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苗圃几种常见树木病害及防治
2021-11-29胡芳菲
胡芳菲
(吉安市青原区林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江西吉安 343000)
苗圃植物一般为用种子或其他繁殖材料培育出的用于再次栽培的1~3年或多年生苗木。苗圃植物是生态林业、经济林、城市风景园林建设中的重要植物材料,在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城市园林绿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苗圃植物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随时都会发生,轻者幼苗生长不良,影响健苗、壮苗出苗率,重者苗木死亡,育苗失败,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在苗圃管理上,由于经营者不重视病虫害防治或缺乏病虫知识而造成病虫害漏诊、误诊,失去早期防治时机,以致造成重大损失的情况亦屡见不鲜[1]。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园林绿化事业的推进,吉安市园林花卉苗木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大量园林花卉苗木基地[2],全市种植面积已达到4000 hm2。随之而来的园林花卉苗木繁殖基地,由于品种增多和种植密度增大,病害普遍发生且有加剧趋势。笔者据历年来对吉安市峡江县、青原区等多个县区花卉苗圃几种常见树木病害的观察和研究,对其病害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进行了总结。
1 桂花叶枯病
1.1 危害症状及特点
首先在叶缘、叶尖出现淡褐色小点,后渐扩大为不规则大型灰褐色至红褐色斑块,病斑有时脆裂,边缘色深,稍隆起,后期病部散生很多小黑点,病斑背面颜色较浅。若几个病斑连接,全叶便干枯1/3~1/2。
病原菌为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Trin.,属腔孢纲球壳孢目。栽植场所潮湿闷热、通风不良,或植株生长衰弱时,病情加重。
1.2 防治方法
1.2.1 加强管理。栽植桂花要选择不易积水的地方,春夏生长季节应增施腐殖质肥料和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生病害后要及时摘除病叶,冬季还应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切断侵染源。
1.2.2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施1∶2∶100 倍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以后可喷施50%多菌灵800~1000 倍液进行防治。高温高湿季节要定期喷药预防,每隔7~10 d 喷1次,连续2~3 次,直至病情被控制住为止[3]。
2 罗汉松叶枯病
2.1 危害症状及特点
病害早期多在嫩梢部位的叶片上发生。叶片发病多从叶尖、叶缘开始,向叶基扩展,病斑条形或不规则形,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淡红褐色,病健交界处明显。病枯斑大多达叶片的1/2~2/3,严重的整个梢头叶片枯死,造成枝条干枯或大部分叶片死亡。后期病部长出扁平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罗汉松叶枯病(Pestalotia podocarpi)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多毛孢属的罗汉松拟盘多毛孢侵染引起。病菌分生孢子盘成熟时突破叶片表皮,涌出灰黑色的分生孢子进行侵染传播。病害每年3月开始发生,11月基本停止。夏秋多雨、潮湿天气,尤其是在台风雨后发病最重。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栽植在迎风口处,或遭日灼、冻害、风害造成伤口多,都会加重病情。
2.2 防治方法
清除病枝、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初侵染源。发病前喷1%波尔多液保护。发病期间可交替喷洒50%代森铵800~1000 倍液、75%百菌清600~800 倍液或30%氧氯化铜600~800 倍液。
3 茶叶斑病
3.1 危害症状及特点
该病在全国各茶区均有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嫩叶、成叶、老叶皆可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处开始产生浅褐色病斑,后扩展到半叶或全叶,形成不规则形大型病斑。
病原为Phyllosticta theicolaPetch,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壳霉科叶点霉属。
3.2 防治方法
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是施用含有酵素菌的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理化性状,达到保水保肥目的。夏季干旱到来之前,可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或7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900 倍液进行防治。夏季干旱要及时灌溉,合理种植遮阴树,减少阳光直射,防止日灼[4]。
4 杜鹃褐斑病
4.1 危害症状及特点
杜鹃褐斑病菌危害杜鹃叶片,造成大量落叶,幼苗期发病甚至整株死亡。感病叶片初期生红紫至红褐色小点,逐渐扩展成近圆形,或受叶脉限制为多角形不规则病斑,后期病斑黑褐色,中央有时灰白色,边缘不甚明显。病菌在病叶中越冬,主要靠气流和雨水传播,侵染新的叶片,7—11月为发病期。多雨年份或温室栽培时,高温高湿情况下发病较重。生长衰弱、灼伤、虫害、冻伤及人为损伤处易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西洋杜鹃发病相对较重。
病原菌为Cercospora rhadodendriFerraris,属丝孢纲丝孢目。病斑上灰黑色霉点是病菌的子座和分生孢子。
4.2 防治方法
4.2.1 加强圃地管理。摘除病叶,清除地下或盆内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可以减少侵染来源。夏季保持通风透光,避免温度过高。
4.2.2 药剂防治。发病期间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或50%托布津800~1000 倍液,也可喷洒1∶1∶100 波尔多液。
5 杉木赤枯病
5.1 危害症状及特点
赤枯病是杉苗后期病害,也是杉木幼林时期的病害[4],有3 种症状类型:①杉苗尖枯型。主要表现为顶梢枯死。初期在杉苗顶梢的嫩叶上出现淡黄色斑点,渐变红褐色,后扩展到全叶,呈枯褐色,最后病苗顶梢赤枯。②树冠基枯型。在南方杉木林区,由于地表热辐射,树冠基部灼伤,病菌从灼伤的针叶侵染。初期出现暗褐色小点,病斑扩大,在中部产生微突起黑褐色的子实体,然后病叶尖端枯死。③杉木顶枯型。1年生杉木顶梢下约30 cm 处发黄,病菌侵入,向上下扩展,病斑呈淡红色。皮层破裂后,树梢呈棕褐色。当病菌侵入木质部后,变为深褐色,之后整个顶梢枯死。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顶枯拟多毛孢[Pestalotiopsisapiculatus(Huang)Huang]。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被害针叶组织内越冬,通过风雨传播,再从灼伤或垂死组织侵入。
5.2 防治方法
选择排水良好和比较肥润的土壤作为杉苗苗圃地。对发病的苗圃,可喷施1%波尔多液、70%百菌清500~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800 倍液。5—6月,对杉木幼苗要及时灌溉或遮阴,促进杉苗健壮生长。
6 紫薇白粉病
6.1 危害症状及特点
该病在紫薇栽植地区普遍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嫩叶更易被侵染,发病后导致叶片枯黄、脱落,直接影响树势和观赏效果。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褪色斑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粉状霉层,后期白粉状霉层会变为灰色。受白粉病侵害的植株会变得矮小,嫩叶扭曲、畸形、枯萎,叶片不开展、变小,枝条畸形等,严重时整个植株都会死亡。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Oidiumsp.,未见有性世代。叶片上白色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株叶休眠芽内度过不良环境,遇适宜气候即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新叶和新梢。每年秋末至翌年夏初均有此病发生。湿冷、闷热天气,栽植过密、通风不良的环境发病较重,高温季节病害便停止发生。
6.2 防治方法
苗圃地要控制紫薇栽培密度,并加强日常管理,注意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可在春季萌芽前在枝干上喷洒3~4 波美度石硫合剂预防该病;生长季节发病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0 倍液或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进行防治。重病植株应在冬季剪除所有当年生枝条,并集中烧毁,以清除病原。
7 结语
在苗圃中,由于植株密集并受干湿和冷热变化的影响大,病菌很容易传播和侵染。但苗圃面积小,便于细致管理,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实施起来比较容易,这是苗圃病害在防治上有利的一个方面。苗木病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育苗技术措施对于苗木病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密切关系[5]。如夏季温度很高的地区,若不及时遮阴,不仅会直接使苗木受灼伤,而且易于诱发茎腐病和立枯病等传染性病害。苗圃病害的防治关键在于采取正确的育苗技术措施,如选择适当苗圃地,及时催芽、播种、除草,合理施肥、灌溉和轮作,适时遮阴和除去覆盖物,做好苗圃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