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高校定位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1-11-29孙雅静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孙雅静(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通过“一体化”“同向同行”两个关键词从两个方面,高屋建瓴地擘画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路径。纵向“一体化”体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内在逻辑性和科学性,横向“同向同行”体现了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方面相辅相成。高校思政课正是在这“一纵一横”的交汇点上,凸显了高校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核心、统领地位。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探赜

2019年和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意见和实施方案,对比两份文件,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实施方案。两份文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指明了如何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可操作性。两份文件不是仅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应然性”出发的理论悬设,而是在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然性”规律基础上做出的“能然性”的策略规划与“必然性”的实践引导。

(一)“一体化”的内涵及意义

“一体化”具有单义表征和多义交叠的内涵。所谓一体化,就是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有机整体。即指教育目标上的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同时又强调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内在适应性、匹配度。即实现“三性”与“四通”。“三性”:教学目标一致性、教学内容差异性、教学方法独特化。“四通”:教材贯通、教学融通、师资相通、资源互通。将各学段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与思政课程进行融合,强调各学段之间的相互衔接与螺旋式上升的多重含义。既包含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的一体化,也包含课程内容、课程方法的一体化①。

(二)推进“一体化”的意义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实现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是思政课科学性需求,既包括宏观上的顶层设计,也包含微观上的大中小学区别界定;既包括符合各学段规律的思政课的精彩纷呈,又能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有序衔接,从而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真正成为有机整体,形成思政课程创新的新样态。

“一体化”具有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的导向性需求;是实现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的科学性需求;是形成全程、全员、全面育人的系统性需求。“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顶层设计已经擘画,作为这一政策贯彻实施载体的学校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即要做到协调统一,整体规划,又要各自作为,守好自己的“一段渠”。

二、高校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程中的定位与作用

高校的“三大职能”决定了高校在“一体化”实施中的作用。如何厘定高校的定位,是深入研究实现“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功能和潜力的关键。

高校作为教育系统的高端,学校育人的最后一站,在推进“一体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统领、核心作用。我们认为现代高等学校具有三种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应从教学、科研、培训三个维度定位高校的关键核心作用,进而探究高校在“一体化”建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实施路径。

高校在“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国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得到印证。在这些文件政策中,既有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政课建设指导纲要》《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行动工作方案》等为标志的工作指导方案,又有以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的通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规划2019—2023》为引领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能力建设,体现了国家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对高校的重视程度。

为了更好地进行“一体化”建构,2020年12月5日,教育部成立了“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并成立了专家组。专家组组长和成员的2/3来自高校②。体现了高校在“一体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高校既是“一体化”的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既是相关政策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政策实施的反馈者;既有自身培养人的使命,又有为中小学培养、培训教师的任务;既要完善自身的思政课教学,又要实现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同时,高校还要担纲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与不同学段思政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相融合的创新研究。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过程中的关键核心作用凸显在以下三个维度。

(一)育人维度

所谓育人维度,就是高校如何通过改进思政课教学,提高学生政治素养、树立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从思政课增强育人的时效性入手,充分了解学生思政课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小学、中学思政课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思政专业优势,主动与专业课程思政相融合,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大格局。

育人是高校的办学宗旨。高校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站,是培养人才的最后关键期。俗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高校就是学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将人的思维概括为三个层次,“无知的确定期、有知的混乱期、批判性思维”[2],大学生正处在这三个层次的第二个层次。大学生视野较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还不能准确、科学地判断和把握很多事情,因而处在有知的“混乱期”。与“无知的确定期”的中小学生相比,大学生不再盲从,不似中小学学生那样学什么信什么,认为所学的都是正确的。大学时段的学生喜欢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喜欢标新立异。因而简单的传授知识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必须通过激发学生读原著、学原文的兴趣,进而实现最终悟原理的目标。实现理论上说服、心灵上契合、价值上认同。否则思政课就会沦为不受欢迎的、适得其反的混分课。思政课只有用理论的魅力吸引和征服大学生,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才能成为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因此,高校的思政课是靠理论魅力征服人而不是靠热闹吸引人。深赜理论、创新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最终提升思政课育人功能是高校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首要任务。

高校是培养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摇篮。高校不仅要通过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还要为中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高校应该从创新中小学思政教师培养体系出发,在培养方案中加强思政课“一体化”理念的渗透,将“一体化”的理念贯穿于中小学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的教育,树立全方位打造优质思政课教师责任意识。高校的教学质量、育人格局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二)培训维度

培训维度是就高校服务社会功能而言的。高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内容很多,本文仅就高校培训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各类各层级学校管理人员而言。

结合中小学思政课的课标要求,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可以采用授课辅导、资料共享、线上答疑等方式进行。

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牵头高校,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落实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工作,经常性地进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交流、拓展教师实践教育活动的多维空间。应将贯穿于每个学段的同一主题进行提炼,通过定期举办大中小学同上一堂思政课,来实现各学段的内容衔接和明确定位,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主题的一致性、目标的差异性、方法的独特性。在交流切磋中形成“一体化”的全貌。

定期举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升培训。高校不仅承担中小学教师的源头培养工作,还肩负着中小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提升任务,因而高校对“一体化”理念的认知是否到位、理论研究是否深入、实践操作是否可行,直接影响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成效,所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研究大学思政课内容和方法,也要了解和把握中小学思政课内容和方法。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前沿的学术资讯,通过培训传导给中小学教师及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

发挥高校思政理论研究优势形成对中小学的积极辐射作用,对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培训,提升在职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③,体现了高校在“一体化”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三)研究维度

高校思政课专题研究:围绕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进行思政课的改进与创新研究。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高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应从高校思政课的创新提升、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推进、高校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强化教育等多维视角展开。

“一体化”专门研究:通过对“一体化”卓有成效的研究,科学统领中小学思政课程设置,内容编排,学段衔接。而高校具有这样的研究条件。

跨学科整合研究:对不同学段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进行综合跨学科研究,为制定中小学思政课的目标、方法设计提供学理及方法论支持。

总体分类研究:为国家制定大中小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不仅要研究思政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重要的是整合高校资源,为“一体化”在内容上的逐段分解和方法上的科学匹配进行深入研究。

三、高校统领和关键作用的实施路径

依据高校在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三维分析,高校在“一体化”建设中起着关键、核心作用,怎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关键作用呢?

(一)守好高校思政课育人“一段渠”

创新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育人功能。通过“一体化”的理念、内容、思维和方法上的准确定位,做到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以提升教师的素质为抓手,以教学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营造全方位育人为目标。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打造“六要”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对标培养方案,跟踪学生成长,守好高校思政课育人“一段渠”。

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高全方位育人效能。“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优势,与专业课教师互帮互助,积极参与课程思政项目。在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为专业课提炼思政元素,让专业课与思政课相得益彰。充分认识知识传授的显性、直接性特征,最直接也最容易实现。价值塑造具有隐性、间接性特征,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成长的。能力培养具有综合复杂性特征,既有显性特征也有隐形特征,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价值观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教师“主动性”、学生“积极性”、环境的“有效性”,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全员育人的协同效应,构建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发挥大中小一体化过程中的引领和关键作用

认知先行,统筹推进大中小一体化课程建设。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整体性、递进性不明显,不容易把握。专业课程,各阶段目标清楚具体,可以通过考试等方法检验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思政课不同,知识点的掌握与目标达成度不能等同。因而在考核目标实现与否的阶段性目标很难设定。高校应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方法论创新方面的优势,从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内在理据和体系建构上发挥作用,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完善行为评价、跟踪性评价等考核系统。

同向同行,强化协同意识。建设研究协作团队、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设计定期交流制度、实施培训反馈制度。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形成思政全方位、全覆盖的格局。目前,教育部已经确定了实施方案,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业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坚持学理性与政治性相融合。

实现研究成果与中小学实施反馈无缝对接,创建“一体化”专业指导团队;建构“一体化”保障机制;确立“一体化”考核评估机制;完善“一体化”创新融合机制;丰富,创新协作形式与路径。深刻领会和研究“实施意见”将实施意见作为项目研究、作为策略规划、作为对策实施。“一体化”不是每个人都要求参与设计,但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实践。守好自己的“一段渠”至关重要。实施改进中创新、动态提升中完善,动态平衡中推进。通过共生、共建、共研,最终实现共享与共荣。

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成立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通知。

②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

③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课思政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智慧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