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让人才适销对路
2021-11-28陈锦程
陈锦程
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的成本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许多企业都希望能够有效的降低培训成本,即希望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时就能达到岗位的要求,而不需要再次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与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偏差。为了解决企业需求与高校供给之间的矛盾,校企合作是一条可行的路子。例如华为与河南理工大学、武昌理工学院、上海理工大学等上百所高校建立合作。三一集团更是专门创立了自己的职业技术学院,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定制”。而在新经济领域,美团推出了“骑手职业发展促进计划”,提供在岗培训、职业发展、学历升级等内容,帮助从业者提高职业技能,进而晋升或转岗。本文以华峰华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峰华锦”)为例,详细解读校企合作的实践应用。该公司成立于1999 年,是较早一批开启校企合作的企业之一。在莆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筹建“华峰学院”,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一条“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积极探索,融合创新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上水平的重要基础。华峰华锦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号召,于2019年7月在莆田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创办“华峰学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紧密型“校企联合体”。当年9月,“华峰学院”顺利建成,开设机电技术应用、工业自動化仪表及应用、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纺织技术及营销、纺织品检验5个专业,12个班级;2020年增设平面设计、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班级27个。目前全校共有在校学生1018人。
创办职业院校,是华峰华锦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相关政策扶持下,发挥龙头企业作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华峰学院”的创办,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专业设置的改变。传统职业教育往往从自身出发,设置招收的专业,专注所谓的“热门专业”,规避所谓的“冷门”专业。这样设置专业,看似科学,实际上,容易与社会需求脱节。
华峰华锦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创办“华峰学院”,以“精准培养、精准就业”为目标,从企业用人需求着手,设置相应的专业,实现了专业设置从学校自身向企业、行业需求的转化。与此同时,多年来,众多职业院校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华峰学院”的创办,根据企业所需,培养对口专业型、技能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即可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帮助学生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的无缝衔接,破解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
第二,办学模式的改变。长期以来,“职教普教化”现象严重,部分职业教育院校固守传统学科教育模式,侧重基础课,对职业技能训练重视不足,造成课堂知识、理论与实践、技能脱节,学生存在“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华峰学院”的创办,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校内建设实训基地及配套最先进的设施、设备,提供纺织高技能型人才培训平台,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成效明显。
2019级服装专业学生林君华同学,在入学后,一方面学习理论知识,一方面在实训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从款式设计、打版、面料、辅料测算、制作等工艺流程进行实践,实践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短短一学年,就由一名“小白”,成长为熟练掌握相关技能的“小能手”。2020年,林君华同学经学院推荐,参加莆田市中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以二年级学生的身份,与其他学校三年级学生同场竞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斩获三等奖,同时获得省赛资格,并在省赛中获得优胜奖。她因优秀的表现,被留校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实践证明,通过校内实训平台,将技能训练前移,可以更好地实现“理论与技能”相结合, 有效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和动手能力,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技能型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服务企业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
第三,育人模式的改变。华峰华锦推行“校中厂、厂中校”育人模式,根据学院学生的专业来设计各岗位见习计划,保证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2021年6月,450多名“华峰学院”2019级学生走进华峰华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生涯。
“校中厂、厂中校”的育人模式,在不违背人才培养基本规律和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车间实践技能操作和“师带徒”方式,让同学们全面参与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了解岗位及工作工艺流程,在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现场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校中厂、厂中校”的育人模式,也帮助同学们提前感知社会,为未来进入社会,快速转换角色奠定基础。
软硬兼施,助力职教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合理、高效运用企业资源,推进校园软硬件建设,做到“软硬”兼施,软的更软,硬的更硬,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
软的更软,指的是在学校软件建设上,利用龙头企业平台优势,尽可能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充实软实力。企业在探索创办职业院校的道路上,最看重的应是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软实力,尤其是人的因素——师资力量。经多方协调,层层选拔,由教育部门精选公办在编骨干教师18名,社会公开选聘编外教育精英32名,承担理论知识课程教学;由华峰华锦从企业内部选拔优秀实训讲师15名,负责实践技能教授,承担课程开发、编排、成册和实训授课,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内容,深入推进教学与实训相互融合。定期邀请行业内专家及外籍教授到校从事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整合各方优质资源,形成强强联合,确保教学质量。
硬的更硬,指在硬件配备上加大建设力度,扎实稳步推进校园建设,奠定职业院校硬实力。自“华峰学院”创办以来,华峰华锦先后投入数千万元资金用于校园实训建设。目前已建成2个针车实训室、1个纬编实训区、1个钳工实训室、1个经编实训区;新增规划1个立裁实训室、1个纺织实训室、1个电工实训区、1个CAD实训室、1个电商实训室、1个加弹实训区、1个纺丝实训区等,用于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和实训,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学生技能操作水平。在实训设施设备的配置上,引进当前最先进的纺织、鞋服机械设备,做到实训与生产保持高度一致,让学生能尽快掌握生产设备操作技能,使学生离开学校就是一名合格的员工。
深化合作,多方共赢
校企一体模式,其优势在于校企双方可以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双方协作,确保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双方共同使用实训基地,大大节约了社会资源,同时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产学研一体模式下,院校教师利用企业平台将科研与企业研发进行对接;院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合作,互相学习新技术,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实现产学研一体化;院校教师与企业人员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一起探索开发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形成良性互动,有力推动产业链、技术链、教学链“三链融合”。
华峰华锦与政府合作开设华峰二元制大专班,专为华峰中专员工开设大专直通车。大专班为全日制性质,依托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和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和现代纺织技术两个专业。中专学生毕业后即可报名参加二元制大专班,一边工作,一边就读,二元制大专班学费由企业承担,员工取得全日制大专文凭,真正实现“技能、学历”双提升。
华峰华锦在探索职业教育的前进道路上,有效实现企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搭建人才培养“直通车”,实现人才与岗位的高度匹配,打造企业、学校、学生、产业“四赢”局面,共同构筑“华峰学院”职业教育质量的新高地。
层级提升,未来可期
纺织产业作为福建省重点传统产业,近年来,处于转型升级的窗口期,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高层次专业管理人才。华峰华锦在成功创办“华峰学院”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反复论证,筹备建设高职专科层级的“莆田理工职业学院(暂名)”,提报申请纳入福建省 “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设置纺织、服装、机械工程、工商管理、艺术设计等五大专业群,办学规模为5000人。高职专科院校的创办,无疑将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有效解决企业及行业储备人才短缺问题,为全省纺织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培育平台,开启民办非营利性职业院校的新篇章。
企业对职业教育不同路径的探索,体现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与生机勃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而华峰华锦投身职教的布局,早已提前展开。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更为重要、更具现实意义之处在于,为最基层的劳动者提供更便捷的深造机会,让他们获得就业质量的提升、拥有职业发展的更多选择,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弥合社会分歧,促进、提升社會公平与公正。职业教育与现实紧密相关,其发展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也需要灵活多变、适时而动、与时俱进,为多元的社会力量提供施展的巨大空间。
作者 华峰华锦有限公司副总裁、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