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戏剧阅读辅助教学模式探究
——以“5C”核心素养为视角

2021-11-29张逸帆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戏剧文本素养

金 莉,张逸帆

(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外语人才在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因此,《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下称《大纲》)中明确提出:“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基础上注重和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1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和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也提出了英语教育“5C”核心素养模型,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e)、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素养(Creativity)、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与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2]。这5大素养对推进高校英语教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俗称“泛读”)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可目前“泛读”教学仍然存在着难以符合《大纲》要求以及不能较好适应社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问题。

一、高校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和模式,虽在相关理论和方法方面有所改进,但总体上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被动阅读和教材内容缺乏文化内涵等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课程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语篇理论的阅读教学模式深受教育者的认可。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课前预读、课堂分析、课后归纳等多个学习过程,旨在全面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3]。然而,在当今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该模式并未得到合理和灵活的运用。在“泛读”课程上,教师本应该扮演组织者、引导者、观察者和反馈者的角色,可受到功利性动机的影响,教师代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甚至将“精读”教学方法应用于“泛读”教学,使语篇理论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种以教师为主体、以单词讲解和语法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读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和枯燥,几乎完全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权利。

(二)学生课内外阅读较为被动

基于语篇理论的阅读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浓厚的阅读兴趣是保证学生阅读参与度的关键,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和改善阅读习惯[4]。而在现实中,被动式的阅读学习使大多数学生处于无兴趣阅读状态,只掌握了一些基本生词和语法或者阅读应试技巧,并没有学会有效阅读,也未能积累丰富的词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几乎没有提升,文化素养的养成和传承更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学生面对英文语篇显得茫然无助,这种挫败感将不断削弱学生阅读的潜在兴趣和阅读动机,直接导致学生在阅读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大大降低。

(三)阅读教学内容缺少中外人文内涵

新时期高校英语“泛读”课程教材在许多方面与《大纲》要求有了较高的契合度,但其内容仍缺少足够人文文化内涵。对学生的调查显示,“75%的人希望教材中增加文学作品”[5]。也有学者发现教材中绝大部分文章是以欧美国家文化为背景,泛读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尤为突出[6]。因此,有学者建议在低年级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学的教育和渗透[7],在“泛读”课程中增加包含英语国家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的文学作品,的确是弥补英美文学内容不足的极好载体,既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又能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习得西方文化内涵。

二、“5C”核心素养和教育戏剧概述

(一)“5C”核心素养的内涵

“5C”核心素养是指: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e)包含文化理解、文化认同和文化践行三个方面;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意指质疑批判(现有结论)、分析论证、综合生成(新观点或成果等)和反思评估(自己的成果和行动);创新素养(Creativity)包含创新人格(特征)、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活动);沟通素养(Communication)是指对他人具有同理心、深度理解(他人信息)并有效表达;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包含有愿景认同(小组或团队目标和使命等)、责任分担和协商共进[2]。

“5C”核心素养的关系呈现出相互渗透、互为基础的关系。例如,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离不开其余“4C”,只有具有审辨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和合作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与传承本国和他国的文化。再如,创新素养的培养更离不开文化理解和传承素养以及审辨思维、沟通素养和合作素养,其余“4C”既为创新素养提供创新的基础、目标和对象,又为它提供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5C”核心素养与《大纲》要求和其他许多现有理论内涵是非常契合的。《大纲》中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文秋芳教授也曾提出大学外语课程目标的关键能力培养包括“2L+4C”6种能力:Language competenc,Learning competence,Critical thinking competence,Cultural competence,Creative competence,Collaborative competence[8]。显然,“5C”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改善“泛读”教学问题提供了最新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理念。若对“泛读”教学模式以“5C”核心素养为基础、以教育戏剧为手段加以重新设计,现存教学问题或可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

(二)教育戏剧简介

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这一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确立于西方国家,是将戏剧与剧场技巧应用于普通教育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教育戏剧概念是指“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用在教学科目和教育目标中,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做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9]。

教育戏剧在国外和我国的港台地区被广泛应用,但直到21世纪初才被引入我国大陆。21世纪的前10年,教育戏剧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学校有一定的发展,教育戏剧的理念和方法还急需在中国大陆的学校得以普及和应用。教育戏剧有别于戏剧教育,前者是借用戏剧的形式、技巧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而获得知识和感悟的教育途径,而后者强调对戏剧的编剧、导演、演员和舞台美工人才的培养。换言之,教育戏剧是一种参与对象广泛(男女老幼皆可参与)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场地亦灵活多样,除了舞台,还含有广场、教室和会议室等。

教育戏剧所用的戏剧元素主要有设置情景、分配角色、想象模仿、即兴表演和对话等。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能把课本教授内容变为同学们示范扮演的对象就意味着采用了教育戏剧的方法。在老师指导和小组合作下,参与者运用想象、调动经验制作或绘制表演的情景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体验到戏剧美学的愉悦性,同时促进学生的合作和沟通素养发展。参与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批判分析和创新性改造后进行扮演或表演,可以深化对故事和主题的认识,将被动接受知识化为主动思考探索的艺术行为,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投射在表演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促进素养提升。

总之,教育戏剧具有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鲜明特征。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师生创设情节性情景,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实践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均有良好成效。教育戏剧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位即兴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每一个教师都是一名文本教育的内涵注入者,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是一出激情四射的诗剧创造者”[10]。

三、基于“5C”核心素养的教育戏剧阅读辅助教学

教育戏剧可以在新时代外语教学中发挥独特作用,从而满足《大纲》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教育戏剧的本质是情景式教学,需要借助创设剧场、编排剧本、角色扮演、反复训练等形式来实现教学目的。显然,若把教育戏剧运用于阅读课堂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一)教育戏剧辅助阅读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教育戏剧作为一项辅助性教学手段,应该明确指向教学目标、密切关联教学思路、高度适切教学内容[11],从而保证其在教学设计中的科学性和在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因此,一切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都服务于基于“5C”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1.准备工作

在“泛读”课程教学中,可选取教材里面故事性强,富含中外文化文学资源的文本作为戏剧创作的母本。然后利用线上教学辅助平台(如微助教、雨课堂、学习通等)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育戏剧作前期文化背景知识铺垫,分享内容可以是文本、PPT、视频、测试区的小测验和讨论区的论坛等。同时,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或准备一些戏剧表演的道具和服装等,这可以增加教育戏剧表演的逼真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2.课堂教育戏剧阶段

进入课堂教育戏剧时,教师可以选取常用的PWP(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3阶段教学。①pre-reading阶段,教师首先检测学生线上平台学习效果,看学生是否在线上学习平台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②while-reading教学活动,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戏剧母本的内容,如跳读找大意(skimming)、分段列小标题(subtitles)、寻读找具体信息(scanning)、回答问题加深课文理解(5W+1H,即 Who,When,Where,Why,What,How)等。③post-reading教学活动,即课堂教育戏剧阶段,指基于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创作剧本、排练戏剧和呈现戏剧的环节。在创作和演练环节,教师要随时辅导帮助学生,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补充相关文化文学知识以便使学生的戏剧创作和表演更有代入感。在角色扮演和呈现戏剧时,师生共同使用课前准备好的道具对舞台(讲台或教室大块空场地)稍作布置,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表演创设情景和背景(画面、音乐等),开始进行戏剧表演。完成表演后,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并补充更多更丰富的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文化文学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育戏剧阅读教学案例

课堂案例戏剧母本取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泛读教程1(第3版)》。本单元的两个语篇均选自英国作家Jennifer Bassett所著的TheLifeand TimesofWilliamShakespeare,分别为YoungWilliam Shakespeare和TheBestPlaywrightinEngland。两篇文本故事情节丰富,对话较多,其间夹杂的叙述性语言为学生留下了较大的戏剧创作空间。尤其是富含历史与文化元素的TheBestPlaywrightin England,可选作戏剧母本,而YoungWilliamShakespeare则可以作为本课的最好文化背景资源。

1.课前准备

首先,教师利用现代线上学习平台给学生分享有关莎士比亚的音视频文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基于此设计填空、选择等形式的文学常识测验,以帮助学生提取学习资源中的有效信息。

其次,教师充分利用第1篇文章YoungWilliamShakespeare为戏剧教育母本创设文化文学背景。针对此文本设计学习活动并上传至线上平台供学生学习。注意要与精读教学相区别,使用经典泛读教学策略,给出清晰的线上阅读指令,运用背景知识教学法与段落提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与阅读技能,获取后面戏剧创作的相关背景知识。

2.课堂教育戏剧阶段

①读前教学(pre-reading):深化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前学习资源,快速梳理与莎士比亚有关的文学常识,介绍其人物生平,检验学生对第1个语篇YoungWilliamShakespeare的阅读效果。教师在学生展示后对其进行评价,并带领学生快速梳理整篇文本的结构,进而展开第2篇文章TheBestPlaywrightinEngland的教学。

②读中教学(while-reading):理解戏剧母本课文

在此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叙事类文本阅读方法泛读文本,基于语篇整体快速把握文章脉络,注意避免落入传统阅读教学逐词逐句翻译与分析的教学模式。读中活动主要如表1:

③读后教学(while-reading):创造戏剧、排练戏剧和呈现戏剧

③发挥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以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协调推进和谐的人水关系;以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重点推进农业节水;以国家级河西走廊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项目全面推进农业节水;以以色列贷款高效农业节水项目示范提高农业节水的可持续性;以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推动工业节水;以酒钢集团、金川公司等大型工业企业的节水节能降耗推动区域工业节水目标实现。

在进行戏剧的创作与展示部分(creating and performing)时需要注意: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提前为学生预备需要创设的主要情景。本文所叙述的故事可分为4个部分(4 Parts):Part 1(para.1-7)-the London theatre reopened and Romeo and Juliet were created;Part 2(para.8-15)-Shakespeare lost his son and his writing style changed greatly;Part 3(para.16-23)-queen's request&the creation of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Part 4(para.24-the end of the text)-the birth of Hamlet,Prince of Denmark.因此,本戏剧教育应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分别研读并演绎一段故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对学生所编剧本和戏剧呈现进行评估,对文章主题诠释、人物特征展现、故事情节设计、台词语音语调等方面给予客观评价与深刻反思,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期在下次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进步。具体到本文,教师通过对学生所扮演的William Shakespeare以及他的朋友们进行点评,围绕不同社会环境与情景下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话语的情感色彩,加深学生对莎翁经典戏剧诞生过程的理解与感触。

(三)教育戏剧阅读辅助教学中“5C”核心素养的提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充分利用“泛读”教材中现有涉及中西文学文化的相关内容,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需求,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更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Cultural competence)。

教师在戏剧教育阅读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参与读前、读中和读后活动过程中,教师都会介绍相关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等元素,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所包含的文学文化内容,同时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从而促进其文化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第1篇文本中提到了“英国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清教徒,第2篇文本中涉及了14世纪欧洲多次暴发的黑死病、女王/伯爵剧团、张伯伦以及5部莎翁经典著作。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的戏剧场景便于帮助学生融入故事场景,加深文化理解。

学生在学习平台自主完成自学任务、测验试题和论坛讨论,这些活动为即将进行的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奠定了扎实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随后,为了编排演绎好戏剧,学生会更加主动吸收和运用教师所扩充的文化背景知识以达到文本理解深化的目的。场景需求与角色塑造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戏剧的文化背景上,加深对文学著作中深厚文学底蕴的体验与理解。例如,要理解文中莎士比亚创作风格为何发生巨变,学生需要理解1596年英国再次暴发的黑死病对剧院以及对莎士比亚个人的影响。而戏剧创作完成后的排练和表演环节,是学生将内化于心的文化内容外化于形的过程。

2.审辨思维与创新素养的提升

在英语专业“泛读”教学中融入戏剧元素,学生在研读中外文学作品后,对其中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再理解,对情节、主题和人物再分析,从而创作出经典片段的剧本并将其编排与演绎,这是将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创新素养(Creativity)融入英语阅读的全过程,是强化文化理解后进行再输出的过程。

课堂案例显示,学生需要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与文化背景、自主揣摩分析不同时期莎士比亚的异同、理清每个人生机遇和变故对他戏剧创作和演出的深刻影响、辨析文本故事发展的逻辑脉络,以完成对整体语篇、对其戏剧创作背景和所创作人物形象的再理解与再加工,从而基于文本创作出可表演性较强的剧本。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探究和交流的过程,对外国文化理解提升的过程,更是学生在分析处理信息、对信息再加工创造的过程,能够极大地培养其审辨思维和创新思维。

3.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的培养

学生运用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灵活解决问题,在达到“愿景认同”的条件下“分担责任”“协商共进”,从而培养合作素养(Collaboration)。沟通与合作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及其审辨思维方面有着良好的助益效果[12]。

为了改变阅读课内外师生、生生交流较少的现状,以合作、沟通和交流为突出特征的小组学习可以充分贯穿在以教育戏剧为辅的阅读教学全过程。学习平台的论坛讨论、戏剧创作前的文本讨论、戏剧创作中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戏剧表演阶段的相互配合都是培养学生沟通合作素养的极好环节和阶段。在课堂案例TheBestPlaywrightinEng-land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语篇,沟通、设计剧本,在此期间至少需要在故事情节设置、角色分配、人物的分析与诠释几个方面展开沟通,并在编排、演绎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解决问题,以期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个体积极主动、团队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四、实施教育戏剧阅读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挑选合适的阅读文本

合适的阅读文本是戏剧化阅读辅助教学的基础,教育戏剧在叙事类文本阅读过程中可操作性较强,而在说明、议论类文章中不便应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难度适中、主题鲜明、可以反映社会背景与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并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两种形式,选择篇幅、理解难度有所差别的文本,保证课内外戏剧化阅读的衔接与可操作性。如TheStoryoftheStone(Cao Xueqin,tr.by David Hawkes),TheAnalects(Confucius,tr.by Arthur Waley)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英译本,西方经典短篇小说如101ClassicShortStories(欧·亨利等著)等等,以篇幅较短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及戏剧创作的动力。

(二)关注戏剧教学阅读实践的时段

戏剧化阅读辅助教学是将阅读学习融入实践活动的一种方式,其实施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以便用于开展戏剧的编排、练习与表演。因此,在学期中定期(如月末、期中、期末等)加入戏剧教育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在增加阅读课程趣味性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从而促进学生进步。对于篇幅较短的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将其合理安排在每个教学周的阅读任务中,在下一周的“泛读”课堂安排阅读小组以戏剧的形式演绎整个故事;对于篇幅较长的,如果难以保证课堂上戏剧实践的进行,则以半学期或1个月为一个阅读周期,教师则可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实践活动,挑选经典片段并创作出短剧剧本、分配角色、排练演出。

(三)给予客观的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需要遵循发展性原则、学生中心原则与全面性原则,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13]。在戏剧化阅读辅助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活动设计、组织实施、课内外衔接等)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文本理解、作品质量、口语水平及表现力等)给予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对不同小组之间的横向评价,激发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帮助学生优势互补;通过记录多个阅读周期学习效果与关键能力提升的纵向评价,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可视化,同时也利于帮助教师根据学习效果及时改进教学策略。

五、结语

在新时代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下沉到英语学科教学层面是外语教学改革的方向。而将教育戏剧融入英语阅读教学,不仅可以突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弱化阅读课程上教师单向输出的缺陷,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难读懂、难坚持、难吸收的阅读问题,还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课内外自主阅读能力与创造力,从而在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思维发展与内在潜能的激发,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5C”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戏剧文本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有趣的戏剧课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