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引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2021-11-29渤海大学体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杨 兵(渤海大学体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13)
健康是指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即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让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颁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引导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及以上水平。高校的体育发展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高校体育发展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健康中国战略是高校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
健康中国战略赋予高校体育发展更加庄严的使命。大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学校体育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健康中国为高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将学生的健康放在教学首位,摒弃教学内容过于竞技化的状况,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状态。健康中国也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体育教育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而是针对地域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重视学生健康意识形成[1]。基于健康中国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健康中国理念还可以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案,对高校体育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问题分析
分析当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整体情况,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可以为教学改革提供切入点。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前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一)缺乏终身体育教学内容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田径、篮球和乒乓球等项目的技术规则已经基本普及,进入高等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仍然以竞技性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很多教学仍然是重复以前的技术动作或基本知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提不起兴趣[2]。终身体育教学内容要突出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和休闲性,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休闲性和娱乐性项目较少,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运动项目空间比较有限,没有认识到运动兴趣随着年龄增长发生选择性迁移的问题。
(二)不重视终身体育意识培养
传统应试教育体制机制根深蒂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并未形成,过度强调体育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不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对体育教学持有应付和敷衍的态度,学习的主动性并未得到发挥[3]。学校对终身体育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理念,未能全面落实国家的体育教育方针,很多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理性的认可。
(三)健康教育知识渗透率较低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树立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方式,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因此,健康知识很重要,目前很多健康问题是健康教育滞后造成的后果[4]。而高校体育教学偏重体育运动项目,没有从学生的健身需要、健美需要、娱乐需要和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健康知识传授,偶尔通过体育课堂或其他途径讲授的健康知识,也缺乏对体育运动与健康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的足够重视。
(四)教学评价不符合终身体育要求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教学活动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可以从整体上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以体育运动项目测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价结果,忽略了终身体育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没有兼顾终身体育所要求的兴趣爱好等相关因素,并未从推动学生健康发展的理念出发,且缺少信息反馈过程[5],对改进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方面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教学改革目标
健康中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而提出的重大决策,关系到国民健康整体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健康第一”理念、终身体育意识,深刻地影响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促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的早日实现。
(一)促进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是掌握体育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指引,在公共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质健康基础知识讲授,对学生进行成体系的、持续性的、科学性的体质健康教育[6],帮助大学生意识到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了解体育锻炼与自身体质健康的本质联系,将终身体育习惯和意识融入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终身体育价值观。
(二)促使大学生具备终身体育能力
终身体育是个人体育行为的体现,是健康中国整体目标实现的基础,也是“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最佳体现[7]。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将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使学生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健身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将体育运动贯穿于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具备终身体育能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
健康中国赋予了高校体育教学新的内涵,不仅要掌握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而且还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以及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而形成体育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包括体育精神、运动实践和健康促进等多个维度,与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目标相融合[8]。通过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学生能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思想情感与意志品格、运动能力与生活习惯,并将其日常行为化,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改革内容
教学改革旨在促进教育进步,为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教学改革可分为单项改革和整体改革,本文研究的健康中国引领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属于整体改革范畴。该项改革对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优秀教学经验进行了精选和优化,进而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校内外推广实践。
(一)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
教学理念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对开展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让“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9],教学改革构建了详细全面的体育教学计划,提高学生体育项目参与度,把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真正掌握几种可以常年坚持的体育运动项目,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及时更新体育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它来自师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大纲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终身体育具有丰富性的特点,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加强体育锻炼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精心设计教学项目[10],将区域和民族特色运动融入体育教学,如增加大学生喜欢的滑板、直排轮、街舞和独轮车等项目,使体育锻炼更贴近学生生活。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新颖和高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创新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确保体育教学具备多样性并能够加以灵活运用。此外,还要加强师生交流互动,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其在轻松愉快环境下学习体育知识,获得较大收益。
(四)依托休闲体育助力健康中国
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以增进身心健康、丰富和创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为目的的锻炼活动。休闲体育在增进国民健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需要依托休闲体育,让单一枯燥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呈现多样化、娱乐化和休闲化的发展趋势,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11],培养学生终身的爱好和兴趣,树立科学的健康价值观。
(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评价更多关注体育技能与理论素养考核,而终身体育意识很难通过这些考核得到有效培养,因此,体育教师要多元化地设计考核评价方案,将即时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开放式评价与激励式评价相结合。除了将体育教学的达成目标作为基本考核点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体育习惯,从身体形态、情感表现、心理健康和理念素质等多维度进行评价,为学生创造表现整体素质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强化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
四、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习近平同志在出席全国教育大会时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本研究以此为指导思想,结合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教学要求,提出了以健康中国引领公共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编制合理的公共体育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以指导后续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需要因材施教,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优化课程设计,编制合理的教学计划,并对计划的可行性给予充分论证。公共体育教学计划应立足于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线下讲授和线上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网络直播和点播等形式,将动作分解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帮助学习提高运动技术和自主协作学习能力,将体育兴趣转变为体育习惯。
(二)构建先进的体育健康知识平台
为了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高校除了要重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之外,还要促进体育健康理论和体育文化知识的传播。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构建先进的体育健康知识服务平台。服务对象以高校师生为主,并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内容包括多个方面,如组织体育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体育技术水平;发布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信息,为学生查询和使用提供方便;举办体育健康知识讲座,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搭建阳光体育平台,提高学生体育核心素养[12]。
(三)教学内容向现代化和休闲化发展
教学内容现代化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要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社会和各学科专业的最新发展成果。教学内容休闲化要求应顺应学生对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突出休闲性和学生的乐趣体验,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获取终身体育技能[13]。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将全民健康作为发展主题,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尤其重要。学生毕业离开校园后,仍然需要长期坚持锻炼,这就需要科学化设计教学内容,让体育教学具有现代化和休闲化的特点,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求,有效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变“要我练”为“我要练”,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四)体育教学过程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调节和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调节自身的情绪以及进行准确的情感表达,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防止心理健康失衡现象的发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加强情感和胆识训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通过精心编排和组织比赛、游戏、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和良好的竞技心理。同时,将意志力培养融入体育教学,在竞争中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具备克服困难的决胜心[14]。
(五)实现课内课外体育整体协调发展
健康中国是国家战略,单纯依靠学校体育教学远远不够,需要个人、学校以及社会整体联动,形成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把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和运动训练等纳入其中,使其成为一个系统整体,即提倡课外体育课程化、课内课外体育整体化。整体化教学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时间、活动地点、学生与教师的个人原因等因素的制约,既有利于打造理想的体育教学文化氛围,也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最直接手段。同时,课外体育不局限于校园内,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社会体育资源,有效拓宽体育学习的时空界限,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15]。
(六)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场馆设施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场馆设施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部门应加大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投资力度,学校自身也需要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修保养,延长设施使用年限。常规性的体育设施要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免费开放,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基础保障。此外,还要创新体育场馆设施运营体制,在满足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向周围社区群众或企事业单位有偿开放[16],发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的社会服务功能,并利用收取的资金对场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维修和使用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