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2021-11-28河南大学文学院
□贺 柳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一、黄庭坚的生平
黄庭坚生于1045 年,号为山谷道人,自幼聪慧过人,并且遍览群书。其才学在乡里邻舍间是无不知晓的。作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的文章十分优秀,在早年更是担任过国子监的教授,连苏轼看过他的诗文都赞不绝口。由此他的名声开始四方传颂。可惜的是,其一生历经坎坷,屡次被贬。心灰意冷的黄庭坚开始醉心于文学和书法艺术,他游遍山水,从中得到了不少感悟,最终汇聚成个人独有的书法技艺。晚年更是成了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
黄庭坚的一生饱受仕途的不公影响,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挠其前进的步伐。黄庭坚的诗注重用字,每个字的使用均经过推敲,诗中有眼,而句子中有点睛之笔,这也是他长久以来作诗的风格。注重对关键字词的推敲和锤炼,又渗透了百家的诗词风格,不得不说黄庭坚是一个集文学素养于一身的大家。由于其所处社会安定,所以那个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文学风雅之人,这也是宋朝艺术文明程度相当高的原因。
二、浅析《松风阁诗帖》
(一)点画线条
黄庭坚一生中有许多著作,其中《松风阁诗帖》和《诸上座帖》是最负盛名的书法作品。本文主要分析了《松风阁诗帖》。《松风阁诗帖》作为黄庭坚最著名的楷书代表作,用笔相当精妙,作品中既蕴藏了前人书法技艺的特色,又奇岩恣肆地渗透出独有的意味。山谷道人在创作这部《松风阁诗帖》作品时,已经是晚年了,这个时期他游历于山林之中,观赏满山红叶、滨江水榭、林中阁楼,岭上有松林,于是名为“松风阁”。这里的松风阁位于樊山,黄庭坚欣赏景色之余,兴致很高,所以欣然提笔写下这首诗作。《松风阁诗帖》可以说是继苏轼著名篇章后的又一力作。其书法风格妙在可以任意变换的笔画,笔势游龙,被称誉的字体结构,在《松风阁诗帖》中使用得淋漓尽致。看似不挑眼的长短笔画,均有细致的考究,牵丝往来,不拖泥带水。袁文这样评价:“然三点之中,最下一点挑起,本无义,乃字之体耳;若不挑起,则似不美观。本朝独黄太史三点多不作挑起,其体更遒丽,信一代奇书也。”[1](袁文《瓮牖闲评》卷四)。由此,这部书法也相当符合艺术的统一演变规律。《松风阁诗帖》的字词使用都体现了黄庭坚毕生才学,体现了他词句用度的精妙之处。渊博的学识,诗文书法俱佳,师承颜真卿、怀素等,中锋用笔考究,心能转腕,而手能转笔。黄庭坚达到的水平非常人能及。正如周星莲所云:“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2]如“看”之长横,逆锋入笔,以曲求平;“夜”之长撇,提按虚实得当,又与相交叉笔画违而不犯,整体和谐;“今”之长捺,笔画振动,如惊蛇入草,灵动活泼。
(二)字形结构
早期受晋唐苏轼书法的影响,黄庭坚的小行数是学习苏轼的,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黄庭坚的书风又怎能不从中窥见一斑。此外,从黄庭坚的书论中,评述苏东坡的内容颇多,由此可见,其对苏东坡的推崇也是由来已久的。作为黄庭坚文学的老师和提携者,苏东坡的文学素养、书法风格都被黄庭坚当作榜样来学习,苏轼与黄庭坚年岁差异在八岁间,交往密切,从黄庭坚流传的手札笔墨中不难看出,其字体行文均有苏轼书法的影子。某些较为艰涩的、独特的夸张修饰形体,也可以从中探寻到。
后期黄庭坚的行楷书法的形成,是受到见断崖的《瘗鹤铭》的启迪。以行楷功法见长的《松风阁诗帖》,结构奇巧,凝练有力,字与字间气势迸发,纵横奇崛的艺术特点,意外地融合了其个性风格,使其书法风格流传至今,并且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大。《松风阁诗帖》的解耦多变而连贯,犹如行云流水,又重心错落。这种奇异的书法风格,既不能被称为四平八稳的常态,又无法用简单的语段判别。既有着外轮廓的匀称,又走笔奇险,复杂而多元,难以一概而论。假设从我们的观感上,随意搬弄其中的轴心,往往无法达到如此精妙的成果。
再说《松风阁诗帖》的疏密联系,从用笔的长短勾画中,看出了其笔锋的走势,行笔从容有度,有着清雅而爽利的特征,且意态万千,富含美感。黄庭坚对用笔、执笔的理解是独特的,善于高腕执笔,落笔如游龙戏水,丰劲有力。在他大字行书的作品中,也随处可以看到一种辐射型的写意和自在,总给人以气吞山河、品读天下的感染力和穿透力[3]。
若论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体势之开张,恐得益于涪陵船上元符元年(1098)的“长年荡桨,群丁拔棹”。综观整篇作品,结构搜索有度,或长或短,有左有右,抑或是开,抑或是合,疏密错落,抑扬顿挫,有着舒展植入,多姿多彩的美态,文学形象与书法意象均可从中参透。
(三)章法布局
由于行楷的定位不是特定的某一个模框,我们在论述《松风阁诗帖》这部作品时,无法将其概述为独有的某一种书法技艺。行楷是自然而然延伸出来的,富含艺术意味,又包罗了楷书功法的字形,既有行书的写意,又有楷书的正气,有时候为了布局明朗,还使用了草书的字形。《松风阁诗帖》融合了草书、楷书、行书三种书法特征,彼此相互存在,互为一体,可以说纵观古今,还没有人尝试过。行楷落笔前期,已经统领全局,窥见了笔锋走向,执笔有力,目视一方,即为下笔之地,手腕的用力舒展自如,可以任意谱写编排,错落有致,顾盼适宜,极尽美感。《松风阁诗帖》尽管是行楷书法,但是通篇又因独有的用笔风格,体现出万千气象,这种蕴藏草书布局的书法,在笔画勾勒间,字字句句都显示出无穷的韵律美。左右腾挪,每一笔、每一画都可以体现出书法者本身的功底。随着时光变迁,历史流逝,度过悠长岁月,依然可以透过一部《松风阁诗帖》了解到行楷书法的趣味。后世人们多参阅《松风阁诗帖》来品读前人的大智慧,品味三种书法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4]。
(四)文字内容
《松风阁诗帖》这部作品其实是诠释五代禅师语录著作而成的。这部诗作可以说描述了麓山松林里的那座松风阁。在西山的灵泉寺周边,伫立的这座松风阁,得多人仰望,是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建筑物。相传在宋徽宗时期,黄庭坚曾与友人一同到此游历,漫山遍野地浏览,看遍了山涧水榭,透过丛丛密林,窥见了林间的一座亭子,为此留于此地过夜,并写下了这篇诗词,以纪念此次游玩。而此篇章更是成了流芳百世的精品。松韵悠扬,明月朗朗。这部字帖一气呵成,行笔有神,气势超然,让人读之有着节奏感,能体味到时而紧张,时而舒缓的心情。我们阅读这部作品时应带着虔诚的心境,揣摩每个字体、每个词汇。一些稍微夸张的笔锋、戛然而止的笔画,均源自黄庭坚书写时的心得[5]。
(五)作者情感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我来名之意适然。”《松风阁诗帖》的前三句,奠定了这部诗篇的序,也进一步侧写了当时的环境。那个时候,黄庭坚的至交好友苏轼离世了,春来又秋去,新的黄叶时节又到来了。而黄庭坚又蒙受冤屈,被流放外地,途经这片松林,看到隐匿其中的亭阁,一时心有感悟,便和友人相伴留宿于此。夜半醒来,听到林间树影婆娑,风吹叶片的漫山响声,不由得想念起苏轼,悲伤的感情难以抑制,便执笔研磨,提笔写下了这部作品。而就是这一次的挥笔,促成了黄庭坚晚年最著名作品的面世。
松风阁建筑在山腰,登阁远眺,只见眼前天地,一马平川。夜阑更深,皓月当空,星斗满天,犹如坠落楼阁屋椽,气势磅礴。“我来名之意适然。”句子中的“我”代入了自身,想当然要与这山这林一同享受安逸与清净。在这曼妙的天幕间,徜徉星海,看星光曼妙,品漫天灿烂。黄庭坚的作品是大气而浪漫的,有着恬然自释的心情,在山间无所阻挡,畅所欲言,既然不能在朝野上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那么何不走向山水田野间,抒发自己的心境呢?
结 语
作为苏门四学士的领军人物,黄庭坚文学功底深厚,学富五车,善于写诗,书法亦独树一帜,堪称北宋的四大书法家之一。其行书、草书均见长,是文人,也是书法家,一个时代造就一批英雄,黄庭坚秉持其毕生的文学涵养,不拘泥于书法技艺,终其一生,也焕发出大气的雅、高尚的品行,是一位集诗意与才情,纵然历经沧桑也依然高风亮节,值得后人敬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