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新技术革命下的新课题
2021-11-28路鸣于玲玲
路鸣 于玲玲
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加速推进,在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就业产生了变革性的深远影响。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又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轮的工业革命相比,新技术革命具有推动生产流程智能化、生产组织柔性化等特点,技术进步的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都更为明显。随着生产模式、生产流程、产业供应链的变化,新技术革命将对就业产生变革性的深远影响,但影响的速度、深度以及广度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发达国家纷纷采取相应对冲措施,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应对新技术革命冲击、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提供诸多有益的参考。
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就业变化
●就业替代
新技术的智能化、自动化将加快资本替代部分劳动的进程,产业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导致许多原有的生产或流通环节减少或消失,引起一定规模的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同时,新技术创造出来的新岗位对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将普遍提高,高技能劳动力供不应求,劳动者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加剧,高技能劳动者的工资增长更快。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最新研究,到2030年,我国将有2.2亿劳动者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影响,需要技能升级甚至变换职业,占劳动力总数的30%左右。
●就业创造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催生新职业新岗位,创造大量新就业机会。自2019年以来,人社部已发布了4批共56个新职业,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人工智能训练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师”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吸纳就业人数达1.91亿人,同比增长11.5%,显著高于同期全国总就业规模增速,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从2014年的15.6%上升至24.6%。
●就业转型
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化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加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之间随之转移,新兴产业将不断吸纳因技术进步而转移出的劳动力,工作简单、重复性高的低端产业受冲击较大。从产业就业结构来看,劳动力加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由2015年的28.3∶29.3∶42.4变化为2019年的25.1∶27.5∶47.4。
●就业方式多元化
不同于传统的就业形式,新的就業模式在工作场地、工作时间等方面更为灵活和自主,比如“平台+个人”的用工模式,呈现出平台化、去雇主化的趋势。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最新研究,新业态就业群体不断壮大,2020年共享经济参与者约为8.3亿人,其中服务提供者约为8400万人,同比增长约7.7%;平台企业员工约631万人,同比增长约1.3%。
学习他人长技以自强
●重视发展新技术新产业
一是把发展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认识到人工智能将影响国家未来发展,纷纷加紧布局,提出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扩大就业。美国2016年发布《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策略规划》,人工智能贯穿前端设计、采购、生产和物流等各环节。德国“工业4.0”提出“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等目标,充分挖掘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日本2017年发布《人工智能技术战略》,立足机器人、汽车、医疗等优势领域,加快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以节省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以技术创新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美国加大人工智能研发投入,加强政府与私营部门协作,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全球领先。《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地图》显示,美国人工智能企业占据全球总数的38.3%。
●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
一是制定法律法规规范职业教育发展。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立法,通过法律法规确保职业教育改革的实施、职业培训的开展,如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日本的《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韩国的《职业训练法》等。二是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演变背景下,相应地调整职业教育转变,以适应产业发展的新需要。德国顺应数字技术发展新趋势,提出“职业教育4.0”,将数字化教育作为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依托数字媒体资源,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辟多样化、个性化教育路径。三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感较高。德国、瑞士、芬兰等国家的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一样,提供同样的深造机会甚至更好的就业机会,职业教育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地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四是推行全民终身职业教育。欧盟提倡并支持终身学习战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终身学习政策框架体系,包括《终身学习备忘录》《实现终身学习的欧洲》行动计划建议书等。
●提供个性化公共就业服务
一是多渠道收集空岗信息。许多国家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加强了与雇主的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雇主的需求。德国为雇主配置咨询顾问,咨询顾问要用他们15%~20%的工作时间走访企业。比利时设立“企业关系部”,制订开发岗位空缺计划。美国为企业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分析,组织雇主讲习班和研讨会等。二是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英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互联网就业服务系统,不断扩大自助服务设施,强化信息服务功能,改进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三是加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荷兰开发了“核心测量尺”,按测评分数将求职者分为四级或四个阶段,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开展服务。
促进就业时不我待
●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经济增长是促进就业的基本动力,发展壮大新经济,深入挖掘新产业的就业潜力,实现更广泛的就业人口吸纳。一是通过建立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推动产业、投资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投资带动就业作用。比如广东、浙江、陕西等提出建立重大产业、投资项目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加强评估结果运用,优先投资有利于扩大就业的项目和产业。
二是通过搭建新产业平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释放新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比如浙江的“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聚焦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等高精尖领域,以产业空间集聚、大项目引领为特征,抢抓新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是通过实施政策组合拳,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释放新个体经济活力。比如广东、江西、湖北等地纷纷开辟就业新空间,支持发展特色小店、创意小店等经营实体,大力发展平台经济等新业态;上海、浙江等地给予信贷支持,对依托平台就业的劳动者,纳入创业担保贷款的支持范围;浙江、四川、云南等地提供场地支持,对无固定经营场所的流动商贩,预留摊点群,合理设定管理模式。
●全方位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
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匹配度。一是运用“互联网+就业服务”模式,加快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就业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比如,北京针对服务高校毕业生推出的专属“京尤码”,毕业生凭码可享受实习、招聘、政策解答等线上全链条服务,用人单位也可以快速了解就业政策以及求职者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二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的就业监测分析,完善失业预警机制。比如,浙江提出要推进就业经办系统省级集中,加强就业监测分析,目前依托人社数据归集平台已归集了社保参保、人口等大量结构化信息,已建成了人社指数、欠薪联合预警等多个人社大数据分析应用场景。
三是创新就业服务模式,将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提供个性化、便利化服务。比如,广东推行就业服务专员制度,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用工保障等服务;开创“五个一”人才服务新模式,即“一港、一园、一卡、一站、一网”,为人才提供精细化服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新技术对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变化,需要尽早地调整人力资本积累体系,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和模式,打通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横向与纵向通道。比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的辽宁,率先开展高职专业星级评估,率先引入学分银行方法体系,积极探索1+X证书制度书证融通工作,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是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索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将学校培养方向、企业需求与地区发展规划结合起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开发、教学研究、考核方式等。比如,江苏充分利用产业和教育优势,通过金融、土地、财政等政策激励,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三是多方式、多渠道开展职业培训。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培育培训主体机构,针对重点就业群体实施技能提升工程,通过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比如,广东的“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培训工程,紧密对接市场需求,通过多元化培训平台,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带动就业创业60余万人。
●加强新型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
新就业形态的劳动关系比较松散,平台就业等产生的用工关系认定还存在法律空白,劳动者承担的劳动风险较大,社会兜底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亟待创新。一是加强新型职业的劳动保护。研究制定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多元化劳动力管理制度。比如,广东对灵活就業人员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其纳入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健全灵活的就业统计制度,加强劳动监察,强化兜底保障。
二是探索灵活多样的社会保障服务。设置弹性化标准,分类进行调整,完善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医疗、税收等制度。比如,广东取消了灵活就业人员的户籍门槛和参保年龄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限制条件,拓宽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渠道;同时,按照自愿参保的原则,将新业态从业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为非典型就业群体提供了有力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尤其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针对就业问题的讨论和实践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汲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不断开拓新的就业思路。
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新技术革命下辽宁劳动力供需趋势与就业优先战略研究》(项目立项批准文号:辽人社函〔2020〕78号;项目编号:2020921069)。
作者单位 辽宁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