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洪武朝京师军事防御述论

2021-11-29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卫所京师水军

苏 辰

(鞍山师范学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1]京师是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是最高统治者行使权力之地,是国家的“心脏”。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正式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南京作为明朝的兴国之地,经历了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共53年。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背靠钟山(今紫金山),西濒长江天险。自公元229年三国时代的东吴孙权迁都于建业(今南京),曾有东晋、宋、齐、梁、陈等在此建都。在南京建都史上,曾有金陵、建康、江宁等称谓。朱元璋审时度势,首开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定都南京的先河。为巩固新生政权,朱元璋在京师军事防御中运筹帷幄,实施分层布防、精锐驻京师、固海御海之战略。本文拟对明洪武开国伊始,京师军事防御进行阐述。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广义的南京或南直隶称为南直隶,而以南京、南畿分别指称狭义的南京和南直隶。

一、屯兵京师,以居重驭轻

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灾荒四起、饿殍遍野,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至正十一年(1351),北方爆发了韩山童、刘福通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南方有徐寿辉、郭子兴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至正十二年(1352),郭子兴起兵攻占了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此时入皇觉寺为僧乞食的钟离人朱元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参加了郭子兴的反元起义军,初充任九夫长,后娶郭子兴的马姓养女,凭借姻亲关系和其骁勇善战成为郭子兴的得力助手。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等在亳州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建立宋朝,改元龙凤。至正十五年三月,郭子兴去世,余部归顺龙凤政权,朱元璋接管了郭子兴的军队,掌握了军队的最高领导权,遂率军大举向东南发展。

(一)统一江南,定鼎南京

渡江前,谋臣冯国用从战略上考量,“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2]。朱元璋深思应允,遂于至正十五年六月渡江攻取采石(今安徽当涂县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擒捉元万户纳哈出,改太平路为太平府,首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称大元帅,领元帅事,称宋龙凤年号。朱元璋渡江取太平后,问谋臣陶安:“吾欲取金陵何如?”答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3]

谋臣冯国用、陶安建议定鼎金陵为基地,发展实力,扩充地盘,夺取天下。朱元璋于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亲率大军,自太平水陆并进,大军至江宁镇(在今南京西南),擒驻军于此的陈兆先,收降其众3.6万人,随后乘胜攻打元朝江南行台驻地集庆(今南京),元御史大夫福寿兵败自杀,得军民五十余万。朱元璋进城安抚军民,随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置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命赵忠为兴国翼元帅,以守太平。得儒士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皆录用之。置上元、江宁二县”[4]。

朱元璋攻取集庆后,在谋臣叶兑等建议下,“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以自守。夫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5]。又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6]的意见,遂在应天府建立政权。在政治上,定应天以君临天下,坚定了谋取天下的信心;在军事上,以应天为统一江南的根据地,亦进亦退。面对元军和割据势力的三面劲敌夹击,东面有元将扼守镇江,东南有张士诚占据平江(今江苏苏州)、常州、浙西地区,西北有陈友谅势力,朱元璋采纳刘基“先陈后张”“各个击破”的战略决策,集中兵力首克陈友谅,确保了新建政权应天府的稳固。

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不再采用朱升的“缓称王”战略,在政治上组建独立政权。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李善长、徐达等奉上(即朱元璋)为吴王。……建百司官属,置中书省,左、右相国为正一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7]。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在滁州的小明王韩林儿归建康(今南京),行至瓜步(在江苏六合东南),沉之于江,龙凤政权灭亡。朱元璋始命以明年为吴元年,立宗庙社稷,从龙凤政权中脱离。

定都应天府后,朱元璋在军事体制上建立卫所以强军备战。在元末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置武德、龙骧、豹韬、飞熊、威武、广武、兴武、英武、鹰扬、骁骑、神武、雄武、凤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先是所得江左州郡,置各翼统军元帅府,至是乃悉罢诸翼,而设卫焉”[8]。至此,亲军卫设置完成。朱元璋将主力军编为十七个亲军指挥司,以“卫”为编制单位,同时又进行了“所”的规划,“改各门总管府为千户所,设正、副千户各一员”[9]。朱元璋对军队以卫所编制进行整顿后,又建立部伍法,对各级军官以指挥、千户、百户为官号[10]。朱元璋建立的卫所制度从此成为明朝军队的基本编制。

朱元璋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在吴元年(1367)十二月,又迫降盘踞在浙东温州、台州、庆元的方国珍,统一江南。朱元璋率兵征战17年,一举平定元末群雄,1368年正月初四在应天(今南京)登极,“上祀天地于南郊,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11]。

(二)京师、京畿分层驻兵布防

明朝建都伊始,朱元璋针对全国元末割据势力仍未平息的现状指出,“安居而虑危者,乃可以常安”[12]。朱元璋依据十余年军事定天下的实战经历,锻造强大的卫戍京师防御体系,以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

朱元璋在军事体制上建立卫所制度,统一编制,强军备战。“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13]洪武七年(1374)八月,明朝重新申定卫所编制,对卫所制进行了完善:

“申定兵卫之政。先是,上以前代兵多虚数,乃监其失,设置内外卫所。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皆有实数。至是,重定其制,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而千、百户、总、小旗所领之数则同。遇有事征调,则分统于诸将。无事则散还各卫,管军官员不许擅自调用。操练抚绥,务在得宜。违者俱论如律。”[14]

朱元璋以世兵制建军,实行军户世袭,稳定了军队,提升了明初军队的战斗力,奠定了明朝军事制度的基础。

在实施卫所建制、统一明朝军事体制的同时,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强化君主的统兵指挥权。针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加强君权,废除相权[15],撤销中书省,其权分归六部,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令五军都督府分统全国卫所军队,不具调兵权[16]。至此,“[五军]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17]。作为中央军事领导机构的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犬牙牵制,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明以兵部掌兵政,而统军旅、专征伐,则归之五军都督府。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至将属于五府,而兵又总于京营。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18]。战时,则“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13]。

明代全国的军卫分外卫和京卫。南直隶的驻兵分为两部分,即京师驻兵和京畿驻兵。朱元璋在京师、京畿地区设置两层防线,京师为第一层防线,京畿为第二层防线,以此形成对京师的军事防御。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开始大规模修建应天府城池,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完工,南京城池的修建历时三十三年。朱元璋出于军事防守的需要,将南京城池按照金陵自然山水地貌进行设防,因此南京城墙具备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

朱元璋在兵力部署上将精锐屯驻于京师,平时宿卫,战时机动御敌。京师下辖五军都督府和亲军卫指挥使司两个军事系统,兵部则直接掌控亲军卫的军政事务。南京卫所共三十六卫,在洪武十三年(1380) 设置定形,其中亲军卫十卫,隶属五军都督府二十六卫,“以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十卫,职掌守卫宫禁。凡有支请径行六部,不隶五军”[19]。《明会典》称之为洪武间上十卫,即“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20]。

洪武十三年,五军都督府统领二十六个京卫,“其左军都督府统属在京骁骑左、水军左、留守左、龙虎、英武五卫……右军都督府统属在京虎贲右、水军右、留守右、武德、广武五卫……中军都督府统属在京神策、广洋、留守中、应天、和阳五卫……前军都督府统属在京天策、豹韬、龙骧、飞雄(熊)、龙江五卫……后军都督府统属在京鹰扬、江阴、兴武、横海、蒙古左、蒙古右六卫……”[16]

关于京师驻兵,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官修《诸司职掌》所载,南京四十二个卫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上直十二卫。分别为“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锦衣卫、旗手卫”[21-22],直接对皇帝负责,不隶属任何的督府;另一部分则为五军都督府所属卫所,驻京卫,共有二十九个卫和一个牧马千户所。这三十卫所具体分为:“左军都督府在京为留守左卫、镇南卫、水军左卫、骁骑右卫、龙虎卫、英武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右军都督府在京为虎贲右卫、留守右卫、水军右卫、武德卫、广武卫;中军都督府在京为留守中卫、神策卫、广洋卫、应天卫、和阳卫、牧马千户所;前军都督府在京为天策卫、龙骧卫、豹韬卫、龙江卫、飞熊卫;后军都督府在京为横海卫、鹰扬卫、兴武卫、江阴卫、蒙古左卫、蒙古右卫。”[21-22]

由此可见,相较于洪武十三年,洪武二十六年时的南京卫所出现了变动和增加。上直卫新增了旗手卫、锦衣卫共两个卫所;南京卫所的骁骑左卫改为骁骑右卫,增加沈阳左卫、沈阳右卫和镇南卫三个卫所和一个牧马千户所。

京师驻兵以南京城为中心,驻兵共有四十一卫和一所。据《明史》记载,“初,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十有七,留守司一,内外卫三百二十九,守千户所六十五”[23]。可知,当时全国内外卫所总共329个。京师卫所占全国卫所的八分之一,起到了居重驭轻、拱卫南京的作用。洪武四年,大都督府奏:京师将士之数,凡二十万七千八百二十五人[24]。到洪武二十五年末,“计内外武官并兵马总数。在京武官二千七百四十七员,军二十万六千二百八十人,马四千七百五十一匹。在外武官万三千七百四十二员,军九十九万二千一百五十四人,马四万三百二十九匹”[25]。京师驻兵总兵力始终维持在20余万,占全国总兵力五分之一,起到了震慑全国、巩固王朝统治的作用。

朱元璋为加强对军队的统一指挥权,申定卫所,统一了军事编制,建立了寓兵于农的战守训相结合的体制。朱元璋是决策者,指挥军队进行了多次战役,具有实战的特点,在战争中形成了且耕且战的军事思想。朱元璋将明朝的军事系统打造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系统,卫所军的后勤供应是冀望军士屯田自给,是耕战结合、屯守合一的建军制度,保证军队战斗力和军粮供应,减轻了民户负担。南京城内东北部多为京师驻兵的驻地,有两卫驻扎在城外,有十卫驻扎在江北。江浦县位于长江北岸,在应天府属管辖之内,是防守江北的战略要地,江北十卫中的六卫驻扎于此;在江浦县的外围,有要地滁州、和州,各有一卫驻扎于此;在江浦县和中都留守司之间,又专门设两卫驻扎于定远县,以便于联络[26-27]。京师卫所在南京城内外都有一定量的屯地,以屯田养军解决了京军军需问题。京师驻兵平时归卫所管理,承担操练、守御与屯田等差役,战时作为机动兵力,利用南京城内易守难攻的山水形势伏击敌人。

第二层防线为京畿地区。京畿地区是拱卫京师的重点区域,在南京城池之外京畿地区布防,使卫所军镇守南直隶各府、州、县,平时划分防区进行军事防御,战时各防区相互策应合力剿杀、阻击敌人。关于京畿驻兵,据洪武二十六年《诸司职掌》所记,南直隶共二十九个卫所,京畿驻兵按卫所满编制计算约15.3余万人,分隶于中军都督府和前军都督府。隶属中军都督府共二十八个卫所,其中守护皇陵的有中都留守司的八卫一所,分别为“留守左卫、留守中卫、皇陵卫、长淮卫、怀远卫、凤阳右卫、凤阳卫、凤阳中卫、洪塘千户所”[21];驻扎于京畿各府州、江西九江府的共有十八卫一所,分别为“徐州卫、寿州卫、安庆卫、镇海卫、滁州卫、太仓卫、沂州卫、金山卫、新安卫、泗州卫、邳州卫、扬州卫、和州卫、高邮卫、淮安卫、大河卫、苏州卫、仪真卫、宿州千户所”[21]。清修《明史·兵志》与明修《诸司职掌》记录稍有差异,记载明前期南直隶共二十八个卫所,隶属于前军都督府的九江卫不在其列。《明史》还记载“和州卫后改为宁夏中屯卫,革”[28]。

京师和京畿驻兵分别隶属于七十一个卫所,确立了平时和战时不同的领导体制,“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13],取消了武将对军队的直接统属权,分割了指挥权和管理权。这种兵将不相习的指挥体制促使兵将惯战、官兵同功一体,在消灭群雄割据、建功立国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二、御海固海,以拱卫京师防御

朱元璋在强化京师防御的同时,又推出大海防军事防御战略,以呼应拱卫京师防御。南京作为京师,连江濒海,海防的稳定决定京师的稳定。洪武初期,松、苏、常、镇及扬州各府作为南直隶滨江近海地区,不断受到倭寇侵扰,倭寇可从海上沿江而上抵达南京,御海固海成为拱卫京师防御之关键。

日本此时南北分裂,经济萧条,失业武士频繁出海,侵扰东南沿海,解决沿海倭寇成为新生明朝的重要国防问题。洪武二年四月,苏州、崇明频遭倭寇劫掠,明廷命太仓卫翁德率官军出海捕之,遂败其众,获倭寇九十二人,得其兵器海艘。翁德因功升任指挥副使[29]。洪武二年八月,倭寇进犯淮安,镇抚吴祐等在天麻山击败倭寇,擒五十七人。朱元璋赏赐吴祐等绮帛[30]。洪武二年以后,朱元璋多次派遣使者与日本进行外交交涉,均以失败告终。同时,京师又面临方国珍、张士诚残余势力的负隅顽抗,甚至与倭寇勾结侵犯沿海。为稳固海防,打击倭寇的海上侵扰,明朝采用御海主动出击、固海加强基础设施的大海防战略。

(一)扩军造船,巡海备倭

洪武三年,朱元璋集结财力物力,扩水军、造舰船,“置水军等二十四卫,每卫船五十艘,军士三百五十人缮理,遇征调则益兵操之”[31]。这支由中央直接指挥、战船共计1 200艘、军士共计8 400名的大型舟师舰队,对沿海实行出海巡逻,对沿江实行防卫。洪武四年,又“改水军卫为水军左、右二卫”[32]。为加强长江的渡船和航行管理,洪武二十八年,“置济川、江淮二卫指挥使司,辖各处马船,递江上往来军民”[33]。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四个专门的水军卫,其中江淮卫、济川卫属南京卫所亲军卫,水军左卫、水军右卫属五军都督府。这四个水军卫的隶属关系在洪武年间存在变化。洪武八年,“水军左右二卫为指挥使司。俱隶大都督府”[34]。洪武十三年,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统属水军左、右军都督府统属水军右[16]。

洪武时期水军卫是临时命将出征,巡捕海面倭寇,事后遣散,兵源来自各个卫所,没有固定防线[35]。洪武五年六月,“命羽林卫指挥使毛骧、于显,指挥同知袁义等,领兵捕逐苏、松、温、台濒海诸郡倭寇”[36]。其结果是大获全胜,“获倭船十二艘,生擒一百三十余人”[37]。

针对倭寇猖獗、水战频仍的实际,增造战船成为必要。由于“濒海州县,屡被倭害,官军逐捕,往往乏舟,不能追击”,洪武五年七月,明太祖“诏浙江、福建濒海九卫造海舟六百六十艘以御倭寇”[38]。为适应海上作战,加快船速,朱元璋又于同年十一月“诏浙江、福建濒海诸卫改造多橹快船以备倭寇”[39]。洪武六年,明太祖又采纳德庆侯廖永忠的建议,造快船剿倭寇。

德庆侯廖永忠向朱元璋建言:“……然臣窃观倭夷鼠伏海岛,因风之便,以肆侵掠。其来如奔狼,其去若惊鸟。来或莫知,去不易捕。臣请令广洋、江阴、横海、水军四卫,添造多橹快舡,命将领之,无事则沿海巡徼,以备不虞。若倭夷之来,则大船薄之,快船逐之,彼欲战不能敌,欲退不可走,庶乎可以剿捕也。”上善其言,从之[40]。

洪武时期,朝廷临时命将,派机动水军出海巡剿,以靖江防、海防。洪武六年三月,“诏以广洋卫指挥使于显为总兵官,横海卫指挥使朱寿为副总兵,出海巡倭”[41]。翌年正月,“诏以靖海侯吴祯为总兵官,都督佥事于显为副总兵官,领江阴、广洋、横海、水军四卫舟师,出海巡捕海寇,所统在京各卫及太仓、杭州、温、台、明、福、漳、泉、潮州沿海诸卫官军悉听节制”[42]。十月,“靖海侯吴祯总兵巡海还朝”[43]。《明史》记载:“每春以舟师出海,分路防倭,迄秋乃还。”[44]洪武八年,“靖海侯吴祯、都督佥事于显,率备倭舟师自海道还京”[45]。机动巡逻逐渐演变为常规化的每年春天派水军巡海,秋天回归卫所的海防体系。“杭州、绍兴等卫,每至春则发舟师出海,分行嘉兴、澉浦、松江、金山防御倭夷,迨秋乃还。”[46]快船海上巡逻,打击了倭寇,维护了海防稳定。

京师水军着力发挥海洋功能,巡海追剿倭寇,渡海运送漕粮。洪武七年正月,“户部言:定辽诸卫初设屯种,兵食未遂。诏命水军右卫指挥同知吴迈、广洋卫指挥佥事陈权,率舟师出海,转运粮储,以备定辽边饷”[47]。

(二)水陆联合防御,设立海防卫所

朱元璋在御海固海中双管齐下,一方面扩充京师水军巡海剿捕倭寇,另一方面聚集财力、兵力在京畿及东南沿海设卫所、建城池、筑水寨,实施水陆联合防御。

据记载,明太祖问计于部下御倭之策,方鸣谦献策曰:“倭海上来,则海上御之耳。请量地远近,置卫所,陆聚步兵,水具战舰,则倭不得入,入亦不得傅岸。近海民四丁籍一以为军,戍守之,可无烦客兵也。”[48]朱元璋赞同方鸣谦的建议,于洪武十九年(1386)遣信国公汤和前往浙江,在宁海、临山等沿海设置卫所,筑59座城,第二年完工。又根据汤和的建议,“籍绍兴等府民四丁以上者,以一丁为戍兵,凡得兵五万八千七百五十余人”[49]。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又“命江夏侯周德兴往福建,以福、兴、漳、泉四府民户,三丁取一,为缘海卫所戍兵,以防倭寇。其原置军卫,非要害之所,即移(更)置之。德兴至福建,按籍抽兵,相视要害,可为城守之处具图以进,凡选丁壮万五千余人,筑城一十六,增置巡检司四十有五,分隶诸卫以为防御”[50]。

大批沿海卫所的建成,形成了稳固的海岸防线。为强化海上巡逻,又在沿海州县设立巡检司。巡检司的弓兵主要负责盘查,与沿海卫所共同承担海防责任,形成了军民联防。洪武二十三年(1390)初,朱元璋令苏州、太仓造海舟以御敌[51],四月又令“滨海卫所每百户置船二艘,巡逻海上盗贼,巡检司亦如之”[52]。

据范中义所列“沿海卫所表”,京师所在地的南直隶在沿海共设九卫十一所。其中,仅有宝山所设置于嘉靖三十六年,原称协守吴淞中千户所,万历五年更名;其他九卫十所均初设于洪武时期。江南沿岸有八卫所,分别为金山卫(洪武二十年二月)、太仓卫(吴元年四月)、镇海卫(洪武十二年十月)、镇江卫(洪武初)、青村所(洪武二十年二月)、南汇所(洪武二十年二月)、吴松所(洪武十九年)、崇明所(洪武二十年)[53]。江北沿岸有十一卫所,分别为扬州卫(洪武中)、高邮卫(洪武中)、仪真卫(洪武中)、大河卫(洪武初)、淮安卫(洪武初)、通州所(洪武中)、盐城所(洪武末)、泰州所(洪武中)、兴化所(洪武初)、东海所(洪武中)、海州所(洪武中)[53]。南直隶沿海卫所派水军巡逻江海,派陆兵把守沿岸,拱卫京师。

朱元璋在海防建设中,一方面,派汤和、周德兴等人在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修筑卫所城寨、墩台烽堠;另一方面,练水师、增造战船、屯聚兵力,以提高陆海战斗力。到洪武末年,东南沿海的防卫设施基本趋于完备。洪武时期的海防制度是稳固精密的防御体系,遏制了倭寇。各沿海卫所划防区负责陆上防守,实行军队与地方相结合,巡检司弓兵与沿海卫所配合作战,歼灭上岸倭寇;各沿海卫所均配有战船,实行卫所与水军相结合,进行海上训练和巡逻。从陆上到海岛,形成“陆聚步兵,水具战舰”的海防体系。各卫所水陆军联合御敌,是“多层次、大纵深的防御战略”[54]。

在沿海岛屿建立水寨,用于停泊战船和监视海面,形成沿海卫所与巡检司、海防水寨三方相互策应的多重防御态势。正统二年,巡抚浙江户部右侍郎王沦肯定这种防卫方式:“浙江沿海等处,洪武间量其险易建立卫所,备御倭寇,陆置烽墩,水设哨船,无事则各守地方,有警则互相策应,是以海道宁息,人民奠安。”[55-56]

三、余论

京师,乃国之核心,是明朝防御的重点。朱元璋着力强化京师军事防御,以强化中枢,维护全国稳定。第一,将精锐兵力屯聚京师。在京师、京畿地区部署驻扎兵力约36余万人。战时临时命将,由公、侯、伯、都督充当总兵官,选调各个卫所的军士和武官,重组成野战部队,统帅出征;平时寓兵于农,士兵从事农业生产,既保持了军事力量的稳定,又减轻了百姓的兵赋负担。第二,构筑以京师为核心的分层布防。京师驻兵凭借城墙坚固和山水险峻抵御敌人进攻,又可利用居高临下之势主动出击以歼灭来犯之敌;京畿驻兵凭借开阔地形分地屯守、扼守要冲,与京师驻兵配合策应、剿杀敌人,合力拱卫京师。第三,建立御海固海的海上防线。御海即水陆联合抗击倭寇,固海即建立海防卫所、城寨。洪武时期的海防策略,依照方鸣谦的建言进行部署,海陆共同策应迎击倭寇,构成御海洋与固海岸并重的积极备倭的防御体系。战时增加兵力,以卫所军登船出海作战,战后总兵官交回将印,军队回归卫所。海上防线派勋臣统领南京京卫水军,督同沿海卫所水军,组成机动的巡洋舰队出海巡捕,是御海洋的更高级形式。战守结合,海陆相辅,确保了明初海上防线的稳定。京师的军事防御战略对聚焦民心、发展生产、控制东南财税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全国的统治,实现了政治、军事与经济的相互渗透融合,促进了明初全国稳定。

猜你喜欢

卫所京师水军
“网络水军”作恶,该打!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师得家书
清代东南四省卫所裁撤研究
官场圣人范仲淹 第九章 重返京师
网络水军
清代卫所裁并总论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水军
水军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