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排尿功能训练对前列腺术后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11-28邸月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8期
关键词:排尿功能盆底前列腺

邸月婷

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前列腺增生人群逐渐增加,前列腺癌人群也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前列腺而手术的患者给临床工作和康复带来挑战[1]。目前主要采取的手术方法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和前列腺癌根治术,目前无论哪种手术方法,术后均会出现膀胱痉挛、排尿困难、尿失禁等并发症,并且发病率比较高,在6.8%~32.1%之间[2],研究显示,主要的发病原因为手术导致的括约肌损伤、膀胱功能障碍,或者尿道口堵塞等[3,4]。对于前列腺术后患者,一般会留置尿管,从而对术后情况进行观察,其排尿功能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为了尽快恢复前列腺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对患者采取早期排尿功能训练,见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2020 年8 月在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就诊的60 例前列腺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对照组,年龄40~75 岁,平均年龄(59.0±6.4)岁;试验组,年龄40~74 岁,平均年龄(59.0±6.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前列腺术后患者;②自愿参加,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患者认知障碍,无法配合;②尿流改道的患者;③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影响排尿功能;④合并影响膀胱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或具有心、肝、肾等重大器官疾病患者;⑤不愿意参加的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术后康复。患者术后一般情况良好的情况下采取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患者术后收缩下肢和腹部、臀部肌肉,努力控制耻骨和尾骨周围的肌肉收缩,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在患者恢复尚可的情况下继续行站立位盆底肌功能训练,尽量收缩盆底肌,并且保持10 s,之后放松修休息10 s,30 次/组,3组/d,连续康复治疗3 个月。

1.3.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排尿功能训练。在患者每次上厕所时告知患者站立不动,之后慢慢收紧盆底肌直至紧迫感消失后放松,再推迟5~15 min 进行排尿,让膀胱容量逐渐增加,同时减少上厕所次数,指导患者适量饮水,告知水分可以刺激排尿反射,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并且逐步增加液体量的摄入,保证饮用水量在2000~3000 ml/d,让患者定时定量饮水,进行排尿反馈训练,在排尿过程中中止排尿动作,以肛提肌为主的盆底肌进行自主性收缩持续10 s,或者根据自身情况规定时间,之后放松盆底肌,继续排尿,每次排尿时都训练。连续训练3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CI-Q-SF 评分,采取ICI-Q-SF 简表对患者的尿失禁情况进行判定,满分为21 分,分数越高,尿失禁情况越严重。②比较两组患者的排尿情况,包括排尿量、排尿次数、漏尿次数。③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24 h 内、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的排尿障碍发生情况。④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采取院内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CI-Q-SF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CI-Q-SF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ICI-Q-SF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CI-Q-SF 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CI-Q-SF 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的排尿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排尿量多于对照组,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排尿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排尿障碍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24 h 内的排尿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6 个月的排尿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比较[n(%)]

3 讨论

对于前列腺术后患者,出血、尿失禁等为常见的并发症,造成尿失禁的原因非常多,主要是因为膀胱机能障碍,尿道括约肌功能不全或两者同时引起,或者盆底肌神经损伤,尿道括约肌群被破坏,或者术中进行了部分膀胱切除,或者与年龄有关的膀胱尿道功能改变[5]。在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增加盆底肌功能,增加逼尿肌的稳定性,目前临床上针对尿失禁主要采取物理训练的方式进行[6,7]。膀胱功能训练为临床上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加强盆底肌的运动力量和张力从而为膀胱和尿道提供支撑,让患者可以主管控制膀胱,改善膀胱肌肉的不稳定性[8]。膀胱功能训练普遍得到了临床的认可,使前列腺术后患者尿失禁得到了有效的控制[9,10]。通过对盆底肌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尿失禁请况的发生,通过本试验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CI-Q-SF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ICI-Q-SF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采取对盆底肌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结合的情况下,患者恢复更好。在改善患者排尿功能的同时,也可以改善患者的排尿量、排尿次数、漏尿次数,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通过训练,长期意义重大,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24 h 内的排尿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6 个月的排尿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可见,膀胱功能训练作用持久,可以改善患者术后3、6 个月的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康复的满意度。但是在对患者进行排尿功能训练时为了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要保证以下几点:①整个康复团队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护士自身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会直接影响康复效果,因此应定期对相关护士进行培训,确保完全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方案正确统一。②患者的接受程度,前列腺术后患者是本方案的参与者,患者精神状态症状,有良好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临床依从性要高,因此可以在康复过程中适当的加入疾病知识宣教等,可以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尤其是对一些老年患者,与其沟通不畅时要积极寻求家属的帮助,保证患者有最大程度的配合,使方案完整顺利的进行,提高临床效果。③注重团队合作,整个康复过程中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需要护理人员、医生、患者高度的配合,如果需要使用药物治疗时,护理人员和医生一定要及时沟通,以免意外发生。

综上所述,早期排尿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对康复的满意度,降低术后尿失禁的发生,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排尿功能盆底前列腺
盆底肌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自然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观察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治疗前列腺增生的药和治疗秃发的药竟是一种药
前列腺良恶性肿瘤应用DCE-MRI鉴别诊断的作用分析
喝一次大酒,重伤一次前列腺
前列腺增大到底要不要治疗
优质护理理念下护理干预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排尿功能的影响
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功能广泛子宫切除对排尿功能及性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