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古典民歌《牡丹亭》演唱风格探微

2021-11-28贾亚萍成都大学

艺术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牡丹亭演唱者古典

□陈 立 贾亚萍 成都大学

近年来,以栾凯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了一大批新古典声乐作品,这些声乐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或借鉴,或采用了中国的古诗词元素、戏曲元素、地方民歌并融入现代西方音乐元素,在歌词的创作上十分注重展示古典美;在音乐风格上,以五声调式为代表并进行创新;在演唱方法上,不仅依靠民族唱法,更吸收采纳与民族唱法相关的演唱方法,从而丰富了演唱内容。这首由栾凯作曲、王磊作词的《牡丹亭》就充分展示出了戏曲唱腔和流行说唱的魅力。

一、新古典民歌概述

首先,“新”“古典”“民歌”三者的结合形成了“新古典民歌”。所谓“新”,即这类歌曲与以往的民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新古典民歌在继承以往民歌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元素,如交响乐、戏曲等。同时,这种“新”还体现在歌词的创新、音乐风格的创新、编曲的创新等方面。所谓“古典”,即古代的、非近现代的,这不仅包括简单的时间概念,还包括社会、历史等概念。古典韵味、古典意境和古典人文情怀是“新古典民歌”的“古典”特征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展现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感。所谓“民歌”,有两种含义,广义上的“民歌”指的是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而狭义上的“民歌”指的是民族民间的歌曲[1]。本文中主要指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

其次,新古典民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歌,源自中国经典传统文化,经过优秀词曲作者的创新发展,再加入演唱者的三度创作,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歌曲风格[2]。

新古典民歌是歌手用民族唱法演绎的歌曲,声音清澈柔美,作品的歌词带有古典韵味、“中国风”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怀,歌词内容主要取材于明清小说和神话传说。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为主的音乐旋律,再加入中国宫廷音乐风格和中国传统地方戏曲旋律,曲调婉转悠扬。在配器上,与传统民歌大量运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不同,新古典民歌在采用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交响乐和电子音乐的元素,极大地丰富了歌曲的配器,既兼顾了古典韵味,又富有浓郁的现代气息[3]。

二、《牡丹亭》音乐特征分析

首先,《牡丹亭》作为一部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以e六声调式为主,结合中国古典戏曲风格的创作范式,极具东方韵味。全曲音域恰当、音程跨度不大、节奏型较简单,并且旋律朗朗上口,显得小巧精致、别具魅力。作品以4/4 拍贯穿全曲,带有深情优美、忧伤委婉的动人情绪,音乐线条流畅自然,歌曲意境深沉。同时,整首作品的速度为稍缓慢的行板,更加突出了作品悲伤暗淡的感情色彩。主歌部分与副歌部分的旋律对比十分明显,带有强烈的戏剧性,与原著的故事发展相符合,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的新古典民歌作品。

其次,作品的前奏共有九个小节,编曲者采用风铃拉开整首作品的序幕,以箫为主,体现了作品的“中国风”,再加上古筝和琵琶之间的配合,古典特色明显,然后再次使用风铃,并配以钢琴,使作品的前奏部分体现出古典、神秘的特点,同时带有西洋色彩。别具一格的前奏为听众勾画出一幅生动的水墨丹青、沉静空灵的戏曲意境,为主旋律的进入做好了情绪铺垫。

整首作品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0-26 小节,这一部分为四乐句乐段,音域跨度较小,旋律起伏同样较小,两段歌词与起承转合的旋律走向完美结合,简单对故事的发展做了介绍。e 羽六声调式带来的婉转情绪,使歌词更像看书之人在轻轻细读书中悲伤的爱情故事,叙述出相爱之人不能长相厮守的苦痛,使听者心生感触。

第二部分为第28-36 小节和第46-63 小节,这一部分采用的是两句式对比乐段,旋律充分运用了昆曲和京剧元素,戏曲特色十分明显。这一部分是作品的副歌部分,也是作品的高潮部分。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作曲者重复使用了三次作品的主题,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对之前情绪的加深,都是情感的再度抒发,逐步将作品旋律和情感推向高潮,唱出了杜丽娘与柳梦梅二人从相遇、相知、相爱到分离的情感升华与哀伤。

第三部分为一段男声说唱,采用第一部分的歌词,以古筝伴奏,呈现出古筝与说唱相结合的差异化碰撞。与第二部分的旋律形成“说唱”与“戏曲”鲜明且强烈的对比,同时为接下来的再现做铺垫。

三、《牡丹亭》演唱风格分析

首先,在第一段的歌词中,“寂寞牡丹,盛开一抹嫣然,孤独的人,怎令芳心震颤”,词作者将杜丽娘比作花园的牡丹,美艳却孤单,将其与书生柳梦梅“长亭外的邂逅当成毕生缠绵”。“荒芜时空陷入几多痴缠,凡世间红尘分作两半,那张记忆中的容颜,如此美轮美奂。”后来,杜丽娘相思成疾,久病无医,在病重之时仍然苦苦思念着柳梦梅,然而,残酷的现实使她再度与心上人柳梦梅相见时已是阴阳相隔。“宿命中的故事不该曲终人散”,杜丽娘的真情感动了上天,得以起死回生。最后一段歌词“牡丹亭伤感弥漫,且让有情人爱恨纠缠;牡丹亭今生缘,唱一曲骊歌唱人世悲欢”就如同在感叹他们这段感情的来之不易。作品结尾处多次重复“都说是痴情难,一去不复还”在感叹之余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杜丽娘与柳梦梅这段跨越生死的爱情被传为佳话,大概就是由于这份“痴情难得”。

其次,在演唱《牡丹亭》第一部分时,演唱者要特别注意对气息的控制,在前奏中酝酿好演唱情绪,可以运用通俗唱法中的“气声唱法”,用呼吸带动声音,用声音营造淡淡的哀伤氛围。随后,一句满含感叹的“啊”将旋律和情感都推动起来,向情绪的高潮发展。演唱者在唱“啊”之前,要吸好气,注意气息的流畅。在唱“啊”的时候,注意下巴要放松,音量由弱渐强。在“啊”字结束时,要注意放松喉头,吐气时慢慢收住尾音。这样唱出来的“啊”不仅能获得小腹的力量支撑,保持好高位置,对声带的压力也较小。

第二部分中,作品加入了戏曲行腔风格,以昆曲为主要代表,表现出新古典声乐的独特魅力。“牡丹亭,光阴寸断”带有明显的昆曲色彩,要注意声线的运用与第一部分有区别,整体较细并且明亮。在演唱昆曲时,演唱者要注意咬字和吐字的清晰。“牡丹”“弥漫”四字一定要注意声音往后紧贴着咽壁的位置唱,“光阴寸断”中的“寸”字也是同样的唱法。除此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换气点需要注意,如“盛开一抹嫣然”“且让有情人”等地方的后面都是重要的换气点,演唱者在练习演唱时,可以针对这几个地方的换气多做几次练习,做到熟练且自然,避免在正式演唱时出现乱换气的情况。

“丹”“缠”“漫”和“断”这四个字在句中都有装饰音的标记,并且都是前倚音,可以说是这首作品昆曲风格的点睛之笔,演唱时要注意表现出前倚音的润色作用。与此同时,演唱者还要注意每个句尾字的归韵演唱,“然、颤、绵、缘”等字分别是以“an”“an”“ian”“üan”收尾,这样的字就是言前辙,演唱时应该注意先将韵母“a”唱出来,然后再唱出“n”归韵。

最后,一个完整的舞台声乐作品,除了需要演唱者具备高超的歌唱技巧、丰富的综合素质外,对歌曲的情感把握与处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表演的核心就在于表演者对作品情感的细腻处理。好的情感处理,无疑能为作品注入新的灵魂。

“寂寞牡丹,盛开一抹嫣然”,对于作品的第一句,演唱者要注意控制好音量,不能破坏作品开头的古典意境。“孤独的人,怎令芳心震颤”,情绪稍有打开的感觉,“震颤”二字,速度可以适当放慢,更能凸显伤感的情绪。“谁把长亭外的邂逅当成毕生缠绵”,这一句应当轻柔地唱出,带有憧憬感。“谁将凄美的传说错乱半世姻缘”,有惋惜也有苦痛之情。“荒芜时空,陷入几多痴缠。凡世间,红尘分作两半”,有一种迷茫无助的感觉,在这里同样要注意控制音量。“那张记忆中的容颜,如此美轮美奂”,这里将情绪慢慢推动起来,仿佛过去的美好都重现在眼前。“宿命中的故事不该曲终人散”,用饱满且悲哀的情绪表达出内心的不甘。第一部分结束时的“啊”是向第二部分发展的承上启下之处,既要带有伤感的情绪,又要怀有对未来的期望,由弱向强推动开,为第二部分情绪的集中爆发做铺垫。间奏时,演唱者要注意眼神同时保持,情绪才不容易松动。

第二部分情绪随着唱腔的改变而集中,起伏更大,旋律更加优美。“牡丹亭伤感弥漫,且让有情人爱恨纠缠;牡丹亭今生缘,唱一曲骊歌唱人世悲欢”,此句戏曲感强烈,充满了对这段感情的感慨。“牡丹亭,光阴寸断,都说是痴情难,一去不复还。”这里更像对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的评论,赞叹他们对爱情的忠贞坚定,“还”字作为作品的最后一个字,要有结束感,与“复”字之间的停顿可以夸张点,慢慢将“还”字唱出,带有一丝的忧愁,并保持八拍左右,再弱收。经过这样的处理,整个作品的情绪就比较完整且有起伏,能带给观者更好的视听体验。

结 语

总之,《牡丹亭》作为新古典民歌的一首优秀作品,对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表演、舞台上的呈现、演唱水平、基本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作为当代音乐人,我们应将这首现代创作的经典作品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且充分探究其艺术魅力,进而促进新古典民歌的发展。

猜你喜欢

牡丹亭演唱者古典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牡丹亭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怎样读古典诗词?
声乐演唱中弱音技巧的训练与运用
声乐钢琴伴奏在与演唱者合作中的协调作用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论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者的舞台形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