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反差现象

2021-11-28黄国威柴美越

魅力中国 2021年19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爱国劳动

黄国威 柴美越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847)

思想和行为就是揭示人的思想活动和行为表现相互关系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部分理性认识,又包含有感性认识、情感和意志等部分;行为则是在思想支配下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实践起决定作用;认识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二者应紧密结合,方能相互促进。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着“知”与“行”的冲突——即思想和行为的反差。

一、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的反差

爱国意识,是个体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认知和深厚情感,爱国行为则是爱国意识的外在表现。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爱国意识,具体表现为: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故土家园有较强的归属感;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民族利益共同体有较强的认同感;热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对民族精神、历史传统有较强的荣誉感。与此同时,日渐明显的现象是: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识整体趋于理性化,但在爱国行为的选择上又往往表现出功利性。例如在思想上认同要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刻感情、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但在疫情防控期间却有些大学生做起了微商,较高价出售口罩、护目镜等物品;又有大学生们在思想上认同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量的基础,但在行为上却选择推崇别国文化,热衷于庆祝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热衷于追他国影视剧、服饰而忽略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

二、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的反差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稳定的起码的道德要求”[1]。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觉遵守、维护社会公德的意识,在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思想上都有强烈的认同感,行为上也都能展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整体而言,当代大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但在行为选择上“以恶小而为之”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例如:宿舍洗漱间“节约用水”的标语随处可见,却依然有学生用长流水洗漱;做“中国式过马路”的陪跑者、做垃圾分类的不支持者等社会公德失范现象也有之;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网民传播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等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尤为明显。

三、唯物意识和唯心行为的反差

唯物意识是一种思想观念,是在唯物论知识体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思想观念。而唯心主义则相反,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大学生唯物意识是指大学生认同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行为则是指大学生在行为上践行一些非科学性的活动。当代大学生,从小就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一些科学原理的教育,普遍承认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唯心主义的伪科学性,但是在行为上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反差。例如,在日常生活,有些大学生们相信星座,更有甚者每天出门之前看一下“今日星座运势”,每月月初看一下“本月星座运势”;有的学生则相信诸如幸运数字、幸运色、幸运星、吉祥物等。

四、诚信意识和失信行为的反差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诚信视为立足于社会所必备的优良品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诚信”列为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强调诚信才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客观来讲,当代大学生思想上普遍认同诚信的重要性,但在学业上、就业上、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失信行为却有一定的广泛性。例如,为了评奖助学金,隐瞒家庭实际情况,编造各种实习、实践经历,编造各种获奖经历;为了顺利毕业,论文东拼西凑、剽窃观点、抄袭原文等;在人际交往中,不守时、不守信等行为亦是颇为常见,更有学生伙同犯罪团伙欺骗同学。

五、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的反差

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就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意识是学习心理、学习动力,学习行为则是指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历朝历代也相当重视教育、重视学习。关于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中,都明确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前大学生们也都能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故而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但也有刚脱离高中高压生活的大学生们,出现自主学习意识强烈但是学习行为懈怠的反差现象。一些课堂上出现出勤率低、抬头率低等情况;高校图书馆、自习室占座现象严重;常出现的“校长推荐书单”“大学生必读书单”很多学生也都是只买不看。

六、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反差

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也可称为健康意识与锻炼行为。《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规定,学生每天应锻炼1小时,《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也要求,学生课外活动每周不少于3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精神,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学联也在全国高校开展了大学生三走活动,即“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国家层面对体育的重视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掀起了校园体育运动热潮。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对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对参加体育运动和养成健康习惯都有较强的驱动意识,但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异化现象也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学生们以学习忙、没时间,过分迷恋网络游戏,认为自己身体各项机能稳定、健康等等主观因素为由,拒绝参与体育活动;有学生在体育课上心不在焉,当体育课学习与专业课学习发生冲突时,毅然选择放弃体育课。

七、劳动意识和劳动行为的反差

劳动是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和世界发生发展的根源。《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中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总书记也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观教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一环,一直被全国各级教育系统广泛重视,因此,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有较为清晰的认知。但是,在劳动行为上,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思行反差却较为明显。离开父母之后的大学生个人物品不归纳、寝室卫生不打扫,更有学生要将衣物邮寄回家清洗。总体来讲,大学生对知识型、技能型体力劳动参与度尚可,但对脏、累、差的体力劳动尤其避而远之。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人们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的矛盾,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深入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分析当代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反差现象,不仅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教育主体有的放矢地对青年学生施以正确的教育影响,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 。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爱国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形成之路径分析
爱国学·晒佳作
认知理论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应用
热爱劳动
爱国学·晒佳作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