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装饰与生活冀望
——以桂东南清代民居脊饰为例
2021-11-28袁仁武玉林师范学院
□梁 丹 袁仁武 玉林师范学院
屋顶是建筑物最上层的覆盖部分,它主要承担承重、防水排水和保温隔热等围护功能。另一方面,屋顶作为建筑物的外观部件之一,高居于视线之上,是视线自下而上的最终点。屋顶作为建筑与天空的隔断自古便是匠师们建造、装饰的重点。古代匠师利用木结构的特点,通过脊线规划屋顶,在方正的建筑体上创造出一片柔和之地,加以装饰——起翘的屋面、形如鸟翼舒展的檐角,附于正脊两端的吻兽……而在地处岭南之地的桂东南,因亚热带湿热的天气原因,屋脊建造、装饰主要以灰塑为主,这也是岭南地区民居的特色之一。
桂东南地区与岭南其他地区一脉相承,在文化的吸收与运用上得心应手、驾轻就熟。屋脊,作为屋顶结构交界之线,位于举首即视的建筑之顶,遮盖屋顶的转折接缝处,有防水、防晒、遮雨之用。因其与舟楫对抗风雨有共通之处,及人民在生活、精神两方面的实际需求,促成了它们的完美融合,将龙舟形态设计于屋顶,既体现了人们对风调雨顺的企望,又体现了人们生活如船行平湖的安稳与惬意。
船形脊,因其状如舟楫而得名。源于大容山下的南流江流域(南流江是广西唯一的独流入海的江河,是桂东南重要的交通河道,现今,距市区十几公里外的福绵还保留着昔日的古船埠)。西江、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马雄山,梧州段是欎林下往广州的交通要道,古时欎林从陆路到达梧州,再转水路到达广州、南洋。对于以渔业为生的百越渔民来说,舟楫既是交通工具,又是遮风、挡雨、防晒的地方,海不波溢、风恬浪静、布帆无恙成了舟楫上讨生活的基本祈求。深受蛇虫、疾病和水患威胁的人们,为了防御这些天灾,他们以龙为保护神,以求调节风雨,趋利避害。又因舟似龙身,龙于水中,因而,两者形成完美的结合,龙舟应运而生。
岭南地区夏季多台风,屋脊作为古民居中重要的结构部分,为避免台风损坏屋脊,在造型上除采用龙船脊外,还有常见的夔纹灰塑脊,它们能有效避免台风吹刮造成坍塌,具有明显的地域装饰特色。夔是上古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牛似龙,仅一足,造型多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传统夔纹常见于玉器、瓷器、青铜器上,象征王权和神权,装饰有夔纹的青铜礼器,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尊贵,而在兵器上装饰夔纹代表了王权的力量。
夔龙脊是根据构成部分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表现不同的艺术效果。如正脊中间匾额部分——脊额多以灰塑浮雕装饰,主题多见人物、奇禽异兽、彩云等造型,寓意风调雨顺、家宅平安。脊眼是脊额两旁的孔洞。脊耳是夔龙脊之精髓,处在夔龙脊两端,造型弯曲盘旋、古朴粗犷,形态特异,边角平直类似于达到博古纹,故又称为博古脊。脊额、脊眼、脊耳三大构件构成了完全的夔龙脊,它们因位置不同,功能不同而采用的制作和装饰手法也不同。桂东南地区夔龙脊常见于清代民居、祠堂,礼制等级不高,造型变化丰富,追求精巧却又古朴。夔龙脊造型似蛇似龙,是桂东南百姓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而常以花鸟、瓜果、人物、瑞兽装饰,表现了屋主祈求全家平安、多福、安康的心理诉求。
清代文人李渔所著《一家言居室器玩部》谈及墙说道:“峻宇雕墙,家徒壁立,昔人贫富,皆从墙壁间辨之。”由墙可知户主之贫富,高墙深院必是大户人家,矮墙土壁,柴扉疏篱,定是贫寒人家。桂东南地区民居受广府文化影响深远,镬耳墙作为功名富禄的一个标示,在桂东南地区极受推崇。镬耳墙因其形似镬耳,被当地人赋予了“手抓镬头耳,有得蒸来有得炒,衣食丰足无牵挂”的含义,寄托了人们对衣食无忧、丰裕生活的美好向往,具有提醒村中晚辈读书入仕、光宗耀祖的内涵。镬耳墙与马头墙、马鞍墙一样,具有防范火灾、通风良好等特点。
综上所述,桂东南地区清代民居屋脊造型主要有船形脊和博古脊,山墙除常见的“人”字墙外,还有独具岭南特色的镬耳墙。在这些屋脊和山墙上都附有相应的装饰图形,如花鸟、瓜果、人物、祥云瑞兽等,又因位置的不同,它们或是彩绘,或是浮雕,或是贺雕,又或是雕塑附彩,无论怎样的形式都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间匠人智慧的表现,是装饰之道与建筑功能完美的结合,是生活冀望与居所融为一体的智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