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得潮人,也做得工匠

2021-11-28许珍珍

人力资源 2021年11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岗位

许珍珍

毕业不到三年,某职业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吴华换了4份工作,起初通过校内招聘会,在一家工厂做焊工,工作半年后,他发现自己越来越不会与人交流了,整天只能跟一群“哑巴”机器打交道。于是,他果断选择逃离“工厂”,之后做了一段时间的销售,在酒吧当了四个月的助唱歌手,现如今是一家西餐廳的调酒师。

不想在工厂里做蓝领,追求新兴行业的工作,吴华仅是年轻一代人的缩影。选择“逃离”工厂,不愿意去车间工作,在年轻人中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就业趋势。甚至在以培养一线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学生中,也存在蔓延的趋势。

“去工厂化”的年轻人

为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国青年报》近日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

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发现,“去工厂化”“去基层化”的就业趋势愈加明显,新兴的电商类岗位受到职业院校学生追捧。不少 “老匠人”也呼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回归技术类岗位,为制造强国的发展提供青年力量。但是吴华却认为,让他在工厂待上十年八年,或者进国企单位,规规矩矩地打卡上班,那种生活太枯燥了。

同样在职业院校毕业的赵松也没有选择本专业。现在,他所在的创业型公司,一入职,就让他掌管了4个企业的自媒体账号运营,“直接把后台的数据全部开放,这在传统企业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吸引赵松的是,仅入职2个月,他就学会了怎么去运营自媒体账号,怎么和不同的客户打交道,怎么搭建新媒体矩阵,这一切新的知识经验源源不断地丰富着他的头脑。

赵松说,班上24个同学,只有两个去做了专业对口的机修工人,他们整日穿着工作服,与一台台机器打交道。其他22个同学分散到了不同的行业。赵松观察身边的朋友,他们普遍的想法是,如果去一个国企单位从蓝领工人做起,可能把自己一辈子的锐气都磨没了。在他们看来,“躲在”那个地方熬年头,除了所谓的“安稳”,其他的什么也没有。

与其在基层岗位十年磨一剑地打磨技术,不如多闯荡闯荡,赵松和吴华都觉得, “为什么一辈子非要做一件事情,如果真的做好了这件事情,我又能怎么样。”

在一场校园招聘会上,一位HR表示,在互联网等大公司的招聘台前排着长长的队,而在制造业等企业招聘台前应聘的同学却寥寥无几。当下,学生就业的目标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工科专业的学生也不愿意去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他们更喜欢新颖的、光鲜亮丽的岗位。

一位负责就业的老师分析,一方面,工厂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有些岗位需要轮班制,一天工作时长大概在10个小时,而月薪平均只能拿到6000元左右,很难吸引学生前来就业。另一方面,现在市场就业多元化,提供了电竞主播、电商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此外,大部分制造业岗位的职业认可度也不断在下降,毕业生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多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学生不再青睐蓝领。

跟着潮流走

高职毕业后,2000年出生的中职毕业生孙晓舒和同学一起去了杭州,她选择了电商行业,做起了直播。尽管直播工作很累,竞争也很激烈,但是她认为,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而且只要沉下心来拼个两三年,就会有一定的成绩。而进工厂做蓝领,没有十年二十年的努力,是很难做出成绩的。而且自己学历低,想在传统行业做出成绩,难之又难。

和她同批的毕业生胡欣在毕业两年之间,追着“热岗位”换了3个工作。毕业时,按照学校统一的安排,学电子类的胡欣去往当地的一家企业维修智能化设备。那时候两人常私下互相吐槽工作现状。对于20岁的胡欣而言,工厂的工作陷入了枯燥的循环之中,常常是一个类型的设备问题反复出现。

她受不了重复单调的日子,又逢电商行业兴起,就转战到杭州,从事电商工作;干了一段时间,嫌电商带货太慢,她又去线上教育机构做销售。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孙晓舒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身边朋友对工作“没有清晰的规划,都是跟着潮流走”。

学生择业观变化快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热门的岗位、企业越来越感兴趣,而能“坐冷板凳”的学生越来越少。他们更喜欢实在的、付出后能够立即变现的技能。年轻人爱拍短视频、剪辑视频,上网发布后,很快就可以看到收入了。但从基层岗位成长起来的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之类,都需要一种持续不停地钻研技术的定力。

国家要培养一个机械制造的职业院校学生是要付出较高教育成本的,如果有专业技能的学生毕业后越来越不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是非常可惜的。这与国家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初衷相违背。

回归技能岗位

在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我们看到,父辈或祖父辈那个年代的人,能把“冷板凳”坐热。那时的科技工作者也正值血气方刚的青春年华,可是他们能沉下心来,做一名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几十年后的今天,时代变了,95后、00后的年轻人不愿意来车间干活儿,有的来了,觉得工资收入不高,转而去了外企或者自己创业了。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和几十年前的人有一样的思维,外面的世界如此精彩,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在毕业后,就闷在车间或工厂做基层工作,从事着“不热门、不吃香”的行业。年轻人都有一颗不甘平凡的心,想一直迎着风口去跑。“20岁出头,我们喜欢社交,喜欢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情。相比80后、70后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几十年的日子,太苦了,我们接受不了这样慢慢熬的生活。即使入职了一家企业,也是做一个缓冲,等自己准备好了,还是要出去创业。”这是95后、00后最典型的心态。

还有一些毕业生抱怨在企业工作薪酬低,每天都是在流水线上做一些重复性的劳动,最关键的是,玩不了手机。干了一段时间后,“崇尚自由”的年轻人纷纷辞职,有的创业开猫舍,有的当起了主播,有的送起了外卖。现在00后的就业观念确确实实发生了变化,他们可选择的空间太大了。

但是,即使是“冷门”的工作也要有人来做,想要吸引年轻人毕业后在基层工作,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职业的热爱,对技术的热爱,有兴趣才能研究钻研,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中国正在通往实现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如果把社会比作一台精密的仪器,每个零件都要正常运转,机器的性能才会稳定;但如果只有极个别的运转好,有的零件不停更换,那机器就做不到高效运转。

要让年轻人愿意下基层、愿意来工厂,得让他们有职业成就感、获得感。企业也要想办法“留住人才”。传统的密集型、流水线型的岗位未来会被机器取代。因此,制造业企业也要加快基层岗位的转型升级,改变现在工作环境差等现状,鼓励高新技术类企业吸纳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复合型技能水平的人才,慢慢地,社会对基层岗位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此外,要让职业院校学生沉下心来磨炼技能,成为高技能水平人才,得吸引职业院校毕业生自主選择制造行业就业,要加强劳动精神教育,把就业教育纳入思政教育的体系之中,从思想上引领学生,让他们有奋斗精神。

陕西有一家航空航天企业,在那里十分之一的技术一线员工都来源于当地的职业学校,几乎没有学生就业后选择离职。谈起工作中的细节,在那里工作的学生会自豪地提到:自己生产的零部件也跟着火箭上了天,神舟载人飞船也有自己的一份付出,他们内心有极高的职业成就感,就愿意踏实钻研技能技术。从这一点上,企业也要反思自身,有没有吸引人才的岗位酬劳,有没有能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笔者相信,学生在工作中不仅仅是想要获得物质收获,同时还要在精神上获得极大的满足。

激活工匠基因

在我国,企业“短命”现象并不少见,虽然我们具有“庖丁解牛”、鲁班、卖油翁等 “工匠基因”,但如今却常常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差不多就行了”成了许多人的工作生活态度。在这种文化氛围里,“工匠精神”的没落和消亡在所难免。更令人担忧的是,企业自身的这种职业态度势必对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观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当下,企业都更加重视行业工匠的培养,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激发工人学知识、学技术、学技能的职业精神和创新创造的工匠精神,而如果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工匠精神,显然更事半功倍。

然而,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形成了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学生糊口营生的办学理念,重“传技”,轻“育人”,甚至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绑架”技能大赛,忽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职业学校要转变办学理念,修正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尽快补上“短板”,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开花、结果,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高职院校要在学生头脑中进行思想建设,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这是一个集认知、情感、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如果局限于理论上的泛泛而谈,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老师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内在需求,精细筛选大国工匠的励志暖心故事,并进行理论拔高,引导学生透过事实性的描述对背后的精神价值进行深入思考,达到知识传播、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相统一,为学生初心向匠心的转变打下思想基础。

专业课程学习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需要专业课老师吃透工匠精神的内核和外延,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渗透工匠精神,特别是实训课程更能强化工匠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基础上领会这种职业技能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进而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能够用心用脑,专注细致,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校园文化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有效载体,让工匠精神有效扎根于大学校园的沃土,需要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宣传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介绍具有工匠精神的职场成功人士或优秀校友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开展文化论坛,线上线下相结合讲述工匠精神的“前世今生”……通过这些多样的具有工匠精神的素质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认同。

如今的“大国工匠”,不再只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工人,而是专业的技能人才。大国工匠需要源头的专业培养和配套的人才机制,鼓励引导技能人才成为“巧匠”“大匠”,为大国工匠的培养和崛起配置更好的土壤,而这需要的是重视专业人才和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岗位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工匠赞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