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坚定中国道路自信的核心要义
2021-11-29石磊
石 磊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新时代中国发展有没有道路自信、能否坚定道路自信,在于是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走中国路、圆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新时代坚定中国道路自信,必须要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一、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以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在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以及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下,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没有历史先例,也没有现成的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2]。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开创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发展,靠的就是坚决破除一切落后僵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勇气和斗志;靠的就是坚持不懈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的新实践;靠的就是坚持顺应时代潮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中,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作出新判断、新概括和新发展。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到“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新论断,再到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项基本要求”,无一不是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道路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立足于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取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主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新的科学指南。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共产党必须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唯有如此,才能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才能始终引领和坚定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国道路自信。
二、中国共产党不断筑牢群众基础以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形成了其领导和执政的独特政治优势。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人是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即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使他们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4]。也正是在紧密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探索开创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独特道路,才使中国道路始终拥有坚持发展的不竭动力。
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5]。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道路实践发展中,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主体,党的根基、血脉、力量永远植根于人民群众,永不脱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向人民群众负责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相信群众与依靠群众”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所有群众观点归结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这个根本问题上来,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7]回望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是否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同时,着力处理好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具体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精神利益等多重利益关系,因此才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才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为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范围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广大党员和干部进行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为党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了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重要准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有效增强了各级党组织及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坚定性,有力整治了党内的四风问题,重新树立起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又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完善了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体系,进一步稳固了党的执政基础,形成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等,进一步增强了全党的群众意识和群众观点,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中国道路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筑牢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这是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本力量来源。
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反腐倡廉以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保持着自我革命的精神和政治勇气,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意识和能力,刀刃向内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自身存在的错误,从而不断在挫折中奋起,这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青春和充满活力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被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寄予了更多的信心和更深的信任,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希望。新时代,世界发展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当前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斗争增加了更多的风险与考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党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就需要全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尤其需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而腐败问题对党群关系伤害最大,因此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这既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是保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基本途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旗帜鲜明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成功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力保障。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及相关部委先后制定修订了190多部党内法规,出台了一批标志性、关键性、基础性法规制度,从《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规定》到《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执行责任制规定(试行)》等,基本建立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法规体系,健全了权力约束机制。通过“打虎拍蝇猎狐”“扫黑除恶”等专项行动,着力惩处各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腐败分子并铲除贪腐问题滋长的土壤;通过开展全党巡视、专项巡视等,营造风清气正的执政环境,以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反腐倡廉效果取信于民、增信于民。从2012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审查调查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392人、厅局级干部2.2万人、县处级干部17万余人、乡科级干部61.6万人;查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力问题、“四风”问题62.65万起[8]。通过端正党风、严明纪律、零容忍惩治腐败等有力举措,目前已经巩固了党的团结统一,扭转了“四风”积弊,构建起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形成了更加坚定的革命性与坚强的战斗力。有国际反腐败专家将中国当前的反腐败成绩评价为“足以同在中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温饱问题、极大地消除贫困相提并论的一个巨大贡献”。新时代反腐倡廉的成绩使得党在争取民心上同样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既净化了党的自身组织、提升了先进性和纯洁性,也更加巩固了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地位,从而为新形势下坚定全党全国人民的中国道路自信提供了最关键的领导核心和最有力的示范典型。
四、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坚定中国道路自信
要始终保持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要始终发挥党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把党的政治建设挺在前头,做到“两个维护”,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尊崇和执行党章党规,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政治制度;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树立起“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工程的基础性要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柱。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自觉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9]。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工程的关键所在。要以突出政治功能和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大政方针、领导推进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深化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要牢固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突出政治标准,注重培养干部队伍的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建立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的干部考核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真正打造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队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反腐倡廉,这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工程的重要保障。加强作风建设以不断厚植党领导执政的群众基础;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以增强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的意识和行动;坚持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在党内真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震慑和自觉。通过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切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并将这一伟大工程同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就使得党能够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战胜任何风险挑战,以坚定的信心与信念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