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听觉在琵琶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021-11-29易欣
易 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音乐学院,郑州 451100)
内心听觉又称内部听觉,意指“在内心所进行的音乐听觉活动,所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1],是外部有意或无意通过长期的影响刺激后形成的内部音乐音响和意象,是大脑再现原有音响形象和创造加工形成新音响形象的过程[2],是含有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多层次的音乐心理活动。B·谢列金斯卡娅曾说:“在唱(奏)前一个音符时,在不借助乐器,而凭乐谱就能预先在内心提出下面不熟悉的旋律中的每个音的音高和音值的一种听觉能力。”[3]内心听觉“不是外部听觉在内心的纯粹复制,在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的同时,内心听觉具备了先导与创造的能力”[4]。
一、影响内心听觉的主要因素
(一)音乐感知力
我们常说,良好的音乐感知能力是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它包含音乐感觉和音乐知觉,是对音高、音值、强弱、音色等音响现象个别特征的感觉,是对音高、和声、速度、律动、织体、张力、结构等音响现象的整体感知,是对音响现象的认识,依靠整体音乐思维即知觉来完成,而不只是音高、音色等感觉的简单相加。在音乐聆听的过程中,感知所进行的不是听觉表象,而是从整体上感受音乐的能力[5]。音乐的才能往往体现在感知能力的知觉层面,越是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就越能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审美体验之中[6],音乐审美能力往往也是一个人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
(二)音乐记忆力
音乐记忆能力与其他感觉经验的记忆过程相比差别不大,但聆听、表演、作曲、指挥等不同的音乐行为对记忆系统的要求是十分复杂的,需要不同类别的“记忆行为”。一种是单纯的音乐记忆,通过物理刺激输入建立记忆痕,经过某种练习或学习加工对痕迹信息进行操控将信息储存或保存至某种层次状态,如基本旋律音高的识记或乐器演奏中动作技能的学习;另一种是听觉表象记忆,是一种在不具备物理声音刺激条件下,通过思维加工对聆听的音乐进行理解并赋予意义的过程,是对储存累积的系列音符准确回忆的另一种外在表现[7]。音乐记忆力是为音乐内心听觉能力累积提供储存的重要能力因素,提高内心听觉中的音乐听觉意象,记忆力的训练是不可或缺的[8]。
(三)音乐想象力
如果说音乐感知力是评判是否容易形成内心听觉的关键因素的话,那么,音乐想象力则是判断审美能力和内心听觉等音乐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音乐想象是在基本音乐素材的基础上,通过感知、回忆等明确音乐想象的方向,不断进行加工和整合音乐形象的过程,是由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所引起的画面感及情绪感受的深层情感体验。由音乐感知和音乐记忆支配的听觉意象是音乐想象的基础,内心听觉的建立离不开音乐想象的支撑,可以说音乐听觉表象、音乐情感、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等对内心听觉和音乐审美的形成都具有加工、整合、预测的作用,提高音乐想象能力也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内心听觉能力。
二、内心听觉在琵琶演奏教学中的意义
(一)良好的音乐启蒙
1.基本素养
音高和节奏是音乐构成的基础,是音乐学习中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在音乐学习的初期,一般通过直观模仿习得。在演唱或演奏中通过聆听、模唱、打拍子等方式将谱面内容音响化,通过一定的模仿练习和积累形成记忆将外化音响内化为感知、记忆、想象从而形成内心听觉。经过这种音响外化与听觉内化的反复练习与校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缩小内心音响与标准音响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差距,提高音准、节奏的基本准确性,逐渐提高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能力,最终通过已建立的内心听觉标准的预见,准确无误地完成音准节奏等基本音乐素养。
笔者认为琵琶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音高、节奏、旋律等基本音乐元素的讲解与示范、在演奏前听谱唱谱等方式建立整体音乐思维,使学生通过音乐感知力加强对乐曲的节奏、音高及情绪情感的整体感知与了解。通过讲解、示范、反复聆听及演唱等方式,加强节奏型与乐句结构划分,强化音乐记忆,建立内心听觉,根据听觉表象建立目标音响参照标准,在练习中反复体验和验证,从而提高乐曲完成的完整度和效率。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自身音乐素养各不相同,在音高、节奏、乐句、音色、情感等方面的音乐感知力的高低也影响着内心听觉的建立,影响建立内心听觉的音响参照标准,最终呈现具有差异性的练习效果。
2.音乐感
我们通常会发现,在琵琶的演奏学习过程中,乐曲由老师示范解析后进行的练习和学习效果,相比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摸谱练习,在效率和效果上都高出一些。教师解析示范的过程其实就是以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建立内心听觉标准的过程,大到音乐逻辑框架小到个别细节处理。无论是教师的解析示范,还是练习前的读谱分析,都是培养内心听觉在基本音乐要素、音乐逻辑框架、意境和审美等方面的感知能力和深入理解力的直接方式,也是反复强化和优化音乐记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音乐联想的过程[10]。为了避免初期建立错误的音感、节奏、乐句标准,造成学习技法练习麻木、无乐感或学习效果差等现象,在琵琶演奏的教学中贯穿内心听觉的建立和运用,建立整体音乐思维,让学生在练习和演奏中感受音乐的律动和美好,是极其必要的。
(二)完善演奏技能技法
通常我们将演奏学习归为技能学习,在器乐演奏中的学习体现为手型、动作、角度、力度等方面。在基础学习中对乐器基本音色的记忆和认知,是基本学习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启蒙阶段必须掌握的音乐基本学习能力。在琵琶演奏中,指甲入弦的多少和过弦的速度影响弹奏声音是否干净,指甲面与面板的角度影响了弹奏音色的薄厚、干润,手腕与手指的配合影响音色、速度等,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乐句,或者说同样的作品不同的处理方式,都影响并决定使用不同的入弦角度、入弦深度、速度、力度、关节运用及肌肉松紧进行演奏。在因人而异的手指构造、多变的音色和音乐风格面前,具体的物理性的技术标准和对错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音乐的主观性和抽象性,在松紧度、力度、速度等因素无法具体进行量化的情况下,学生易出现练习标准不明确或练习方向不明晰等问题。为了能够更快地完成这项技能学习,有些教师通过采用严苛的动作完成标准度来帮助学生完成演奏动作技能技法的学习,或者说只要求技术而忽略了对整体声音美感的内心听觉的培养和塑造,学生没有形成根据内心听觉自主追求美的练习思维和习惯,课后练琴的效果并不理想。只强调外在手型和动作的要求,看似建立了明确的标准且有着很高的要求,实则容易使得手指无措,关节僵硬紧张,无法正确发力,无法自我协调完成基本技法,在练习曲中的训练无法学习迁移,弹奏乐曲时体现不出效果相应的学习训练效果[11],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习也容易丧失对音乐演奏的信心和兴趣。
在技术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建立音色、声音的内心听觉,有助于在练习中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技术技巧的核心部分,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让手的各部分受控于内心听觉,更加自主和谐地运动起来,以追求更好的声音。小提琴家卡托哈瓦斯说,“如果训练自己能够在内心中听到正确的音高与音质的话,那么手指就会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工作”[12]。
(三)提升音乐表现能力,深刻音乐内涵
音乐是时间,是创造,是情感表达的艺术。音高节奏和技术技法是音乐能够得以表达的基础,艺术表达是目的。内心听觉的培养不止包含基本音高节奏的时间空间标准,也是立体音响层次变化、色彩变化、音乐逻辑的建立。每个音乐作品有着自己的音乐结构和音乐逻辑,根据音乐表现需要,通过内心听觉的想象预见,在演奏或演唱中的艺术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音乐主题和情感。
苏珊·朗格曾表示,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感情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音乐是声音在时间上的起伏、回旋、跳跃等状态,是依靠知觉去判断的一种想象的、情绪的心理空间[13]。在进行音乐欣赏或演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自己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对音乐感知中去,感知、想象并创造旋律线条的起伏、力度的强弱与张力、节奏与织体的疏密、调性色彩的浓淡和趋向,通过感知、记忆和丰富的音乐积累引起相应的情绪情感的波动,激发音乐创造力。在创造性演奏的过程中,对音乐结构敏锐的感受触发了演奏者灵感,经不同人的感知、记忆、回忆、联想等创造性整合后,建立内心音响,在内心听觉的基础上进行预判音乐音色、乐句情感等艺术处理,再现和调整肌肉记忆进行演奏,进而外化为较为理想的演奏音响[14]。外化的音响表现形式可以使听者在生理与心理上产生急速、缓慢、升高、降低、紧张、放松、增强、减弱等感觉,这种声响与情绪上相一致的变化,也使得演奏者与作曲家,或者演奏者与听众在音乐演奏和欣赏中产生共鸣,更真切地传递音乐情绪情感与作品内涵[15]。
从启蒙到基本技法学习,再到乐曲学习,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内心听觉完善技能技法,提升艺术修养[16]。加强在音高、音色、节奏、乐句、呼吸、强弱、情绪变化等多方面的音乐感觉和知觉,加强音乐学习中感知、记忆、想象等能力的提高和积累,是对内心听觉能力的进一步强化与提高。通过一定的学习和积累,强化内心听觉能力,演奏者、欣赏者和创作者在演奏、欣赏与创作时,都将会有更好的艺术体验与情感表达。
三、结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人类情感自发进行表达的一种方式。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音乐由原始的简单表达逐渐演化成为复杂多样、各具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形成了复杂多变的音乐技术技法及音乐理论。在现今的音乐教育当中,很多的音乐教育以夯实基础为由重技轻艺,将学习和教授的重点集中在纯技术技法的肌肉训练中,往往忽视技法与作品表达的关系,艺术活动变成了手指机械运动的技术任务,演奏者也难以从音乐行为中理解音乐体会艺术的美与愉悦。我们要回归音乐的本源,以听觉、美、愉悦和情感表达作为出发点,注重内心听觉的训练和培养,以内心听觉为前提回归音乐技能训练,通过感受、认知、记忆、回忆、想象、创造等多方面、全方位建立内心听觉和审美标准,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反复体验、反复验证完成音乐技术技巧训练,在音乐演奏时进行自我调控与自我提升[17-18]。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深化音乐审美修养,将更好地达到育人育德的艺术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