申报书设计精彩却流于形式,实际打造出的所谓精品课程空洞无内涵,违背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初心”。(6)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第64-68页。由于课程思政建设并不能为提升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等指标带来直观的积极影响,因此,许多教育单位对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持续的动力,这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言无疑是一种阻碍,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合作缺失
从当前各级各类教育单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效果来看,现阶段的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突出的“各自为战”现象。这种问题不仅存在于学校与学校之间,而且还体现在学科、年组、教研室等中,更深入到了单个教师这一层面,突出反映了现阶段课程思政建设严重缺乏沟通、交流、合作的问题。不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虽然是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展开的,但具体的课程思政设计和授课却常常是由任课教师独自完成。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及常规教学教务工作压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鲜有一线教师会因为自己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去请教他人、占用他人时间,绝大多数任课教师往往只能以有限的认知、投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来独自设计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并付诸实施。课程思政是一项艰巨且长期的重要任务,仅凭一线教师的“单兵作战”是难以做好的,课程思政的长远建设与发展必须以教师间、学科间甚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层级不同院校间的广泛合作为基础。但是,若要实现这种合作,则必须从管理层面入手来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以及提供相应的保障。由于缺乏跨学科、跨院校、跨教育层级的思政教育协同合作,在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一线教师“各自为战”的现象十分普遍,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级各类教育院校“各扫门前雪”的现象也客观存在,这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长远发展以及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三)基层教师思政专业性的严重匮乏
思政专业性不足不仅严重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还制约着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课程思政的实践者是身处一线的基层教师,不论是追求课程思政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的实际效果,还是谋求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但是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各学科授课教师最常见的感受就是“不知道讲什么”“不知道怎样讲”等,这些感受突出反映了专业课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能力不足问题的,(7)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3期,第64-69页。课程思政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提高思政建设的专业水平,而依靠教师自身势必难以实现,必须通过统一管理、统筹规划来实现。教师虽然懂得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但受自身学科知识所限而无法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思政内容。许多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深度不足、程度不一,既不知道应当选择何种材料进行授课最为恰当,也不清楚如何对材料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以及对其深刻内涵进行剖析。如果从文理科的角度看,理科课程思政则面临着更大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的语文、历史等文科科目以及高等院校的文科专业中,由于讲授相关课程的教师往往有着文科学习基础,对思政材料的选取和讲解往往可以参考自身的知识背景,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略微弥补专业性不足带来的弊端。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以及高等院校的理科专业中,讲授相关课程的理科教师不仅存在对思政内容了解和认识程度有限的现实困难,而且将思政内容与理科授课内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难度较大。因此,专业性不足这一问题经过文理科目自身知识结构不同的基本性质被进一步放大,理科所受影响相较于文科要更加严重一些,但专业性不足的确对文科、理科课程思政教学产生了切实影响。总的来说,专业性不足直接导致当前的课程思政存在生搬硬套等典型问题,这些问题在非思政学科课程中尤其突出,使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然而,在当前教师工作压力愈加繁重的情况下,将提升教师思政专业性水平的希望寄托于一线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上,必将进一步加重教师压力,使教师不堪重负,这显然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必须通过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来实现一线教师群体思政专业性的提升。
(四)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机制有待改进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仅仅拥有理念和意愿是不够的,还应当构建起科学长效、切实可行的管办机制,才能保证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向纵深发展落到实处。当前,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亟待进行科学、专业的改进。在现有的考核评价机制中,往往以学生打分、教师自评、领导考核等方式为主。这些方式虽然能够对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效果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量化考核,但由于考评结果大多是基于相关主题进行主观性评价而得出的,因而受到个人认知影响很大,容易产生带有偏见、片面色彩的评价结果。在现有的院校教工队伍中,不论是担任管理职位或行政职位的教育工作者,还是承担教学工作的教师,抑或是两个方面职务工作兼具的人员,大多都不具备思政专业学习或研究背景,这就使得所谓教师自评、教师互评乃至于领导考核等,都只能基于非思政专业性的个人认知进行评判。而学生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对象,缺乏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学生通过打分对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同样不够客观、科学。由此可见,当前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真正欠缺的,是基于思政教育基本理论理念而做出的客观、科学评判,这一问题的本质在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性不足。
三、破解路径:借助“思政课一体化”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课程思政建设的未来在于借助“思政课一体化”,通过大力促进非思政科目与思政专业队伍相互协作,统筹推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级各类教育以及全部学科思政教育共同向纵深发展,改变过去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发展方式,构建科学管理机制,融合思政专业力量,实现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8)《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64094-30982234.html。指出了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前进方向。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9)《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此,“思政课一体化”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热议的议题。笔者认为,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仅应当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提升,还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绝佳契机。“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不仅为思政课自身的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解决课程思政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思路。《意见》第17条指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不仅为高等教育院校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方向,同时也应是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即“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和中小学……所有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最终实现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推进。应当在深化“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同时,统筹协调推进课程思政进一步发展,通过“思政课一体化”的经验指导各学科课程思政建设,汲取各学科课程思政经验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发展,切实落实《意见》中关于“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相关要求。
(一)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摒弃消极思想
应基于“思政课一体化”提升各级各类教育院校管理者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高度,推动淡化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与形式主义弊病。从认识理念角度看,“思政课一体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新指示,是思政教育改革的创新举措,标志着我国学校思政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能够打通院校之间的纵向交流通道,促使不同类别学校思政教学团队加强沟通协作,更可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各级管理者相互交流思政建设经验,使学校管理者和思政教师能够通过了解不同类别学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需求情况和接受度等,加深对思政教育的整体理解。通过“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能够让学校各级管理者明确认识到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学生成长全过程是思政教育的应有之义,提高管理者落实相关政策、切实推进思政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工作者应当在这一过程中真切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学生终身发展,乃至对国家与民族的繁荣兴盛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在推进思政教育过程中,不论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是课程思政建设,都必须摒弃任何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消极思想,杜绝应付、敷衍的态度和行为,用心做好学校的思政教育建设工作。只有在思想理念层面深刻认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才能切实落实教育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建设要求。
(二)推动课程思政多方协作建设,以合作促发展
应搭乘“思政课一体化”“顺风车”推动跨专业、跨层级、跨校思政教育多方合作,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合作中谋发展。当前的课程思政管理欠缺对整体建设的全局性思考,直接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在缺乏统筹管理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各方协同配合。“思政课一体化”的关键即在于整合原本分散于不同层级教育的专业思政力量,打造思政课建设的整体队伍,形成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如果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后者的建设工作仍处于不同层级、不同院校各自“单打独斗”的局面,甚至这种“单打独斗”在教学实践中是以基层教师“单兵作战”的形式进行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这种现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有课程思政管理只是简单地将相关任务布置给基层教师,并没有通过全局性管理推动教师之间、学科之间进行思政教育的协作共建,由此造成基层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只能靠自己摸索,这对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影响甚巨。推动课程思政深入发展,不能靠教师“单兵作战”,不能靠教育单位“单打独斗”,而是必须要通过统筹管理来促进合作,进而实现有组织、有规划的课程思政整体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从管理层面强化建设才能从根本上破除各种阻碍。从管理角度看,只依赖不同教育单位和教师个体“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因此,应当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尤其是要充分利用思政专业对非思政学科的专业性引领和推动作用,借助“思政课一体化”实现跨专业、跨教育层级、跨院校的多方思政教育合作,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建设在多个层面实现同向同行,切实形成协同效应。
(三)引导专业力量助力课程思政,提升专业水平
应借助“思政课一体化”推动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协作机制,引导专业力量分学科助力细化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提高非思政科目教师结合自身学科践行课程思政的专业水平,从而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专业性的提升。从实际建设角度看,当前课程思政进一步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阻碍在于大量非思政科目践行思政教育的专业性不足,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破除这一阻碍提供了绝佳契机。一方面,“思政课一体化”在纵向上可以打通原本沟通甚少、缺乏思政教育协作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各类学校,在统筹推进思政教育整体建设的同时,能够对其他学科或科目的思政教育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将在全国各地形成对各级各类思政教育专业力量的充分整合,从而发挥这些力量在分散状态下所无法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持续推动课程思政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应响应《意见》关于整体推进课程思政的政策指引,借助“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东风,推动建立课程思政建设协作机制,引导专业思政科研教研力量在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科目课程思政提供支持和指导。通过相关协作机制,能够使得专业思政教师发掘其他非思政课程中隐藏着的思政素材,而专业思政队伍也能够帮助非思政课教师解决思政内容与常规课程教学科学充分融合、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思政教育而不引起学生抵触或不适等难题,为非思政课教师求助课程思政问题组建响应平台或机制,实现课程思政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能够实现应有教育效果,促进课程思政在专业指导和帮助下向更深层次发展,由此也能够促进思政专业力量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更多作用、与非思政学科加深融合,从而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四)建立科学的专业化考评机制,促进质效提升
应依托“思政课一体化”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机制不断优化,提高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从而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效果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仅需要院校各级管理者提高认识,还需要一线教师克服困难和阻碍、切实践行课程思政,方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价值。因此,必须建立和优化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督促一线教师真正用心做好课程思政,帮助教师更有效地发现课程思政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破除功利主义、形式主义等消极思想等带来的发展阻碍。当前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一些一线教师在践行课程思政过程中不够用心,课程中所嵌入的思政内容浮于表面,甚至应付了事,但仍能够通过相关考评。这一方面体现出现有考评机制专业化程度不足,并不能真实反映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的付出与成效;但另一方面,必须承认的是仅仅依靠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能力的非思政课教师来建设课程思政,必然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实困境。因此,我们应当依托“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建立极具专业性的考评机制对专业思政教师进行考核,同时通过科学设定评判标准,对非思政科目教师进行适度、客观考核,用专业化的考评机制促进提升课程思政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效果。
四、结语
自2014年课程思政建设拉开帷幕至今已有7年时间,课程思政已经深刻融入到全国各级各类教育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尽管相关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但现有的课程思政总体水平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推动课程思政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既是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本质要求,也是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更是青少年在求学路上不断形塑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必要助力。在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背景下,课程思政应借助“思政课一体化”的东风,统筹推进全科目和各级各类学校课程思政迈向一体化建设的新阶段,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专业研究力量充分协作、相互借鉴,从而在“思政课一体化”的同时实现课程思政水平的全面提升,脚踏实地落实教育部关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同向同行的要求。全国教育工作者应紧紧抓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提升管理理念、创新推进方法、整合多方资源、深化思政研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