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等学校实行小学期制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2021-11-28龚月娟袁艺彭开松周晖胡霞秦逊徐静岳蕾

高教学刊 2021年33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成效存在问题

龚月娟 袁艺 彭开松 周晖 胡霞 秦逊 徐静 岳蕾

摘  要:为了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推进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安徽农业大学自2011年开始实行小学制。经过8年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辅修制的实施,助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了学校实行小学期制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期制;辅修制;问卷调查;成效;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3-005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the three-semester was implemented by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ince 2011. After eight years practice, it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inor subject system, and helpe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ed personnel with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improved students' employability. It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and problems of implementing the three-semester system in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Keywords: the three-semester; the minor subject system; questionnaire survey; effect; problems

一、我国高校实行小学期制的概况

高等学校的学期制是指高等学校用不同学期划分方式来进行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组织管理,是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我国高校均沿用传统的两学期制,即把一个学年分成时间大体相等的春秋两个学期,中间由寒暑假隔开,每个学期平均20周。传统的两学期制存在课程教学时间过长、学生选课余地小、教师缺乏较集中的时间参加教学和科研培训及与学术交流等方面的问题,阻碍了高校在各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的不同层次的改革,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利于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了克服这些不足,我国高校纷纷探索学期制改革。

三学期制起源于美国,最初是为了适应战时需要进行的学期制改革[2]。我国最早引入三学期制的是上海工业大学(上海大学前身)校长钱伟长先生,1985年在上海工业大学试推行三学期制,每学年设置三个为期10周的理论教学学期,暑假安排5.5周的实践教学[2]。后来,陆续有国内大学尝试实行三学期制,特别是2002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设置暑假短学期,在两个学期中间增加了一个小学期,并于2004年正式形成了“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2-3]。此后,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安徽大学等50多所高校陆续开展学期制改革,实行小学期制。

小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综合性的著名院校偏重于安排国际交流项目与前沿性课程,一般院校则侧重安排实践性教学活动、专题讲座类课程等[3]。部分院校在小学期内开设通识选修课、第二学位课程或辅修课程。经过近二十年的小学期制实践,我国部分高校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已形成较成熟的小学期教学管理和运行体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等,小学期制改革成效显著,具体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元化和国际化;教学模式向探索性、实践性转变;建立了教学内容持续更新的机制;形成了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等[4]。而部分高校则取消了小学期,或者把暑期教学活动融入暑假,不做刚性的时间划分,如安徽大学自2018-2019学年开始不再设置小学期,回归到传统的两学期制,每学期20周;又如复旦大学自2016-2017学年开始,校历中不再设置“暑期小学期”,仅在校历的备注中明确暑期教学活动开始的时间,并列举了暑期教学活动的内容,但是没有明确暑期教学活动的结束时间。

二、安徽农业大学小学期制实施状况

(一)实施背景

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我国教育存在“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同时,国内部分已开展学期制改革的高校实行小学期制的积极作用已显现出来。小学期制的优势在于有利于高校可集中高效地利用教学资源,有利于教师协调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更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及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5]。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省教育厅其他相关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本校教學资源,推进学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解决长期存在的辅修课与主修课、公选课与实验课上课时间冲突的问题,使教师更好地平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安徽农业大学于2010年开始谋划学期制改革,并于2011年开始实行小学期制。

从2011-2012学年开始,安徽农业大学每个学年由两个为期18周的长学期和4-5周的小学期组成,根据每年春节的时间,把小学期安排在暑假或寒假。小学期内主要安排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亦即公共选修课,简称“公选课”)、部分专业实践的教学。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在小学期内可修读6-8学分的辅修课程,最多为128学时;非辅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进度最多可选修4.5学分72学时的公选课。理工农科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公选课和辅修课外,还要参加部分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已修满公选课模块学分的非辅修学生,以及修读完大部分辅修课程的辅修学生,在小学期内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安排考研复习、公务员考试复习、出国留学准备等。

(二)实施成效

1. 促进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安徽农业大学一直重视学生跨学科知识、素養和能力的培养,辅修制已实施了二十多年,但是,受主修课程与辅修课程上课时间冲突、教学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以前学生辅修报名人数较少,比如2008级辅修课的报名学生仅有420人,不到2008级本科生总数的10%。自2011年实施小学期制以后,辅修学生报名人数以及辅修学位获得人数均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见图1和图2。小学期实行的第2年,即2012年,2011级学生辅修报名人数高达1312人,是2008级学生辅修报名人数的3.12倍,达到近10年辅修报名人数的峰值,接近2011级全校本科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全校学生参加辅修学习的热情高涨。2011级学生在2015年毕业时,获得辅修学位的人数为473人,也同样达到了峰值,是2012届(2008级)本科毕业生获得辅修学位人数的4.3倍。而且,小学期实施后,连续三届学生辅修报名人数与获得辅修学位的人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另一方面,实行小学期制以后,更多参加辅修的学生能够坚持学完辅修课程,并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获得辅修学位,同一年级获得辅修学位的人数占辅修报名人数的比例明显高于小学期制实行之前,见图3。比如2008级报名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中,只有26.2%的学生最终获得了辅修学位;而2011级报名参加辅修的学生中有36.1%的学生获得了辅修学位,2014级和2015级分别有46.4%和43.3%的辅修的学生完成辅修学业并获得了辅修学位。

这表明,实行小学期制对安徽农业大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施辅修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和综合素质,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是,2014年以后辅修报名人数逐年下降,至2018年和2019年,2017、2018级学生报名参加辅修的人数几乎与小学期制实施之前的2009级学生辅修报名人数持平,相应地,获得辅修学位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减少,见图1。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安徽农业大学制定的学生转专业的政策逐年放宽,实现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基本能满足学生调换专业的需求。从2012级学生开始,辅修报名人数逐年下降,而转专业的学生人数却逐年增加,见图4。另一个原因是,学生越来越理性,大多数学生只有在充分考量自己的学习能力及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才会决定是否参加辅修学习。

2. 教学管理秩序更加顺畅

实行小学期制之前,安徽农业大学辅修课和公选课大多数安排在晚上和周末上课,常与学生的实验课、实习实践教学发生冲突,学生因课程冲突请假缺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了部分辅修课、公选课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行小学期后,小学期内集中安排公选课和辅修课的教学,基本上不安排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而且根据学校辅修制相关规定,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其辅修课程学分可以冲抵公选课学分,辅修学生不必选修公选课。因此不存在辅修课、公选课与其他课程的课程表发生冲突的问题,使教学秩序更加顺畅、平稳。

3. 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

小学期内,大部分学生利用较为集中的、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创新创业和就业的能力。安徽农业大学学生在小学期内,部分理工农科专业的学生进入导师实验室,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毕业实习课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接受更多的科研训练,提高创新能力;部分学生开始实施创业计划;部分学生联系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还有部分学生利用小学期内较多的空闲时间进行考研复习,参加公务员考试、出国英语考试、驾驶技术等培训。小学期制很好地适应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符合教育规律[6]。

三、存在的问题

2019年春季,本项目组在本校师生中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是否保留小学期制的选项方面,76.8%的学生选择保留小学期,而70.7%的教职工选择取消小学期制;在对小学期教学是否满意的选项方面,辅修学生对小学期教学表示满意和一般的比例合计为84.1%,而非辅修学生为88.4%。表明安徽农业大学大多数学生对小学期制持肯定态度,但是大多数教职工对小学期制持否定态度。

综合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小学期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时密集的教学影响个别课程的教学质量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66.7%的辅修课授课教师认为小学期内集中教授辅修课程,学生很难消化,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更费力,教学效果不好,影响教学质量;15.1%的辅修学生对辅修教学不满意,11.4%的非辅修学生对小学期安排的公选课教学不满意,反映了小学期内个别辅修课和公选课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欠佳、不能令学生满意。

(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存在安全风险

虽然辅修学生在小学期内学习任务比较重,但是占学生群体大部分的非辅修学生在小学期内学习任务相对比较轻,特别是已修够公选课模块学分的部分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在小学期内空闲时间比较多,造成了学生虽然处于“在校状态”而班主任和辅导员却无法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去向和学习情况的局面,存在安全风险。

(三)教学活动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安徽农业大学在小学期内主要安排辅修课和公选课以及部分实践课的教学,与西南大学等一些高校一样,安排了大量课内教学,鲜少安排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座讲学,以及与国外名校交流互访等项目。与国内著名大学如北京大学的暑假学校(亦即夏季小学期)开放性、国际性、开设课程的多元化几乎没有可比性[3,6];与其他高校集中开展实习实践教学的“应用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又有很大的区别[5]。因此,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较低,与实现“开拓视野、提高能力”的小学期制教学目标尚有距离。

小学期制曾对安徽农业大学辅修制的执行起到了十分积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随着学校转专业条件逐年放宽,实现转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参加辅修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这种支持意义相对于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来讲,其积极意义却越来越小。基于上述调查结果和综合考量,安徽农业大学于2019年5月决定暂缓执行小学期制,并进一步研究小学期制的升级改造。

四、建议

1. 普通高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和教学资源状况,更为准确地定位小学期实施目标,合理安排小学期的时间段,灵活安排小学期内的教学活动。比如海南省所有高校都设立了冬季小学期,充分发挥海南冬季候鸟人才优势,使人才培养多元化、国际化,5年里使10万多学生受益,形成联合科研项目100多项,参与小学期的专家学者累计达1500人次[7]。

2. 高校应根据本校小学期制的定位,拟定教学计划,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项目和实践活动,制定配套的教学管理和后勤保障制度,以更好地发挥小学期制的优势,实现“开拓视野、提升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3. 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尝试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小学期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小学期内的课程,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实践课程,都应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过程,构建学习目标,比如采用翻转课堂、讨论式、体验式、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活动的角色,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自强,赵燕妮,雷兴刚,等.地方农业院校开展“三学期制”改革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8-81.

[2]孙烨薇.高校小学期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对策[J].卷宗,2020(4):321-322.

[3]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8-141.

[4]乔连全,辛丽清.三学期制改革:意义、困境与出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5(9):62-67.

[5]郭玉芝.“应用實践教学小学期制”的探索与应用——以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144-145.

[6]严怡,何晓阳.三学期制:高效学期制改革的反思与前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77-180.

[7]吴淑君.海南创新设置高等教育冬季小学期[J].新教育,2019(7):44.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成效存在问题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