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
2021-11-29内黄县农业农村局李书红
内黄县农业农村局 李书红
一、田间症状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复合侵染性的土传病害,假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禾谷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均可侵染小麦茎基部引发该病的发生。病原菌一般从小麦植株根部及茎基部侵入,与不同田块土壤中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有直接关系。在免耕田中,病原菌存在于地面或土表,病原菌从茎基部或茎基部以下的位置侵入,在植株残体密集的地方,病原菌主要从根茎部侵入,一般在小麦基部第1 节间或第2 节间侵染。病原菌在田间主要靠整地、浇水、施肥、中耕等农事操作活动传播,远距离主要通过种子传播。一般情况下,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可存活2 年以上。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症状包括三大类。
(一)烂种,死苗
种子萌发前受到病原菌侵染而导致种子腐烂及苗期枯萎。茎基部叶鞘和茎秆变成褐色,也可引起根部变褐腐烂,严重时引起麦苗发黄死亡。
(二)茎基部褐变
小麦生长期,茎基部1~2 个茎节出现褐变,严重时延伸至第6 茎节,但一般不会上升至穗部。潮湿条件下,茎节处可见红色或白色霉层。
(三)白穗
受害较重的麦田在小麦生长后期出现零星的单株小麦死亡的白穗现象。
二、发病因素及条件
(一)品种因素
内黄县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为半冬性、半春性及部分春性品种。半春性品种及春性品种在春季拔节较早,如果遇到低温寒流天气,小麦嫩茎容易受冻,抗病能力下降,有利于茎基腐病的发生。
(二)种植方式
播种早、播种量大、播种深的麦田田间通风透光不良,发病概率大,病株率高。
(三)耕作制度
连作或连年将有病秸秆直接还田的小麦田发病重。小麦连年种植及连年秸秆直接还田,土壤中的病原菌菌源逐年增加,为病害的侵染循环创造有利条件。
(四)气候因素
温度的高低和降水量的大小都会影响发病的快慢。干旱、阴冷、秋冬寡照、春季阶段性温度变化剧烈等,对小麦生长不利,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及传播。冬春遭遇干旱及倒春寒等麦田发病重。
(五)土肥因素
小麦茎基腐病喜欢较高的湿度。土壤湿度过高易发病及一般黏土地、地势低洼地、排水不良的小麦田发病较严重。氮肥施用过多、土质贫瘠或肥水不足造成的抗病力下降等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小麦品种不同,抗病性也不同。应根据土壤肥水条件、播种期、茬口安排、管理水平等,选择当地感病轻、抗(耐)病强的百农207、平安8 号、济麦22 等小麦品种。避免选用不抗倒春寒的半春性品种及春性品种。
2.合理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棉花、豆类、蔬菜等双子叶作物进行轮作倒茬,一般要2~3 年进行1次。
3.控制播种期及播种量。春性及半春性小麦品种可适当推迟播种期,减少冬前病原菌侵染的条件。适宜播种期为10 月18—25 日。合理控制播种量,建立合理群体,培育壮苗。每667 m2适宜播种量为8~10 kg。
4.精细整地,加深耕层。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25~30 cm,精耕细耙,提高整地质量,达到“深、净、细、实、平、足”的标准,为小麦生长创造良好的耕作层。
5.科学施肥。结合本地地力水平,实行配方施肥,合理施用N、P、K 及微肥,促进小麦苗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做到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合理搭配,大量元素和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底肥和追肥合理分配,土壤施肥和叶面追肥有机结合,确保耕层内肥料均匀。
6.适时浇水。根据小麦需水规律及生育进程,及时补充土壤水分,使小麦能够顺利生长发育,健壮生长。入冬前及时冬灌,预防冻害。
7.及时清除病株残体。将零星发病植株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发病较多的麦田,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过腹还田或堆沤还田,从而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小麦生长中后期搞好“一喷三防”工作,促进小麦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二)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杜绝白籽下地,使用3%苯醚甲环唑、25 g·L-1咯菌腈或2%戊唑醇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减轻病害发生。
2.土壤处理。发病严重的地块整地时可用三唑酮颗粒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土壤,消灭土壤中的病菌。
3.药剂防治。对于年前已经发病的地块应在翌年小麦返青期至拔节期结合防治纹枯病等病害喷施井冈霉素、戊唑醇、烯唑醇或50%多菌灵1~2 次进行防治,药液要喷在小麦茎基部。抽穗扬花期,结合防治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补治1 次。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水要足量,药要适量,喷药时要喷洒均匀,做到不重喷、不漏喷,同时药剂要轮换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