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史论类试策的结构与特点
2021-11-29刘岩
刘 岩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 言
北宋史论类试策是以历史故事为题,贯穿儒家经典之义理,考查举子对时务的了解与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试策可分为“策问”与“对策”两部分,其中“策问”是指考官出的题目,“对策”则是举子的作答部分,一般根据题目按照顺序分别作答。对史论类试策来说,不仅要答出故事的出处,还要以史为鉴,写出自己的相关见解。目前学界对于北宋史论类试策的探讨不多,亟须完善相关研究,以形成对宋代试策的全面关照,了解宋廷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宋人对历史的体认。由于“策问”与“对策”在结构上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分别探讨。
1 策问的结构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曰:“按古者选士,询事考言而已,未有问之以策者也。汉文中年,始策贤良,其后有司亦以策试士,盖欲观其博古之学,通今之才,与夫剸剧解纷之识也。然对策存乎士子,而策问发于上人,尤必通达古今,善为疑难者,而后能之。不然,其不反为士子所笑者几希矣。”[1]129科举是北宋社会生活中的大事,为科举出题也是士大夫荣耀所在,很多时候问题的提出比作答要困难许多,策问既检验举子“博古之学,通今之才,与夫剸剧解纷之识”,也考察作者“通达古今,善为疑难”的能力。
1.1 导语
北宋史论类试策的策问部分通常由导语、问题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在进士科与制科的考查中又有差异。导语常见于制科试策,通常用于表述帝王的志向与对考生的期盼,如真宗景德四年(1007)《试贤良方正制策》:
朕克谨先训,惟怀永图,期化于人文,爰考于古道。犹虑视听不广,心志未明,鉴寐增勤,忠规是伫,所以博延髦士,渴听嘉谋。[2]294
句式整齐古雅,语气敦厚恳切,表达了对“视听不广,心志未明”的忧虑以及想要“考于古道”的决心。再如杨亿《景德三年九月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策》:
我国家奄宅中土,勤恤庶邦,念前代求贤之劳,思昔王好问之裕,浚发明诏,详延俊民,乐闻谠言,用裨至化。兹子大夫韫椟待价,藏器俟时,射隼有功,逆鳞无忌之际也。[3]164
同样以雅洁整饬的骈文,表达了求贤之思,并鼓励考生直言进谏,不要有所忌讳。也有少数制科试策不见导语,开篇直入主题,如吕陶《御试制策一道》[4]315,以“在昔明王之治天下”为开头,引述三代政治之昌明,接着抛出现实问题让举子作答,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相比制科来说,进士科试策大多不以天子口吻出题,通常没有代天子立言的导语,就事论事,直入主题,如司马光《策问五道·第二道》考“尧遭洪水”:
问:昔者尧遭洪水,咨于四岳,曰:“有能俾乂?”四岳荐鲧,尧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则知鲧之不可用,亦明矣。四岳复荐,曰:“试可乃已。”尧遂命之治水。九年功用不成,然后黜之,而兴禹焉……仁圣用心,固不如此。愚智有涯,不能测远,吾子其辨也。[5]167
策问在询问考生问题前,没有任何铺垫,直接引述所考史料。“鲧禹治水”一事见于《史记·夏本纪》(1)司马迁:史记卷一,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尧用鲧治水而“九年功用不成”,是用不善之人任事,与圣王之道似有不符,司马光引此故事,要求考生对此矛盾予以解释。
再如邹浩《策问二三》考“三王之治”:
问:三王之治,不能无弊,救其弊者,岂异道哉,酌忠敬文之宜,还相为尚而已。后虽聪明睿知之君,未有外此而太平者也。《语》不云乎:“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然则所当变者何事?无乃损文用忠,如董仲舒之策乎?果在是也,伊欲改作,上下便之,不骇不扰,且不悖于古训,如之何则可?[6]290
问题前亦无劝勉或述志之导语,考查三代史便直引三代。“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何晏等集解,邢昺疏:论语注疏卷二,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意在强调继承与变革的重要性,典章制度既要有所根据,又要能“变而通之”,随实际情况而有所增减。
综观北宋史论类试策,导语作为劝勉或述志的部分,多出现于制科策问中,目的是强化天子口吻,形成一种庄重严肃的语气,这与制科作为“大科”的地位是相匹配的。相较而言,进士科策问则显得灵活许多,大多直引故事,并无铺垫,但也有少数策问以主考官的语气稍作引述,之后再展开具体问题。
1.2 问题与结语
问题部分是策问的主干。北宋史论类试策对史的考查通常先引述前朝故事,再指出当今之弊,使古今相互参照,最后引导考生列出相应举措。如田锡《开封府发解策第二道》:
古者搜狩之礼,以教民战;征伐之际,稽诸版图。里闾有士卒之名,井田赋马牛之数,聚之则蓄为我武,散之则复为齐民。洎王道其亡,霸图相继,以兵逞欲,以民养兵。兵农由是遂分,财用以兹不足,管榷以为国计,租赋先于军储……今沿塞屯田,防秋戍卒,疆场无事,可力穑以服勤,戎狄之虞,则被坚以御辱。可以救三时妨夺之害,免千里挽馈之劳。伫闻嘉言,以观方略。[7]256
先从“古者搜狩之礼”说起,以三代图景为理想标杆,紧接着论后世“王道其亡,霸图相继”之后的情况,以此说明“王道”的沦丧,最后以当今之弊为落脚点,要求举子提出解决方法。北宋史论类试策问题的提出大多遵循这一思路,贯穿以史为鉴的思想,景德二年三月制科策曰:
古者井田之设,兵农混然。居常力耕,不离于畎亩;有事调发,爰执于干戈。盖三代之旧章,历战国而无改……今国家勤修武备,式遏外虞,所以保障黎元,震耀威德。将何以追司马六军之制,遵提封百万之规,免飞刍挽粟之劳,成家给人足之美?寓令于疆畔,其术如何?讲事于搜苗,厥旨安在?愿闻婉画,以阐大猷。[8]161
从“古者井田之设”到“今国家勤修武备”,完成了从史实到经验的转化,考查举子知古论今的眼光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北宋试策对历史的考查,目的是检验举子是否具有治国理政的能力,所以史论类试策的重点是“论今”而非“知古”,其突出表现就是史论中的大多数问题都以现实为旨归,单独考查具体历史史实的极少。历史故事本身包涵了许多国家兴衰、社会治乱的道理,能为当今提供借鉴,故仁宗曰:“朕听政之暇,于旧史无所不观,思考历代治乱事迹,以为鉴戒。”(3)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从皇帝到普通士子,观史以明得失、知兴替是普遍的共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北宋史论类试策的问题部分常常有一定的倾向性,蕴藏了作者自身的价值判断,“论”的意味十分明显,例如司马光用三代故事批评王安石新法:
问:先王之治盛矣,其遗文余事可见于今者,《诗》《书》而已矣。《诗》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书》曰:“面稽天若。”盖言王者造次动静,未尝不考察天心而严畏之也。《诗》曰:“毋念尔祖,聿修厥德。”《书》曰:“有典有则,贻厥子孙。”盖言三代嗣王,未有不遵禹、汤、文、武之法,而能为政者也……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之议,不足听采。[5]173
司马光引《诗》《书》为例,意欲证明“三代嗣王,未有不遵禹、汤、文、武之法”,同时也批评“今之论者”的言论是“纷纭之议,不足听采”,实际在问题部分直接亮出了观点,立场十分鲜明,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策问的结语部分通常以“伫闻嘉言”[7]256或“朕将亲览”[9]312一类的套话作为问题的收束,表达对考生的鼓励与殷殷期待。也有的对考生提出了答题的具体要求,如欧阳修《问进士策四》的结语:“宜陈其本末与其可施于今者以对”[10]45,既要求考生梳理史实脉络,又要给出古制施行于今的方案,以及苏轼《国学秋试策问二首·其一》的结语:“请举此数君得失之源所以相反之故,将详观焉”[11]174,就如何作答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指示。
2 对策的结构
白居易在《策林》中将对策的结构分为策头、策项、策尾三个部分(4)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四十四,四部丛刊景日本翻宋大字本。,本节沿用这一说法。策头部分是回答问题之前的引言,通常包括颂圣和自谦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制科试策中较为常见。策项是对策中回答问题的部分,一般是按照策目的顺序分别作答。策尾则是对策的收尾,表示整个问题已答完,一般以“谨对”二字作结。以夏竦《崇政殿御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为例,策头部分为:
臣闻百王公共不易之道者,惟谏而已矣。古者致治之君,莫不欲良臣在廷,忠言日至。揭进善之旌,设敢谏之鼓。太史陈诗以刺,百工执技以谏。暨漠孝文二年,始下贤良之诏,开纳言不讳之路,延直诚切谏之士。访天时之灾异,问朝政之阙失。国家宅有神器,五十年间,上无逸德,下无遗政。而陛下尚虑视听未广,心志未明,高张六科,躬访时事。诚臣以济民利国之策,干陛下之秋也。臣生逢太平,幼读方策。睹盛衰治乱之际,未尝不愤悱而握卷;闻忠蹇鲠直之风,未尝不激厉而抗节。今幸以区区之学,应直言之召。有司不以臣之不材,升之于相府;三公不以臣之不材,进之于外廷;陛下不以臣之不材,问之于丹陛。敢不抉胸膈之所虑,尽耳目之所见,谨昧死上对。[12]30
夏竦先追述了直言极谏科的源流,接着夸耀国家“宅有神器,五十年间,上无逸德,下无遗政”,皇帝则是“高张六科,躬访时事”,此为颂圣部分。夏竦又在文中三次表示自己“不材”,既是自谦,也是对有司、三公及帝王的感激。策项部分则完全按照策问中问题的顺序展开,策问曰:
昔姬德之隆,《周官》爰作,建中立极,经世惠民,乃致颂声,以措刑辟。王风不兢,战国交兴,理贵从宜,俗多变古。炎汉政令,《十志》粗存;有唐宪章,《六典》备载。既沿革而不一,谅损益而可知。曲礼三千,经礼三百,诚难悉数,试为敷陈。施之于今,往古之事何久?揆之于古,方今之法孰非?……言念于兹,夙夜无已。欲必怀才者使达,荐士者绝私。奏牍上陈,美恶可复;爵赏下降,名实罔违。极言澄汰之方,用资宵旰之虑。[12]30
夏竦对策曰:
制策曰:“昔姬德之隆,《周官》爰作,建中立极,经世惠民,乃致颂声,以措刑辟。王风不兢,战国交兴,理贵从宜,俗多变古。炎汉政令,《十志》粗存;有唐宪章,《六典》备载。既沿革而不一,谅损益而可知。”臣闻周监二代,文物周旋;姬旦践阼,宪章昭备。诏六官以政令,建五等以亲贤……臣谨对。[12]30
针对策问中提出的问题,需要先抄录问题原文,以“制策曰”起头,再按照次序回答问题,做到有条而不紊。每个问题又须先找出史实的出处,从中提炼出核心观点,最后结合时事,落实到实用的层面上去。对策的末尾一般要加上“臣谨对”这样的谦辞,作为文章的收束。
再如苏轼《私试策问八首·汉之变故有六》:
汉之所忧者凡六变,而其乱与兴,辄出于其所不忧,而终不可备。由此观之,治乱存亡之势,其皆有以取之欤?抑将不可推,如江河之徙移,其势自有以相激,而不自知欤?其亦可以理推力救而莫之为也?[11]165
回答此问题首先要对汉之“六变”作具体阐释,这是考查举子对汉代历史的了解程度,但更重要的是要举子总结所谓“治乱存亡之势”,即在掌握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
3 北宋史论类试策的写作特点
北宋史论类试策不仅在内容上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涵丰富,并且在文章写作上也有其鲜明特点。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曰: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弛张治术。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又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佃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然后标以显义,约以正辞,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环隐为奇:此纲领之大要也。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空骋其华,固为事实所摈,设得其理,亦为游辞所埋矣。[13]154
在刘勰看来,策文的写作必须“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也就是以经为本,以史为鉴,参以时务。在试策中,经、史、时务三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就史论类试策而言,对历史的陈述要贯穿儒家经义,要落实到实处,另外也要注意“观通变”,即把握历史的规律性。刘勰同时指出,策重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语言的简洁、主题的突出为贵,即“文以辨洁为能”、“事以明核为美”,不要用过多虚浮的文辞。这些都精当地概括了策这种文体的特点,下面就北宋史论类试策的特点作分点论述。
3.1 立论正大,融通义理
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文》论“策”的写法时说:“此集文章,占得道理强,以清明正大之心,发英华果锐之气,笔势无敌,光焰祝天。学者熟之,作经义、 作策,必擅大名于天下。”[14]1042阐发史论的前提就是要有“正大”的道理,刘勰也说策文写作“必枢纽经典”[13]153,在北宋史论类试策中,叙述历史故事时须以儒家经典为本,史论由经义而出,“占得道理强”,方能立论得稳。苏洵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5)苏洵:嘉祐集卷八,四部丛刊景宋钞本。,经、史关系之密切如此,史论类试策虽考史实,却以经义为立论之本,如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考查三代史:
朕德不类,托于士民之上,所与待天下之治者,惟万方黎献之求,详延于廷,诹以世务,岂特考子大夫之所学,且以博朕之所闻。盖圣王之御天下也,百官得其职,万事得其序。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田畴辟,沟洫治,草木畅茂,鸟兽鱼鳖无不得其性。其富足以备礼,其和足以广乐,其治足以致刑。子大夫以谓何施而可以臻此?[11]267
表面上看是考查三代的历史,实际上是询问儒家“王道”以及“义利之辨”的涵义。就北宋史论类试策来说,历史的真实与否往往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事件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即所谓“治乱安危兴废存亡之理”(6)程颢,程颐:二程遗书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而这个“理”又往往与王道仁政、礼义道德相关。欧阳修云:“道德仁义,所以为治;而法制纲纪,亦所以维持之也。”(7)欧阳修:新五代史卷四十六,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实际上在大多数考题中,儒家伦理道德可以被解释为影响王朝兴衰与历史大势的根本性因素,成为答题的关键。
3.2 不务虚言,贴合实际
刘勰所言“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佃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13]153即策文的写作要言之有物,说祭祀要了解礼制,论军事必须熟悉兵法,谈种田要懂得农事,断诉讼要精通法律,要将问题落到实处。与诗赋以情采动人不同,史论类试策的写作必须以扎实的内容取胜,要与社会现实取得紧密联系,既要熟练运用史料,又要切合实际。高弼曾上书仁宗皇帝曰:“近日窃见朝廷欲选一二良吏,而终未能得,其何故哉?盖入仕之初,但取空文,不求实才实行之所致也。今天下多事,边鄙未宁,若不求人,将何以济?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臣欲今后科场考试,以策论为先。”(8)杨士奇,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六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宋试策从一开始就是以测试举子“实才实学”的面貌出现,这与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有关,制科试策更要求考生“规朕躬之过失,陈宰相之阙遗,纠中外之奸回,斥左右之朋比,述未明之机事,贡无隐之密谋”(9)王称:东都事略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希望策文能够直陈时弊,有补于朝政。后人评价策文也多从实处着眼,如清人徐乾学评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一道》:
轼于仁宗时应制科,意在振厉有为。迨服宁新法,横山用兵,则又失之欲速而急功利,故复拟进士对策,以讽时政,意在因循旧贯,慎重改作。前后所主不同,其忠君爱国之心,直言敢谏之气,则一也。(10)徐乾学:古文渊鉴卷四九,清同治浙江书局刻本。
苏轼的策文乃北宋试策之典范,徐氏此言即着眼于苏文的“振厉有为”,不务空言,是将爱国热忱注入策文之中,揭露时弊,意在有所建树。同是科举试项之一,试策与试论的目的有很大不同,苏轼总结道:“试之论以观其所以是非与古之人,试之策以观其所以措置于今之世。”(11)苏轼:苏文忠公全集卷二十六,明成化本。就史论类试策来说,其思维模式是由具体(史实)到抽象(历史经验),再到具体(治理措施),而试论则是由具体(史实)到抽象(历史观点)即止,如同比利时学者魏希德所说:“策与论的区别在于它们使用的历史论据和哲学观点方法上的不同。在论体文中,学生被要求从题目涉及到的事件中归纳出一条普遍真理……策题则要求学生实现一种反向的思维过程:该类题目的主要目的是把问题具体化,而不是抽象化。”[15]60因而当时的考生在准备试策考试时,往往按时务分类,汇集所需材料,如曾巩为备考所作《本朝政要策》分考课、训兵、贡举、水灾、学校、屯田等条目。
3.3 主题突出,条理清晰
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文》曰:“此集皆谨严简洁之文。场屋中日晷有限,巧迟者不如拙速。”[14]1042说明场屋之作受时间影响,应尽量按照一定程式,做到谨严有序、条理清晰。不仅如此,北宋发解试、省试对策皆要求“不得过七百字,如过七百,虽合格,并降一等。”[16]10797字数上的限制也使得策文写作应主题鲜明,不枝不蔓,在有限的文字中承载尽量多的内容。就史论类试策而言,举子须尽快抓住史料背后所传达的具体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论述,并最终给出解决办法。如田锡《开封府试策第一道》:
我国家诞膺景命,爰创洪图……岂不以蓟北戎人,尚侵禹画;河东余孽,犹保枭巢?然则二寇欢盟,数世连结,畏中原之强盛,曲陈欵附之诚;忧同恶之危亡,潜怀救解之计。若击之,则有阻夷狄来王之意;若置之,则恐违生灵徯望之心。取舍之间,后先安在?[7]249
在写作试论时,举子必须十分注意文章意脉,讲究上下文间的照应,顾及论说对象的各个方面,即所谓“圆”;又要立意新奇,造语奇警,即所谓“峻”与“险” 。而策文必须“条对”,且关注现实问题,作答时必须严格按照策问的要求,观点须鲜明,格式须齐整,不得“置所问而妄肆胸臆、条陈他事”。[17]53这就要求策文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导向。在此篇中,针对当时宋廷面对的严峻边疆问题,即策问中所说“蓟北戎人,尚侵禹画;河东余孽,犹保枭巢”,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询问造成当前紧张局势的原因,提出了“击之”或“置之”的疑问,实际也限定了举子作答的方向。
3.4 骈散相间,简洁畅达
北宋史论类试策的写作以散体为主,便于论事析理,但也常有整饬的对偶,韵散相间,颇有韵致,王铚《四六话》卷下曰:“吴正肃试贤良方正科殿试策,因论古今风俗之变,皆随上好恶,有曰:‘城中大袖,外有全帛之奢;雨下垫巾,众为一角之效。’是时试策犹间用对偶句也。”[14]19杜范《辛丑知贡举竣事与同知贡举钱侍郎曹侍郎上殿札子》言:“策则誊写套类,虚驾冗辞,装饰偶句,绝类俳语。”(12)杜范:清献集卷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虽是从批评的角度出发, 但从中也可知偶句在试策写作中的流行。治平二年(1065)《御试制科策》策问部分有一段几乎纯用骈体,文字工整、音韵和谐:
……边境虽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费弥广。军冗而未练,官冗而未澄。庠序比兴,礼乐未具。户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让之节,此所以讼未息于虞、芮,刑未措于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为心,治民者多以文法为拘。禁防繁多,民不知避。叙法宽滥,吏不知惧。累系者众,愁叹者多。仍岁以来,灾异数见。六月壬子,日食于朔。淫雨过节,暖气不效。江河溃堤,百川腾滥。永思厥咎,深切在予。[11]256
作者引用了“虞、芮”“成、康”的典故,说明当今风俗道德的沦丧,表达了帝王对改良政治的深切期盼。大量的四字对偶是其一大亮点,既使文章气势充沛,也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才情。
追求简洁畅达也是北宋史论类试策文的特点。王安石曰:“策进士者,若曰邦家之大计何先,治人之要务何急,政教之利害何大,安边之计策何出,使之以时务之所宜言之,不直以章句声病累其心。”(13)王安石:临川集卷六十九,四部丛刊景明嘉靖本。史论类试策的最终旨归在于致用,无论是引用经典,还是叙述旧史,都要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思路,这使得策文更注重扎实的内容,而非浮华的语辞。孙何在《送朱严应进士举序》中说:“唐试进士,观理于策论,呈才于诗赋。策论高者,稍近于仁义;诗赋精者,未离于雕篆。今朝延取士之制虽古,用道较艺之术,犹专守唐代。”[7]177北宋科举自仁宗朝起,先策论,再诗赋,成为后世定式,策论主要考查举子的思辨能力,不甚注重精雕细琢的文才与丰沛饱满的情思。南宋科场指南书《论学绳尺》云:“策文方,论文圆;策文直,论文峻;策文易,论文险。”[14]1065其中“直”与“易”不但指立意上要平实,在语言风格上也要直白通畅,向考官明白无误地传达自己对历史的评价与政治上的见解。
4 结 语
北宋史论类试策作为北宋试策的一种,体现了北宋科举考试对历史的重视。秉持着以史为鉴的思想,史论类试策既考量举子的博学通典之才,也要求举子采历代之故事,归纳治乱兴亡之理,对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北宋史论类试策要求举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展示其史学功底与处理时务的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文学样式,有其自身独特的书写准则、思想内容与文本呈现。
总体来看,北宋史论类试策的出题常围绕某一历史事件,要求考生先答出历史出处,再对史实稍作论述,总结其中的道理,最后落实到实用层面上。考生在作答的过程中要遵循策问中问题的顺序依次作答,并在策尾处以“谨对”二字作结,表达谨慎与自谦之意。此外,北宋史论类试策在写作上有雅正、切实、重条理、重畅达的特点,出现了像苏轼这样的文学大家所写的典范之作,其作品以散文的文法,叙述、议论相错杂,又多用虚字,层层铺叙,步步深入,不时穿插一些对仗工整的段落,使得文章在保持散文纡徐流畅风格的同时,也带有骈文的音韵之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