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1-11-28李炜王辉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

品牌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农村金融增长率

文/李炜 王辉(云南师范大学泛亚商学院)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一直相对缓慢,直到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应该以服务“三农”为最主要的发展目标。2003 年以后,国家开始大力进行农村金融改革,要求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明晰产权,确定服务“三农”的政策目标,从多方面、多维度的来帮助农村居民获得合理的金融贷款和金融产品。随后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是指专为小微企业、农民、乡村等弱势人群提供贷款的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促进各个地区发展,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一次提出将“三农”问题放在发展的核心地位,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和长期的工作来实施,保障农村金融可持续的发展,积极探讨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和金融创新产品,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和体制上的保证。

二、研究现状

截至2020 年底,中国拥有5.6亿农民,农村居民依旧在中国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解决农村居民生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自2003 年以来,我国平台了一系列的农村金融相关的政策,从各个方面来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环境,给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服务和创新性的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多样性。近些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和“三农”政策进一步的实施,农村金融也有了更长远的发展。

1.从涉农贷款来看,涉农贷款主要包括“三农”贷款,按照贷款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贷款、农村贷款和涉农贷款,图1 显示了2010-2018 年涉农资金增加额,从整体来看,涉农资金总体呈现出不一样的发展趋势,各个涉农资金的增长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农户贷款十年间增加一倍,并且逐年增加,农户贷款额达11308 亿元。农林牧渔业贷款在2014 年前总体趋于平稳,但是从2014 年以后农林牧渔贷款逐年降低,十年间减少为原本的四分之一。农村贷款在这十年间呈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总体发展较为平稳。

图1 2010-2018年涉农资金增加额

图2描述了涉农资金的增长率,从增长率图可以发现农村贷款增长相对较快,在2013 年增长率达到近80%,最后总体保持在10%的增长速度,从图中也能看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贷款给予了更多的帮助与支持。农村贷款增长率、涉农贷款增长率和农林牧渔贷款波动相对较大,主要呈现出“W”形的增长趋势,并且在这些年不断出现负增长,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相关领域在政策的支持上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所需贷款金额也因此减少。

图2 涉农资金增长率

2.从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数量来看,农村项目投资由于存在高风险、低收益和低持续性等特征,因此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在农村地区设立营业部门,也不愿意在农村地区招更多的员工,这种发展也导致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研究农村营业网点个数和从业人员个数可以很好地衡量农村金融发展的规模。从图3 可以发现,总的来说农村从业人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2013 年从业人员增长率达到最高值44.8%,随后增长速度放缓,在2015 年短暂出现了15%的负增长,但是随后增长率为正并保持增长。从图4 发现,农村金融机构数量总体呈现平稳的趋势,从增长速度来看,农村营业网点增长率每年有近2%的增长速度,在极个别年份出现短暂的负增长。总的来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在过去十年平稳增长。

图3 农村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数量

图4 农村营业网点和从业人员增长率

3.从保险行业来看,我国农村保险起步相对较晚,产品发展规模也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是,近些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政策性保险为基础、商业性保险为辅助的多元农业保险发展模式,促进了保险行业在农村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了保障,降低了风险。图5 显示了2010-2019 年的农业保险收入和每年增长率,保费收费从十年前的130 亿元左右发展到近590 亿元规模,增长近5 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农业保险收入在初期增长迅速,在2012 年达到顶峰,年增长率近40%,随后收益率逐年递减。从图中可以发现,随着政策扶持力度的增加,农业保险在农村地区越来越受到欢迎,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农民降低了生产风险。截至2020 年底,我国保费收入达到815亿元的规模,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保险规模国家,但是这种高速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对农村保险进行进一步的规划。

图5 农业保费收入及增长率

三、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机构数量较少、机构不健全

从现有研究可以发现,农村人均工资较低,缺乏一些高收益的项目,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高、收益较低。其他金融工具的需求相对较小,因此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减少了营业点,转向城区设立营业点,最终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缓慢。

(二)农村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农村居民难以接受新鲜事物

从全国来看,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主要由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银行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存、贷、汇等传统银行业务,但是随着农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农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农村金融服务也不再仅仅是满足人们贷款和存款的要求。对于一些特别的地区,拥有当地特色农业和生产的,也需要为其提供特殊的金融产品来拓宽销路和增加农民收入。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产品易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一定的保险减少农产品产出不确定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稳定性。

(三)农村金融风险缺乏有效风险防控机制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项目往往存在规模小、收益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等特点,金融机构为这些项目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的时候往往会面临较大的风险。随着资金投入的扩大,往往呈现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两难境地,使得农村金融风险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相对偏远,信息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较大的事业往往更加可能去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而金融机构去收集这些信息的成本更高,因此在无形之中又增加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截至2020 年底,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4.17%,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因此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

四、对策建议

(一)加快对现有金融体系的改革速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

农村地区存在高风险、高成本和低收益的现状,金融机构也不愿意在农村地区进行大量的投资,因此,必须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变革。首先,应该从根本上弄清楚农村金融发展在整个金融体系发展的定位。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新战略,稳健推进农村现代化,农村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有很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其次,政府应该对农村地区进行帮助与扶持,对于进入农村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适当降低农村贷款门槛,从而达成降低涉农企业的经营成本的目的。最后,政府不能只对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居民进行金钱补偿,而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防止农村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偷懒懈怠,一刀切地应对农村居民的存贷等需要,要将资金投入到真正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提高农民收入的地方。

(二)要加快科技与农村金融产品的结合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新的技术和产品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其中与农村金融产品最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数据,通过大数据的使用,人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某个地方某个时间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产品,并将这些金融创新产品介绍给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政府部门也应该从官方的角度对这些金融创新产品加以报道和宣传,让农村居民对金融创新产品放心,真正从这些创新性金融产品中受益。

(三)强化风险管控

为了更好地加强农村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农村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对职员“三农”政策的宣讲,让职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和目的。农村金融机构还应该实施分层分岗的管理,提升业务能力,合理、合规和合法地为农村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第二,要制定相应的信用评级机制。针对农村地区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机构应该综合考虑政策与地区因素,提供相应的评级机制,这种评级机制也不能只将防控风险放在首位,还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争取将农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在一定合理范围。第三,要责任到人。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居民,应加大对业务人员的奖励机制,这样才能调动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农村金融增长率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农村金融政策异化:问题、根源与法制化破解方案
台2016GDP“成功保1”
农村金融大变身
美拭目以待的潜力城市